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最為一個政治團體,最重要就是取得對於政府取得控制,我國的政黨政治非常明顯,就是一個兩黨制的特徵,何為兩黨制:兩黨制並非指政治體系只有兩個政黨,而是指指有兩個大黨能夠取得多數,並進行競爭輪流執政。雖然有其他小黨,但因缺乏民意基礎,在政治上影響力有限。
從縣市首長選舉的分布、議員席次、國會席次等等的跡象來看,現今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毫無疑問就是我國兩大政黨,我國16個縣市當中,國民黨執政了12個地方縣市,民進黨掌握了4個,我國立法委員共113席次,國民黨佔了38席次,民進黨佔了61席次,其他小黨共佔10個席次,無黨籍佔了5個席次全國縣市議員912個席位,國民黨掌握了394席,民進黨238席,無黨籍議員共234席,其他小黨僅有46席次。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我國的小黨生存是多麼的不容易,無黨籍的議員比有黨籍的小黨議員多了超過5倍的席次,這現象告訴了我們,若你是一位政治新人,想要在地方上樹立政績、形象,加入一個第三勢力政黨不如加入一個已深耕地方的政治派系。而若你是渴望超越藍綠的政治素人,想選立委進軍中央?那麼加入有聲量的第三政黨是最佳跳板,以下來為大家分析台灣的選舉文化與小黨困境:
地方派系
為何無黨籍的議員總數可以多出國、民兩黨以外的小黨5倍?最基本的影響就是選民,這方面很現實,你在地方深耕久、多勤走基層、關懷民眾,讓大家認識你,覺得你關心著他們,為他們爭取權益,票自然就落到你手上。這個情況容易形成一個政治派系,像是台中的林派、張派、廖派等等,高雄的紅派、白派、黑派,屏東的蘇派,花蓮的傅崐萁等等,都是台灣著名的地方派系,大部分是國、民兩黨的派系,有些是無黨籍,這些派系非常難被動搖,尤其到了中南部更是這樣,為何會這樣?派系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尤其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如現今我國行政院院長在屏東的勢力影響非常深,現任立委鍾佳濱、縣長潘孟安、前立法院院長蘇嘉全、前立委蘇震清等等地方議員都是蘇貞昌的派系人馬,當你的長官有企圖心職位慢慢高升,你就取代了老闆所留下來的後代,若你一樣做好服務,大家口耳相傳,派系勢力也就穩定。當派系穩定,你兩大黨以外的勢力怎麼進去?不要說兩黨以外了,國、民兩黨都有困難了。那...有沒有地方沒有政治派系呢?
當然有,有一個地方空降成功的機會較高,不能說空降,應該說是一個政黨根基的好地方,那就是雙北,雙北地區是台灣人口流動最高的地方,很多人是為了孩子的下一代、工作等等前往,同時也擁有全台最多年輕人,上述這兩種人對於在地文化連結不深,投票情況也不穩定等等的原因,這是一個新星政黨很好的發源地,較容易取較多的票源以及支持者。
選民特定的意識形態
我國有超過100個政黨,但藍綠兩黨的意識形態深根台灣民眾,大多的選民都是這兩黨的支持者,尤其在地方上更是如此,雖然社會問題不會只有正反兩面,但根深蒂固的思想難以在撼動,這個現象很容易稱呼其他小黨為小綠、小藍又或者是側翼。選舉很快就到,造勢、拉票活動很快就結束,如何讓大眾知道自己,並能在大黨手上拿下席次,這攸關小黨的資源。
資源
關於現實面,小黨的資源相較於大黨有以下弱勢:1.人數,俗話說人多好辦事,一個政黨黨員人數,代表更有號召力,可利用經費較多,也代表著自身的理念、價值觀的認同 2.經費,有錢好辦事,財務充裕的政治團體能更比財務短缺的團體做更多事,如雇用黨工、研究人員,強化政黨運作與政策研究。我國大黨更是有自身的刊物、智庫公司,舉辦研討會等等 3.成員特性,如社經地位、專業能力等等,隨著社會發展與公共事務更加複雜,專業能力對於政黨來說是最重要的,除了專業也要學會和選民相處、溝通,以往許多學者在與選民''搏感情''的能力是較弱的。以上等等都是決定一個政黨影響力的基本條件。
小結
因為篇幅關係分為上下兩集,以上都是筆者的淺見,讀者朋友們若有不一樣的看法或是留意到我沒有觀察到的事物都歡迎留言告訴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