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師忙線中】障礙類別是框架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框架的限制?

這位老師跟我討論到,他只要跟家長討論到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通常就會認為是小孩的天生障礙所造成,所以會導致能力弱。但是老師認為,他所提的那些事情,其實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教導的,家長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把小孩鎖定在框架中了?

導師對學生的大小事都很注意,會適時關注他們的發展,也會教導小孩許多管理自己的方法,對於該做的事情,會堅持小孩要做到,這樣的狀況之下,班上小孩其實進步的都很顯著。

家長也很用心的排了各種治療課程,對於學校發派的作業也會努力做好。遇到狀況則會主動找學校輔導老師溝通,是對非常認真的家長。

回歸到框架的議題,各自雙方都有對小孩的觀察,導師觀察到的狀況是,其實小孩能力中上,很多時候都是動機的問題,一旦我們沒有緊密一點的提醒,小孩其實就會養成逃避的習慣。家長的觀察則是,小孩因為生理有限制的關係,能力不好,但是會盡量配合。

各自有理,實在無法判定哪一邊得分高,裁判宣布哪一方獲勝。因為此類事件其實很常出現,有時候角色則會相反(導師覺得學生能力不足就先放寬標準、家長默默覺得導師不夠嚴格要求)。

raw-image

需要這個特殊生障礙類別(例如:自閉症、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的原因,給了我們一個較為明確的方向去思考他的難處,但並不是出現的所有行為,都跟障礙有關係。硬要確認這個行為是不是障礙帶來的,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大家時間都很寶貴。

我們在教育小孩時,各自有邏輯,人人有專業。坦白說,要百分之百的相信彼此的教法及教養,有點太天真。但是,不強求對方要跟自己做法一致,只要對齊目標:小孩持續進步,就很棒了!

以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可以找到導師跟家長目前都很在意小孩的「學習態度:主動完成該做的事情」,掌握住這個目標,導師在校針對課堂活動督促跟課狀況;家長在家陪寫作業也需要一併培養小孩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各自練習過程不干涉,但是最後小孩都會慢慢學到正確的學習態度。

"我們是否不自覺的,總是把自己想要的框架套在別人身上"

注意力的限制

學生時常會會自己的注意力無感,除非被罵:你又分心了!不然,他們很有可能要鑄成大錯時,才會發現自己這樣叫分心。

當然,我自己的學生被反應分心,真的是日常。我們在上社會技巧課的時候進行了體驗活動。

活動過程是這樣安排的:先安排需要在紙上完成的動腦任務(寫造句、算數學),接著投影片會隨機出現聲音,當出現聲音的時候學生還要記錄下投影片上的顏色或是數字。

學生一開始超級興奮,覺得這種挑戰任務很有趣,也太簡單了!結果越到越來,氣氛越緊張,因為投影片出現聲音的頻率越來越快,有人因為想不出造句哀哀叫、有人因為還沒看到投影片的數字不甘願......當然,也有神人兩邊任務都執行的不錯,但他表示:心情超緊張的。

這個活動,讓我們可以思考自己真的有辦法一心多用嗎?在課堂中,老師在教我們算數學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邊做自己的事情嗎?(最常聽到學生邊玩文具邊說,有啊!我耳朵都有在聽啊)。

最後,我告訴大家,其實注意力就像腦中的一盞專心燈,你在專心的時候燈就會打亮,要訓練你的專心燈,做事情的時候不要轉來轉去,久了之後,專心燈就會聽你的話!寫作業或上課的時候,就不會到處亂轉。

但是!如果真的上課到一半發現專心燈轉去玩文具了怎麼辦?很簡單!只需要趕快把專心燈照回該去的地方就OK了!

raw-image

我們可以一起注意的事情:

1. 身心障礙的障礙類別不該成為親師溝通的限制。

2. 家長跟老師溝通可以著重在:現在要一起努力的目標,不需要太糾結能力不好的原因來自於哪裡(教養、教法、類別...時間很寶貴)。

3. 幫我們的小孩打造專心燈的概念,讓他們知道,腦中的專心燈是可以花時間訓練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惠涵
56會員
72內容數
愛閱讀的特教老師-提醒自己,對生活要更有感。
張惠涵的其他內容
2024/03/11
過動小孩經常出現不專注的經典表現,或因不集中的注意力而引起笑料。這篇文章描述了老師與學生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展現了過動小孩的特點。
2024/03/11
過動小孩經常出現不專注的經典表現,或因不集中的注意力而引起笑料。這篇文章描述了老師與學生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展現了過動小孩的特點。
2024/03/01
談論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家長的感受,並且提出解決方法。溝通是複雜的,開會目標要清楚,並且以友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24/03/01
談論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家長的感受,並且提出解決方法。溝通是複雜的,開會目標要清楚,並且以友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24/02/15
禮拜一早自修的課,我們都會一起討論週末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沒有出遊?有沒有出去外面吃飯?這位小孩很特別,他說他會用google搜尋,然後只去評價高的景點。
Thumbnail
2024/02/15
禮拜一早自修的課,我們都會一起討論週末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沒有出遊?有沒有出去外面吃飯?這位小孩很特別,他說他會用google搜尋,然後只去評價高的景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Thumbnail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Thumbnail
這位老師跟我討論到,他只要跟家長討論到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通常就會認為是小孩的天生障礙所造成,所以會導致能力弱。但是老師認為,他所提的那些事情,其實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教導的,家長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把小孩鎖定在框架中了?
Thumbnail
這位老師跟我討論到,他只要跟家長討論到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通常就會認為是小孩的天生障礙所造成,所以會導致能力弱。但是老師認為,他所提的那些事情,其實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教導的,家長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把小孩鎖定在框架中了?
Thumbnail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Thumbnail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Thumbnail
【講座】認識特殊兒 【講師】洪金瓶老師   我認為特殊兒是上天派給父母的最特別且珍貴的禮物。以前,總聽人家說不要跟別人講你家有特殊兒,直到自己遇到了之後,我反而大聲嚷嚷的說,而且就像收養那樣的自然地講,孩子其實也不以為然。   畢竟,你不讓他知道,他怎麼知道如何走過他的人生的坎呢?不過,經過了好多年
Thumbnail
【講座】認識特殊兒 【講師】洪金瓶老師   我認為特殊兒是上天派給父母的最特別且珍貴的禮物。以前,總聽人家說不要跟別人講你家有特殊兒,直到自己遇到了之後,我反而大聲嚷嚷的說,而且就像收養那樣的自然地講,孩子其實也不以為然。   畢竟,你不讓他知道,他怎麼知道如何走過他的人生的坎呢?不過,經過了好多年
Thumbnail
  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Thumbnail
  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分享我在面對孩子時使用的視野與觀點,我習慣從根本的源頭理解起,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分享我在面對孩子時使用的視野與觀點,我習慣從根本的源頭理解起,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Thumbnail
        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參考~
Thumbnail
        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