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在教育現場中最容易阻礙親師互動因素包括:
- 部分家長否認或拒絕面對孩子的障礙,忽視學校的幫助;或是對孩子產生虧欠的心理,過度保護且過度要求學校配合。
- 不信任或敵視教師,可能來自於先前與學校有互動不良好;或是家長小時候對於學校生活經驗不佳,不相信老師
- 有「客人心態」,部分家長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在教學上只要有老師主導就好,家長只需要當旁觀者,偶爾配合老師要求。
在此次親子座談中,感受到學生家長與老師溝通之間依然存在許多障礙,將學生以A、B代號為例,述說親師間的實際互動,並提出解決方法:
以A多重障礙學生為例,現況能力有認知障礙、肢體障礙、無法口語、無法獨自站立行走等障礙,家長表示不需要強求學生讀書寫字等,只需要老師讓他在學校按時吃飯、上課坐好,對於孩子的狀況,家長已經無能為力,態度非常消極,放棄學生、也不相信老師能夠教導學生。
解決方式:對於喪失希望的家長,最快讓家長拾起信心,就是當場「展示學生的能力」
了解到A學生在家中,都是一整天坐在椅子上看著外面的車水馬龍發呆,無聊了就開始尖叫、發出怪聲音等,父母認為孩子無法獨自行走,像上廁所等生理需求,都是要依賴父母完成,但是經過老師的教導發現,其實A學生是可以獨自行走的,只是走路歪一邊,因為怪異的走路姿勢使家長認為孩子無法行走,而緊緊的牽著孩子,導致忽略了孩子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慢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直接現場讓孩子獨自行走一段告訴家長孩子是能夠學習的,也讓家長信任老師的教學。
以B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為例,現況能力透過老師努力教學,國語、數學課業方面已經能夠跟上普通班,學習狀況良好,但是家長表示品德方面有待加強,孩子目前家庭為寄養家庭,此寄養家庭家長表示孩子偷東西的情況非常嚴重,越大聲罵越愛偷,從原先偷家中金錢擴展到便利商店、大型量販店物品等,孩子不斷偷東西的惡習,造成家長處在人情壓力、社會的眼光下,經常要道歉、賠錢。
解決方式:家長習慣以大聲咆嘯來阻止孩子,如見管教無效又會變得更大聲,同時也將自身管教無效、社會與論的壓力透過謾罵發洩在孩子身上,那最先解決的應是「家長的情緒」。
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家長經常會在孩子面前與親朋好友大聲的說孩子很不乖、偷東西,理解家長帶孩子的壓力會需找別人說心事,但是孩子在旁邊聽著,久而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抗心理,導致於家長認為孩子越來越難教。學校生活中,老師採取正面教育,告訴B學生自己的優點在哪裡,減少孩子負面心理,使孩子相信老師,願意聽從老師管教,家長在面對孩子無法管教的壓力,常會靠「大聲謾罵、抱怨」的負面管教、紓壓方式,應先當輔導家長情緒,並且請家長停止在孩子面前與別人議論孩子的錯誤。
綜合上述兩個例子,家長放棄與不適當管教,以及家長的情緒,都是透過親師溝通才能了解並且解決,除了定期開會之外,需時常與家長保持良好聯繫,例如使用手機軟體聯絡,過程中老師的真誠態度是最重要的,讓家長信任、鼓勵家長,提供許多社會服務,如參加為特教生家長舉辦的演講,多與其他家長聊天互相交流經驗。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老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家長與老師的合作,讓孩子在學校、生活、社會都得到應有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