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避免親職暴力,如何自我覺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幾天兒科醫師的人設,卻出現教養暴力的反差,讓大家跌破眼鏡
醫師上網書寫的目的複雜又矛盾,可能有掩飾、合理化、討拍、拯救人設,但也有警醒自己、某種求救的含意(自被通報後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荒唐)
我常有機會輔導加害人親職教養,在聽了他更多故事細節後,也能明白他們衝動前的困境。不過「心裡的認錯」十分重要,要有「無論如何,那對孩子就是傷害」的意識,後續信念及行為才會改變。認錯並不容易,如果當事人過度自卑,他就會保護自己強辯當時是不得不的選擇。家暴是違法的,由法律制裁,但在諮商輔導下則不會硬要他無地自容。
我趁這機會問起家裡兩孩子(10歲、12歲):記得爸爸修理你們的事嗎?什麼時候、什麼事、如何被打?
女兒的事我有寫在書裡,她中班時因不去洗澡被衣架打屁股共三下,紅腫趴著睡,我感到後悔,道歉的方式是幫她塗蘆薈、陪睡安撫。她回憶此事只記得有被打,其他通通忘記,可見後來應該過得蠻愉快?
兒子的事我記得打兩次,也是幼兒園時,第一次是衣架打屁股三下(內),第二次我們都忘記了,但他記得是「拿長長的植物」(是阿勃勒的豆莢,很脆,一下就斷了),也是打屁股,也是生活紀律問題。
不過兒子還提一件事,在那時間點附近,爸爸拿洗澡的塑膠水杓,憤怒敲地板,大聲地把水杓敲裂,不是打他們,但是很生氣,而這看起來反而比較可怕,印象深刻。
失控的體罰就這三次,當時在「情緒中」,事後自己也嚇一跳,我平常不會這樣的,是有讀心理學的呢。
從以上經驗我想分享幾個觀念:

一、打小孩絕對沒用!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你當初「要他改變什麼行為」?完全無效、絕對沒用,只有恐懼的自動回憶
我推薦最有效的教養如下:
1.以身作則
自己先做到,才能「教」孩子做。
2.訊息分享
講清楚為什麼要做、不做的後果。
3.平等對待
讓孩子有所選擇、大人不遵守時也要被罰
以上都做,最後等時間發酵,教養就會真的滲進去。

二、失控暴力怎麼來?

這歷程我也有寫在書裡。多數父母是「先失控」,然後「衝動」選擇暴力
失控怎麼會發生?
第一要素:是大人的各方壓力未解,最後一根稻草才是孩子不守規矩
@大人的壓力源包括:擔心孩子造成他人、學校麻煩,急著矯正;自己沒時間也沒有方法可以教,於是「打是最速效」的行為消滅法;孩子是特教生,例如自閉或過動,更是困難教養;生活壓力—經濟、身心疲倦、無支持系統、婚姻衝突…自顧不暇。
暴力產生的第二個要素:「權力關係不對等」。
所以有人打小孩、有人欺負動物,就是沒人打館長,簡單定義叫「遷怒看對象」。
失控暴力怎麼來?
『當事人生活壓力爆了,情緒失控被引發,剛好出現最後一根稻草,整個氣就往孩子身上去了。』看似親職教養問題,但實則當事人自己的各種問題,如果不處理這一塊、重整生活形態,即使法律懲處,下次當事人還是會再爆。

三、改變:對暴力的自我覺察

「覺察」,是了解自己做了什麼事(行為)、感受為何(情緒、需求)、因果為何(做了什麼引起什麼的認知),下次可以怎麼辦(調整舊的,嘗試新的)。
這一系列的動作並不容易,也需要很多條件。我先簡單講如下:
1.信念
是「信念」在支持你、教你事情應該怎麼看待
信念由諸多訊息而來,當然也會有錯誤的,因此要多吸收知識、增加討論,信念才會有彈性,像是「不打不成器」就只是過於簡化的「教條」罷了,並非信念。
我的信念是「不欺負比我弱小的」,所以不該打小孩,不用力量屈服他人,勝之不武。我也會這樣教小孩,比你體格小的就不能還擊,去找別的方法,不然要打架可以,找比你體格大的(我知道他不敢)。
2.矛盾的體驗
信念嚴格來說是紙上談兵,沒有臨場體驗就不知道實際上會如何,有時候人會說的一口好棒球,上場打擊率卻是0
我說不打小孩,但還是失控了,所以那個時刻是怎麼回事?理論與實務要結合就是這種相悖雙標時。
我要特別強調「注意失控」,而不是「打屁股」,因為失控會破壞自己所有的理性規則(等於解開了拘束器),人在冷靜時才會懂得合理處罰。
覺察只能學習+練習,覺察在情緒100%失控前的跡象、線索為何,提前踩煞車。否則一旦坐進失控的跑車裡,你只剩等它油耗盡了而已。
@失控前的跡象:腦中破壞一切的想像畫面、身體緊繃握拳、怒吼、眼睛用力瞪對方、辱罵不饒人的言語、重複又來了的既視感…
發現後不要自以為可以控制,先離開現場!(逃避是可恥的但有用)
等情緒冷靜後再來處理。
覺察並且改變,是不去逃避矛盾的體驗,一步一腳印去調整自己,讓那個自己相信的信念而真實,例如「學習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給他們好的童年」。
「失控地打屁股」這件事,在一個心理師的經驗裡也需要三次才真正醒過來,才真正面對自己的矛盾(可見前兩次也許在逃避、壓抑、自以為是…),懂了教養孩子不是一招闖天下,不行了就再學與問,但跟我內在的狀態要分開處理,否則孩子真的很無辜。
這個歷程,不僅是教養,其實所有要改變的事都是一樣的。大家一起努力囉。
請支持《教養,夠好就好》一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4會員
222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 ——「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性取向已被認為如同種族、文化,甚至如價值觀的選擇。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
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控制對方,繼而操控情感,就被命名為「煤氣燈操縱法」(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的操控在關係中十分常見,或許操作者並非蓄意籌劃,但依然造成受害者強大損傷,對受害者傷害最大的是:「本來你是相信自己的,後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代表孩子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因此,不能把目標僅訂在「讓孩子一定要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
這是我高中考大學準備聯考時的讀書方式,後來報考研究所時也是用這些方式整理心理學各科的筆記。 其中SQ3R是參考坊間書籍再加以改良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最主要是最近拿來教案主K書,就乾脆把方法論寫出來。 總共四大項,如圖一:K書方法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 ——「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性取向已被認為如同種族、文化,甚至如價值觀的選擇。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
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控制對方,繼而操控情感,就被命名為「煤氣燈操縱法」(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的操控在關係中十分常見,或許操作者並非蓄意籌劃,但依然造成受害者強大損傷,對受害者傷害最大的是:「本來你是相信自己的,後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代表孩子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因此,不能把目標僅訂在「讓孩子一定要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
這是我高中考大學準備聯考時的讀書方式,後來報考研究所時也是用這些方式整理心理學各科的筆記。 其中SQ3R是參考坊間書籍再加以改良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最主要是最近拿來教案主K書,就乾脆把方法論寫出來。 總共四大項,如圖一:K書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