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 你家孩子老坐不住,談ADHD

2021/04/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雖然未聲明柔道對於過動傾向有療效。但這樣的招生語言似乎傳遞了一種運動(柔道)可以多少有助於緩解過動傾向,或是這些教練對於過動傾向的學生很有一套,很會教。
我們可以想像,現代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生一到兩個孩子,家長在家庭教養上比較無法比較孩子到底是否有異常的狀況,除非家長本身是心理精神醫療相關背景或有相關知識的人。當國小或國中教師告知家長,依據他的觀察,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兒童心智科醫療評估。有些時候。家長可能會很難接受。所以要怎樣跟家長開口,都是一門說話的藝術。通常導師可以這樣做:
  • 前置作業,對學生表現的評估
當發現小孩在班上坐不住,常常上課分心、四處張望、或是找同學聊天、跟不上大家的腳步或進度,學習上經常在狀況外,需要老師提醒。我會建議導師可以先找時間孩子談,了解他發生了什麼事。
是學習動機問題(老師,你教的東西太簡單了,上個月我的家教都教過我了,我覺得很無聊,所以才在玩自己的東西),
生理問題 ( 換季的時候,有些過敏的孩子會嚴重過敏,手不斷的搓揉臉部和眼睛,導致上課嚴重分心 ),
家庭問題 ( 父母親吵架離婚,小孩擔心失去父母任何一方,因此整個心思完全不在課堂上 )。
通常如果是心理、家庭、情緒議題,可以轉介輔導室,請專輔老師來輔導學生,生理議題可以請家長帶孩子去就醫。但是我們總會遇到某些孩子說,老師我不是故意的,我也很想要專心上課,但我就是會不小心想到別的地方。當學生有想要專心,但他在專心這件事情上有困難,無論是品質不佳或是時間過短( 有些學生會說他能連續專心的時間遠低於一節課四五十分鐘 )。而且老師的觀察是已經有一段時間,而非個別單一事件。我們就可以先告知學生,並連繫家長。請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評估。
  • 與家長溝通與合作,通常老師可以表達的順序會是:
1. 描述自己對於學生上課表現的客觀觀察。例如:上課會常分心、跟同學講話、做事丟三落四....等等。請老師盡可能的以具體、客觀、量化的方式表達。
2. 表達對於學生的關心或擔心。例如:呱呱對於自己的學業分數是有期待的,但是他一直在分心,我有問過他,他說他也想專心上課,但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直分心。我擔心他一直這樣下去,課業會跟不上同學。
3. 表達自己的評估、判斷與建議。例如:不知道爸爸 / 媽媽 / 主要照顧者有沒有想過帶他去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評估,如果他真的是因為學習沒有動力,或是心理情緒方面有狀況,我們可以請輔導老師幫忙協助,不過如果他是因為生理的因素,導致他困難上課專心。那看醫生這邊可以怎樣協助他。
  表達觀察--‧>表達關心--->表達評估--->建議就醫
  • 建立親師同盟:
因為對於老師的觀察與評估不一定每位家長都有期待的回應。有些家長對於老師的表達和溝通會採取比較防衛的姿態。覺得老師是否是在指責他的孩子,或是質疑家長教得不好。因此我才會在前面說,老師的敘述要盡可能的講客觀事實,態度要是協助孩子有更好的學習與發展。邀請家長來一起幫孩子,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與學校適應。
1. 老師的不容易
即便有些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真的會造成班級課程進行中的干擾,他們有些做不住、無法專心,有時會上課自己起來隨意走動,或是轉頭跟同學聊天。有些對於教學品質有自我要求的老師會覺得被干擾,老師必須要不斷提醒孩子上課專心,甚至停下進行中的課程來處理學生的狀態。老師也是人,有時候也會感到生氣或是沒有耐性。但是,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先把老師對自己對學生的這些情緒放一邊。而是站在關心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立場來和家長溝通。和家長建立一種同盟關係。
2. 家長的不容易
老師在學校觀察到的孩子的狀況,很可能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管教也會遇到。家長對於孩子的觀察,也很重要。孩子在家中的問題行為,有時也會讓家長感到困擾。家長也可能早就在教養上感到挫折,或是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沒辦法把孩子教好。家長有可能也不知道要如何去面對與處理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困難。如果老師可以同理家長的處境,理解家長教養上的不容易,與家長達成同盟,一起合作協助學生。
如果家長真的困難溝通或是比較敏感。老師可以使用「三明治溝通法」先講孩子在學校的優點,在點出可以改進的缺點。再提出解決的方案。例如:呱呱在學校熱心助人,擔任班級幹部認真負責,是老師的好幫手。不過他上課常常分心,跟不上班上同學的進度,老師我有點擔心他的學習狀況,會落後其他同學。每次問他為什麼分心,他都說他不知道,說他不是故意的。但他的成績一直往下掉,他是一個認真的孩子。學習態度也一直很努力。我在想爸爸你有沒有想過帶他去醫院給醫師評估一下。我們先肯定學生的優點。再提出如果怎樣會更好,這樣家長比較容易接受老師的提議。防衛心也會比較降低。因為老師是來幫忙與協助的,而非挑剔他的孩子哪裡不好。
然後,我會說去醫院評估,並沒有直接說要學生服藥。原因有二,一來我不是醫師,我沒有任何診斷學生是否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資格。二來,如果我直接說我覺得你家小孩是過動症,家長很有可能有情緒上的反彈。所以「建議去醫院評估」是一個「一腳入門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 的技巧。
但就算醫師診斷後,確定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需要服用藥物,有些家長也不一定願意讓孩子用藥,有些家長認為運動就可以緩解注意力的狀況。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上要大量長時間的運動,才有辦法去緩解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打籃球打三四個小時,才換來一小時的注意力集中。這有時候很可能是緩不濟急的。
有些孩子因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症狀,造成生活上有很多的不方便,特教老師可以給予很多技巧性的指導,透過一些生活與學習上的策略與技巧,讓孩子有更好的適應。但效果往往比不上藥物。所以在學習與服藥之間,家長需要多所考量。坊間對於注意力藥物有著各種的想像,什麼會上癮、會長不高之類的。我都會建議這些回去跟醫師好好討論。比起沒有醫學證據的民間傳說,我比較相信受過精神科兒青次專科訓練的醫師所說的話。


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on Unsplas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