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暴力,影響很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李庭芝

「言語暴力」聽起來似乎是個有點抽象的詞彙,畢竟連碰也沒碰到,是能造成什麼傷害?只要使出老生常談的「不要理他」大絕招,什麼言語暴力的,根本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

這樣說倒有點小看了言語暴力的威力,以及施暴者的決心與創意了。

言語暴力是什麼?

所以,不會與人體接觸的言語暴力是如何運作的?東華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副教授翁士恆指出:「辱罵(言語暴力)其實就是一種,對於小朋友自我狀態的否定。」

由於本次問卷調查的年齡層以國中和高中職為主,因此翁教授特別以這個年齡階段做說明:「國中到高中其實已經是青少年的階段了,那這其實是我們人格第二次成長的時候,這時候小朋友也會有比較多的主見。」但是辱罵卻是以否定他人自我的方式來製造傷害,因此,青少年原本在這個階段該有的正常發展就會被阻礙,自我意識受到壓抑。

raw-image

相較於肢體暴力(體罰)直觀地藉由對身體造成疼痛感來讓孩子恐懼,進而規訓、控制他們,言語暴力(辱罵)則是比較著重在心理層面的傷害,「言語暴力呢,可能就會是去削減個人的自我能力,包括這個人的自信心、成就感、還有他的自我效能。運作的方式可能會是單一的、權力高者對於權力低者的語言暴力,還有可能會是運用『團體』所造成的言語霸凌。」自我效能是指一種了解自己、並且能夠在環境中表
現適當狀態的能力,不會過度展現,但也不會膽怯而失常。如果這些能力被不斷削减,可以想見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失常,又因為這樣越來越容易受到責罵,變成負向的循環。

如果體罰是物理戰的話,那辱罵,應該可以說是心理戰了。

言語暴力會造成什麼影響?

對於這個問題,翁教授表示,言語暴力的嚴重程度、以及孩子暴露在其中的時間,是孩子是否會形成創傷的兩個關鍵因素。

長期暴露在充斥辱罵、言語暴力的環境,即便不是受暴的當事人,也容易增加孩子的恐懼,而心靈為了因應這種恐懼,容易產生因為預期暴力即將來襲的恐懼期待反應,翁教授說:「這種恐懼期待反應其實就是孩子會一直感覺到『我覺得好像恐怖的事情快要過來了,所以我覺得很緊張』的狀態,那像這種生理的狀態如果不斷持續,就會造成還滿不良的影響。」

不良影響可能會體現在睡眠、情緒,以及對人的信任關係。而長期暴露在言語暴力的環境當中,也容易開啟負向循環,「比如說,這個群體裡面有ABCD這些人,他們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行為,那我針對A做了一個比較過度的處理,BCD全部都能夠因此噤聲、不去做這個問題行為,這就是寒蟬效應。」

「如果今天言語暴力的對象是這個A同學,那他的生理、心理跟社會關係都會形成影
響。」翁教授說,「雖然他是被施暴者,但是他的自我效能不斷被削减,因此他也孤立了他自己,其他同學也因為他的社會關係和互動能力變弱,也就不會去主動跟他互動,這種被孤立的狀況可能又會增加他的情緒,這個情緒可能會在下次引爆,讓他再度面對言語暴力,那又因為他被孤立的關係,所以同樣的負向循環就會這樣一直循環,最終就會變成是受暴者單獨承受。」

除了言語傷害,更可怕的是製造孤立

前面提到,言語暴力是對於孩子自我狀態的否定,這樣的傷害對於孩子來說絕對是嚴重的,然而如果僅僅只有如此,倒還可以安慰自己「忍一忍就沒事了,人家講幾句也不會少塊肉」,可是言語暴力往往會製造另一項作用,兩者相加的效果,別說是孩子,連成人都不一定能承受,那就是:孤立。

「當我希望這個人的主動權能消失,那我其實就是會用過大的宰制力量去控制他,然後最好能夠讓他被孤立。」翁教授說,「我運作的就會是剝奪他的社會能力,藉由公開的處理形成寒蟬效應,那我的施暴就會變得合理化,別人也因為不會去伸出援手,讓這個施暴對象被孤立,最終他就不得不去屈服施暴者的暴力。」

屈服,往往是暴力的最終目標,而學生長時間待在學校裡,如果老師想要對學生施加語言暴力,很輕易就可以將時間拉得很長。「肢體暴力可能現在很難,因為現在有法令禁止。但是可能會因為禁止體罰,那老師可以去運作團體的動力,讓某位學生長期暴露在語言的暴力之下。」

持續時間長短是關鍵

儘管前面提到,受到言語暴力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立、退縮的狀態,然而有時候也可以看到,有孩子面對言語暴力可說是越挫越勇,不斷與老師正面衝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況,是不是表示孩子心裡沒有受到太大傷害?

「我覺得這應該可以用『習得無助』去解釋,就是當覺得自己的反抗無效時,他就會放棄反抗。」翁教授說,「所有的壓力壓迫,都會有一個『高張期』,但是只要過了那個高張期,就進入了無助、孤立的那種感覺,那時候就是表示對象其實已經放棄抵抗了。」

也就是說,還能反抗、頂嘴,並不表示沒有受到傷害,相反的,那也可能是種求救的訊號,孩子認為自己必須要戰鬥才能求得生存。但是如果後續的支援與協助一直沒有介入的話,孩子在衝撞的過程中反覆感受到自己孤立無援,最終很可能會進入習得無助的狀態,將自己封閉起來,屆時要再進行内在的修復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不過從受到語言傷害、進入高張期到習得無助,需要花多久時間行程,要看學生本身的支持系統。翁教授表示:「他如果本身是在一個内在支援比較匱乏的狀態,就比較難以去面對這種外在的暴力處境。那所以在諮商或治療的時候,我們在面對這一些比較容易挫折、沒有自信的孩子時,我們的首要任務都是重新去建立他與内在支援的連結。」内在支援包括父母的支持、與手足的關係、與班上同儕的關係等等,如果這個人的内在支援夠強,他就比較能夠抵抗外界給他的非肢體暴力。

「更簡單的說就是,如果我知道我是有人愛的,那別人說我不愛你,那其實我覺得是不會被傷害到;但是如果我自己感覺都是沒有人愛的,然後今天有一個人說沒有人會愛你,那其實這個人的受傷就會很大。」

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66 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夜霧的沙龍
4會員
32內容數
過去於《人本教育札記》撰寫的文章集結
夜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22
基地的老師們擔心孩子們内心有恐懼沒有機會抒發,也猜想孩子們内在還有疑惑或困頓,因此特地安排時間和孩子們聊一聊,聊孩子對事發經過的理解,感受與想法。沒有想到,孩子們沒有想要談恐懼與擔心,反而先談了處罰。
Thumbnail
2021/10/22
基地的老師們擔心孩子們内心有恐懼沒有機會抒發,也猜想孩子們内在還有疑惑或困頓,因此特地安排時間和孩子們聊一聊,聊孩子對事發經過的理解,感受與想法。沒有想到,孩子們沒有想要談恐懼與擔心,反而先談了處罰。
Thumbnail
2021/10/19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 1998 年有一篇文章寫道:「這些年來,任何節日,一旦到臨,商人都不忘炒作一番趁勢廣告宣傳。父親節的廣告卻總是來得不起勁,甚至有點躲躲閃閃的。好像除了說『父親節到了』,其他的話就不知怎麼去說了。」看來關於父親節的尷尬由來已久,不只是幫忙過節的人尷尬,被過節的人大概也有點不知所措。
Thumbnail
2021/10/19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 1998 年有一篇文章寫道:「這些年來,任何節日,一旦到臨,商人都不忘炒作一番趁勢廣告宣傳。父親節的廣告卻總是來得不起勁,甚至有點躲躲閃閃的。好像除了說『父親節到了』,其他的話就不知怎麼去說了。」看來關於父親節的尷尬由來已久,不只是幫忙過節的人尷尬,被過節的人大概也有點不知所措。
Thumbnail
2021/10/19
你覺得「成為爸爸」意味著什麼?也許有人覺得是意味著「要負起責任,讓孩子尊敬」;有人則認為是「要更努力賺錢,讓孩子生活無虞」;或者是相反的,要「減少工作,陪伴孩子成長」……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1/10/19
你覺得「成為爸爸」意味著什麼?也許有人覺得是意味著「要負起責任,讓孩子尊敬」;有人則認為是「要更努力賺錢,讓孩子生活無虞」;或者是相反的,要「減少工作,陪伴孩子成長」……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想起工作時碰到的情況: 「我小時候都被打,現在還不是好好的,所以小孩子不聽話就是要打,打才有用、才會乖啊!」每當聽到有大人提出這樣的意見,我總是先在心裡嘆口氣。 #體罰留下的是長遠的影響 諮商工作經驗中,遇過許多成人習慣用「我沒事」、「一定是我想太多了
Thumbnail
我想起工作時碰到的情況: 「我小時候都被打,現在還不是好好的,所以小孩子不聽話就是要打,打才有用、才會乖啊!」每當聽到有大人提出這樣的意見,我總是先在心裡嘆口氣。 #體罰留下的是長遠的影響 諮商工作經驗中,遇過許多成人習慣用「我沒事」、「一定是我想太多了
Thumbnail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Thumbnail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Thumbnail
到底為甚麼即使我們已經對學校的策略煩悶不已了,校園霸凌還是這麼普遍? 到最終,即使學校已經試著用那煩悶無效的問卷解決這個問題,反霸凌的關鍵其實藏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
Thumbnail
到底為甚麼即使我們已經對學校的策略煩悶不已了,校園霸凌還是這麼普遍? 到最終,即使學校已經試著用那煩悶無效的問卷解決這個問題,反霸凌的關鍵其實藏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
Thumbnail
當孩子不想說時,大人也就別逼他說了。 道理孩子大都懂的,(算算你唸了幾百遍就知的道啦!聽到耳朵都要長繭了呀!)還需要你ㄧ再囉唆嗎? 更何況,逼他回答。贏了,又如何呢? 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而已。 如果 是關係中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對人是不信任的,常常會拒絕長輩老師的善意關懷,對於任何探問也習慣帶著防
Thumbnail
當孩子不想說時,大人也就別逼他說了。 道理孩子大都懂的,(算算你唸了幾百遍就知的道啦!聽到耳朵都要長繭了呀!)還需要你ㄧ再囉唆嗎? 更何況,逼他回答。贏了,又如何呢? 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而已。 如果 是關係中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對人是不信任的,常常會拒絕長輩老師的善意關懷,對於任何探問也習慣帶著防
Thumbnail
但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學校承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又該怎麼說服自己坐視不管?如果只是肉體上的痛苦,還能勉強安慰他「撐過去就好了」,身體上的傷,畢竟容易復原。困難的是,要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傷害別人是不對的──當那個傷害他的老師被所有人保護著的時候?
Thumbnail
但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學校承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又該怎麼說服自己坐視不管?如果只是肉體上的痛苦,還能勉強安慰他「撐過去就好了」,身體上的傷,畢竟容易復原。困難的是,要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傷害別人是不對的──當那個傷害他的老師被所有人保護著的時候?
Thumbnail
「言語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影響比較幽微,不像肢體暴力(體罰)容易造成肉眼看得見的傷害,加上孩子說自己被老師罵的時候,大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往往是自己孩子不乖而受到老師責備,等到發現原來是不當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多半已經默默承受好一段時間了。
Thumbnail
「言語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影響比較幽微,不像肢體暴力(體罰)容易造成肉眼看得見的傷害,加上孩子說自己被老師罵的時候,大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往往是自己孩子不乖而受到老師責備,等到發現原來是不當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多半已經默默承受好一段時間了。
Thumbnail
「言語暴力」聽起來似乎是個有點抽象的詞彙,畢竟連碰也沒碰到,是能造成什麼傷害?只要使出老生常談的「不要理他」大絕招,什麼言語暴力的,根本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這樣說倒有點小看了言語暴力的威力,以及施暴者的決心與創意了。
Thumbnail
「言語暴力」聽起來似乎是個有點抽象的詞彙,畢竟連碰也沒碰到,是能造成什麼傷害?只要使出老生常談的「不要理他」大絕招,什麼言語暴力的,根本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這樣說倒有點小看了言語暴力的威力,以及施暴者的決心與創意了。
Thumbnail
在你童年的時候,是否曾經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疏忽,或是父母親的長期冷落,或是其他言語暴力,如羞辱、嘲笑和貶低等? 身為心理師的我,自從成為新手媽媽後,就特別在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惡性的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一路跟隨到成年,影響著孩子的求學生涯、親密關係、工作..
Thumbnail
在你童年的時候,是否曾經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疏忽,或是父母親的長期冷落,或是其他言語暴力,如羞辱、嘲笑和貶低等? 身為心理師的我,自從成為新手媽媽後,就特別在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惡性的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一路跟隨到成年,影響著孩子的求學生涯、親密關係、工作..
Thumbnail
高雄發生高職生遭霸凌事件,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其中最先動手的男子則遭到友人約出後動以私刑,導致多處受傷,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認為不該私刑正義,究竟當校園霸凌層出不窮時,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面對? 根據教育部的定義 - 「霸凌」係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
Thumbnail
高雄發生高職生遭霸凌事件,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其中最先動手的男子則遭到友人約出後動以私刑,導致多處受傷,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認為不該私刑正義,究竟當校園霸凌層出不窮時,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面對? 根據教育部的定義 - 「霸凌」係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
Thumbnail
只是推一下,有關係嗎?要不要選擇避開就好?甚麼時候該選擇介入? 霸凌,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幾乎如同必經的成年禮一樣常見。對我自己而言,從幼稚園、國小以及國中都有過經驗,即使成年後,對此仍感力不從心,缺乏解決的心態和技巧,也擔憂孩子遇到時怎麼辦?如何保護他們?如何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那段曾經的委屈
Thumbnail
只是推一下,有關係嗎?要不要選擇避開就好?甚麼時候該選擇介入? 霸凌,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幾乎如同必經的成年禮一樣常見。對我自己而言,從幼稚園、國小以及國中都有過經驗,即使成年後,對此仍感力不從心,缺乏解決的心態和技巧,也擔憂孩子遇到時怎麼辦?如何保護他們?如何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那段曾經的委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