自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的希塔療癒課程,
進行到「挖掘」時,
我想挖掘的是「欠缺自信」的課題……

夥伴從腦海中看到的影像是:
「一個小女生在一旁看著一夥人」

我聯想到的事件是:
這個小女孩總是孤零零,
融不進一個團體的感受。

不斷挖掘之下,
原來是與「恐懼」相關的議題。

因為父親隻身來台,
親嚐失去親人的不捨與恐懼,
加上經歷過戰亂,
年紀大(46歲)才得第一個孩子
(我與哥哥相差4歲)

害怕失去親人、失去孩子,
便總是帶著害怕失去親人的恐懼,
給予子女過度保護,
擔心子女遇到危險,
似乎總是要在視線範圍內才感到安心。

加上家境不寬裕,
很多傢具設備怕被小孩碰壞,
難免會限制我們對設備的好奇與探索。

尤其男孩子總是好奇,
靜不下來、東摸西玩……。
突然想起當初哥哥還帶著我玩瓦斯爐,
一時間鍋子竄起熊熊火光,
兄妹倆著實受到不少驚嚇。
(因為是租屋,
差點兒燒了人家的房子,
自然難逃一頓責罰)

哥哥總是帶著我在住家附近四處玩,
玩泥巴、玩稻草堆、玩木麻黃、玩大蒜葉……
但每當哥哥帶著我到附近溝渠玩水的時候,
他總是毫無意外地掉進大水溝、滿身泥濘,
接著便難逃父親的水管鞭打,
而這其實源於父親的擔心,
擔心孩子發生意外……。

當時看在這個小跟班眼裡,
頗具警示作用。
這種擔心、恐懼的能量深深影響著我。

希塔的說法是 :
小孩在二到七歲的時候,
深受希塔波的影響。
父母的擔憂恐懼能量,
會烙印在小孩的細胞與行為反應裡(又稱為基因)。
所以我必須釋放這種擔憂、恐懼、限制我前進、跨越……等
所有不安與不自信的能量,
勇敢嘗試與突破。

因為擔憂、恐懼
會吸引與打造出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一個又一個的實相,
來呼應擔憂、恐懼。

因此自己有擔憂、恐懼的心理,
便會引來擔憂、恐懼的實相與課題,
讓自己修煉與修行,
直到內心無有恐怖為止。

我自小以來的順從、討好,
有部分是因為害怕失去,
害怕失去愛,
害怕愛會遠離。

害怕失去,
便會讓大腦及宇宙接收到「失去」的指令,
因此要相信我會擁有:
我會擁有美好的感情關係,
我會擁有順心快意的生活,
我會擁有滿滿的愛,
讓愛我與我愛之人都沉浸在溫暖有愛的能量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璞玉的沙龍
5會員
22內容數
為人生留下記錄, 為生命帶來啟發。 我的生活點滴與感悟, 或許也能成為不同生命的養分。
璞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06
我們往往活在自以為的真相裡。 殊不知, 當從系統與結構來檢視的時候, 一切真相便昭然若揭。 曾經誤以為的真相, 原來只是因為沒有細究原委; 當真相大白時, 才發現已對他人造成莫大的損傷。
Thumbnail
2023/07/06
我們往往活在自以為的真相裡。 殊不知, 當從系統與結構來檢視的時候, 一切真相便昭然若揭。 曾經誤以為的真相, 原來只是因為沒有細究原委; 當真相大白時, 才發現已對他人造成莫大的損傷。
Thumbnail
2023/04/26
平時我們在所處的世界中, 可能因為情緒的干擾、 或言談的慣性, 導致許多訊息傳達錯誤或進行錯誤解讀。 當關係中的角色們或許為了維持表面和諧, 或是釐不清自己的真實想法、 未能表達真正意思, 又或是選擇隱忍、沉默不語。 一旦對自己的認識不清, 便很難給出明確的標準, 決策游離、反覆, 更令人無所適從。
Thumbnail
2023/04/26
平時我們在所處的世界中, 可能因為情緒的干擾、 或言談的慣性, 導致許多訊息傳達錯誤或進行錯誤解讀。 當關係中的角色們或許為了維持表面和諧, 或是釐不清自己的真實想法、 未能表達真正意思, 又或是選擇隱忍、沉默不語。 一旦對自己的認識不清, 便很難給出明確的標準, 決策游離、反覆, 更令人無所適從。
Thumbnail
2023/04/11
「如果用一種動物來形容你,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動物呢?」 當教練提出這樣的問題時, 我向內探尋, 遍尋不著最適切的答案。 脫口而出的答案是: 「我想成為一隻貓!」 「想成為」! 很明顯並未正面回應教練的提問。 教練緊追不捨地再次問及: 現在的我是什麼動物? 我,卻一時語塞。
Thumbnail
2023/04/11
「如果用一種動物來形容你,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動物呢?」 當教練提出這樣的問題時, 我向內探尋, 遍尋不著最適切的答案。 脫口而出的答案是: 「我想成為一隻貓!」 「想成為」! 很明顯並未正面回應教練的提問。 教練緊追不捨地再次問及: 現在的我是什麼動物? 我,卻一時語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對孩子生氣背後,有著「不原諒自己」的心情。 自從第7週的練習之後,為了內心平靜,我不斷轉換想法,透過「原諒」來諒解自己的情緒。然而,生氣與憤怒,還是經常出現在與孩子的應對日常。我雖然學會了覺察應對姿態背後的情緒,但也體會到「全心原諒自己」的知易行難…即使不斷告訴自己要原諒自己,還是會冒出自責的念
Thumbnail
我對孩子生氣背後,有著「不原諒自己」的心情。 自從第7週的練習之後,為了內心平靜,我不斷轉換想法,透過「原諒」來諒解自己的情緒。然而,生氣與憤怒,還是經常出現在與孩子的應對日常。我雖然學會了覺察應對姿態背後的情緒,但也體會到「全心原諒自己」的知易行難…即使不斷告訴自己要原諒自己,還是會冒出自責的念
Thumbnail
有時候看劇會去勾起自己的一些經歷,會去盤點你到底經歷過了什麼,又成長了什麼 ?其實我一直很清楚知道我小時候的恐懼根源,我會害怕人的根源,在這一世中最早是從父親身上開始的。也就是當父親喝酒失控後,跟母親大小聲吵架,會摔東西摔盤子,吵的天地皆知,鄰居皆知。雖然身體沒受到體罰,但是心理上已經有很大傷害了。
Thumbnail
有時候看劇會去勾起自己的一些經歷,會去盤點你到底經歷過了什麼,又成長了什麼 ?其實我一直很清楚知道我小時候的恐懼根源,我會害怕人的根源,在這一世中最早是從父親身上開始的。也就是當父親喝酒失控後,跟母親大小聲吵架,會摔東西摔盤子,吵的天地皆知,鄰居皆知。雖然身體沒受到體罰,但是心理上已經有很大傷害了。
Thumbnail
完全信任自己豐盛的本質,不論形式是什麼,當它來到你的生命時,必然是你的內在具有相等的價值。
Thumbnail
完全信任自己豐盛的本質,不論形式是什麼,當它來到你的生命時,必然是你的內在具有相等的價值。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我們的恐懼從哪裡來的? 我們都知道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 但教育是什麼? 開始學習自我療癒後我才明白, 教育就是「生活日常的對話」。 可以問問自己, 什麼時候開始對特定的人事物產生恐懼?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自我對話害怕採取行動? 甚至,我們為什麼怕高?怕蟑螂?怕蜘蛛?
Thumbnail
我們的恐懼從哪裡來的? 我們都知道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 但教育是什麼? 開始學習自我療癒後我才明白, 教育就是「生活日常的對話」。 可以問問自己, 什麼時候開始對特定的人事物產生恐懼?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自我對話害怕採取行動? 甚至,我們為什麼怕高?怕蟑螂?怕蜘蛛?
Thumbnail
#情緒剝奪 前兩天我家太太傳給我一部影片,裡面提及太早接觸到宗教的小孩可能會有「情緒剝奪」的風險。 我太太跟我分享,她也是宗教家庭長大下的小孩,所以她小時候也不知道她怎麼表現情緒,而整個人顯得沒什麼生氣。 情緒剝奪指的是當我們在孩童時期,情感的需求被忽略、沒有被指認、鏡像並給予正確的回應,我們在
Thumbnail
#情緒剝奪 前兩天我家太太傳給我一部影片,裡面提及太早接觸到宗教的小孩可能會有「情緒剝奪」的風險。 我太太跟我分享,她也是宗教家庭長大下的小孩,所以她小時候也不知道她怎麼表現情緒,而整個人顯得沒什麼生氣。 情緒剝奪指的是當我們在孩童時期,情感的需求被忽略、沒有被指認、鏡像並給予正確的回應,我們在
Thumbnail
這陣子,大女兒在療癒和「對爸爸感到恐懼」有關的創傷;而我,身為不是媽媽的另一個家長,被投射成了「爸爸」。 。 恐懼,是在我們離開愛的時候,會有的情緒感受;而人生,就是一場體驗各種情緒感受的遊樂場。當我們累積越多的、對愛的信任,就會越有力量去面對越深沉的恐懼;就像手中拿的燈,越亮,就越能照亮、
Thumbnail
這陣子,大女兒在療癒和「對爸爸感到恐懼」有關的創傷;而我,身為不是媽媽的另一個家長,被投射成了「爸爸」。 。 恐懼,是在我們離開愛的時候,會有的情緒感受;而人生,就是一場體驗各種情緒感受的遊樂場。當我們累積越多的、對愛的信任,就會越有力量去面對越深沉的恐懼;就像手中拿的燈,越亮,就越能照亮、
Thumbnail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安全感。對於金錢的安全感、生存危機的安全感、職涯發展的安全感、愛與關係的安全感。 現今主流的心理學認為,安全感是嬰兒時代就開始培養的心理素質,而隨著我們身心的成長會漸漸茁壯。
Thumbnail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安全感。對於金錢的安全感、生存危機的安全感、職涯發展的安全感、愛與關係的安全感。 現今主流的心理學認為,安全感是嬰兒時代就開始培養的心理素質,而隨著我們身心的成長會漸漸茁壯。
Thumbnail
劉老師引導: 問問,我的恐懼是什麼?當我恐懼的時候,我會怎麼樣?我要如何把恐懼轉變成愛?你不愛你不怕,你若愛你必怕,想要擁有愛就要敢於面對恐懼。愛與恐懼就跟雙胞胎一樣,面對一個就會面對2個。愛的背後有痛苦,有怕,愛伴隨著恐懼。 現在每個人閉上雙眼跟著我在內心裡默念:【我知道你很害怕,你可以害怕,害
Thumbnail
劉老師引導: 問問,我的恐懼是什麼?當我恐懼的時候,我會怎麼樣?我要如何把恐懼轉變成愛?你不愛你不怕,你若愛你必怕,想要擁有愛就要敢於面對恐懼。愛與恐懼就跟雙胞胎一樣,面對一個就會面對2個。愛的背後有痛苦,有怕,愛伴隨著恐懼。 現在每個人閉上雙眼跟著我在內心裡默念:【我知道你很害怕,你可以害怕,害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真實能親密的人,很少。 早年經驗的生存不安全感,以及和原生家庭及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愛恨糾葛,還有難以分化獨立的界線侵犯和控制⋯等等經驗,讓許多人,沒進親密關係沒事,一進親密關係就會很有事。 那是因為我們不自覺重複和上演,過往缺乏正向情感的關係經驗,總害怕一有關係,就會面臨被挑剔、否定...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真實能親密的人,很少。 早年經驗的生存不安全感,以及和原生家庭及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愛恨糾葛,還有難以分化獨立的界線侵犯和控制⋯等等經驗,讓許多人,沒進親密關係沒事,一進親密關係就會很有事。 那是因為我們不自覺重複和上演,過往缺乏正向情感的關係經驗,總害怕一有關係,就會面臨被挑剔、否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