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疫情升級的一些想法#13:如何選擇「對的人」?/程天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企業主管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是成功運作的關鍵之一;而從人選自己的角度來看,則要接受跨部門、跨領域的專案,才能夠擴大專業、加強能力,為自己走出更寬廣的路。經驗沒有捷徑,必須自己承擔、挑戰、實踐,才能爭取到職涯的發展機會。

我在Facebook上分享了我的學長李良猷的貼文,在〈為國家防疫資訊系統診斷及建言〉這篇貼文中,他提出了問題和評論,也提出了解決方案的建議。
李學長高我兩屆;我們不僅年齡相近、生日同一天,成長的軌跡也大致相同。他從大同初中、建國中學、交通大學都是我的學長;畢業後我們都決定留在台灣就業,我進入外商,而學長進入本土企業,一直在為台灣的軟體產業發展做貢獻。
在當今所有媒體都在報導台灣疫情的防治之時,我的轉貼文章引言,用了「高手在民間?」做標題,吸引了不少目光。李學長這篇探討國家防疫資訊系統的文章,自然引起許多IT行業朋友的關注與評論。
我用了一個反問句「高手在民間?」做標題,其實是在呼應李學長文章內容:政府內部也有高手,但得看決策者是否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
長期的三級警戒,正在考驗著台灣人的耐心。即使再怎麼自覺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配合政府政策的要求,但時間拉長之後,對於已經盡力戰疫的政府防疫團隊而言,情勢與民意卻越來越不利。
最近防疫資訊系統與應用出了幾次問題,如同在「疫苗短缺」這把火上,又添加了汽油,引發更大的民怨。
李學長這篇文章,確實是從專業角度來分析政府資訊系統的問題,並且提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議。
我的Facebook朋友和讀者之中,不乏具有科技界背景,來自產、官、學、研不同領域的專家。從他們的留言可以看出來,有許多人支持李學長的文章,期待政府能夠順勢利導,將政府龐大的資訊系統改善、整合,轉型為數位化的政府。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邊就不再深入探討疫情防治的策略、或是牽涉太多資訊系統的架構與技術,就讓這篇文章聚焦在「經營管理」的領域吧。

選「對」的人

在企業中,由外部招募人才、或在內部提拔人才時,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是否與企業一致。在我已經出版的五本書中,有許多篇文章都談到了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四個重點。
1. 專業
科學的進步一日千里,導致產業的種類也快速增加,企業內的分工也越來越複雜;為部門舉才,首先要考慮人選與部門的專業是否契合。
就以每個企業都必須具備的資訊部門做例子:新創或小型企業所需要的資訊系統和架構,是以「靈活彈性」為主,不需要非常複雜的系統;而中大型、或是跨國企業,由於組織龐大、產品複雜、市場全球化,因而需要龐大和複雜的資訊系統與架構。
今天的資訊科技範圍十分廣泛,已經不是簡單的「電腦應用」、「資訊系統」或是「網路科技」可以涵蓋;其中的專業分工,在大學裡已經可以自成一個學院。
無論是製造業或是服務業,也不管企業的規模大小,幾乎都需要「雲端系統架構」。規模不夠龐大的企業,可以使用公有雲系統,Amazon、微軟、Google、甚至許多電信運營商都有提供;至於規模較大的企業,則可以考慮使用私有雲、或是混合雲。
我的大兒子Jerry雖然得到UCLA的CSE博士學位,但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從事的是行動終端設備有關的應用開發;因此在工作升遷和轉換公司的過程中,在專業領域上一直被貼上「端」的標籤,缺乏「雲」的經驗,因而與許多機會擦身而過。
對於「雲」和「端」的專業差異性如此大,我甚為不解。不就是「軟體開發」嗎?Jerry很誠實的說,雖然本身是個電腦博士,他對於「雲計算」的系統架構與「端應用」的整合,確實不夠瞭解、也沒有足夠的經驗。
因此,在大企業IT部門升遷機會上,「雲」專業的人比較佔優勢,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作為一個決策者,必須瞭解專業、尊重專業,才能夠選擇正確的人。
2. 能力
「專業」可以由人選的「學歷」與「經歷」來判斷,但學經歷並不一定就等同於「能力」。
我自己的作法是,通常會看人選擔綱過的「專案」、與達成的結果。這在外商企業裡,統稱之為「track record」(資歷)。
人選如果是部門主管,則部門績效只是作為參考;因為部門績效是「團隊能力」的表現,不見得就是「個人能力」的結果。
我曾經碰到過許多部門績效非常好的主管,但是一旦離開這個部門,調任到一個新的部門,表現就不若以往了。
如果人選曾擔任過跨部門組成的專案負責人,就更能夠看清楚此人的「個人能力」。
3. 意願
意願就是「想要」、「需要」。如果在幾個人選當中,專業和能力都差不多的話,那麼意願高的人,就會珍惜機會、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例如,如果某個人不喝酒,你送他再貴的紅酒,他也會覺得沒有價值;因為他不想要、也不需要,所以對他來說,這個「機會」的價值很低。
有強烈意願的人,對於機會的渴望程度就比較高;而機會所代表的價值,也會比較高。
4. 動機
如果在人選中,專業、能力、意願都不相上下的時候,那麼我就會深入去瞭解,他們追求這個機會的動機是什麼。
如果動機是正面、積極的,希望將自己職涯的路走得更寬闊,或是希望在自己的職涯中成就自我、為了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那麼動機會變成我做決策的一個重點。因為,有強烈而且正確「動機」的人才會堅持。
我過去曾經多次發現,為了要離開目前的工作、或是離開現在的公司,許多人就會去追求新的工作舞台;基於這種動機的人選,往往在新的舞台上又會碰到同樣的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如果只是換個家,經只會更難唸。
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參考《程天縱的職場力》一書的後記〈找到追求卓越的動機,在職場上成功〉。

結語

看到學長李良猷的〈為國家防疫資訊系統診斷及建言〉這篇文章,我有感而發;藉著這篇文章,將自己在職涯中,如何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從人選的角度來看,應該勇於接受跨部門、跨領域的任務或是專案,才能夠擴大自己的專業,加強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走出更寬廣的路。
因為「經驗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自己勇於去承擔、去挑戰、去實踐,才能夠為自己爭取職涯的發展機會。
從決策者的角度來看,人選是否認同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來就看專業、能力、意願和動機。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但鮮少人談及的,就是決策者本身對於部門或任務的專業,是否足夠瞭解。
如果決策者自己對人選該具有的專業都不瞭解,那麼決策品質肯定好不了,就如同「問道於盲」的情況一樣。
在西方企業裡,這種問題比較少出現。但是,在東方企業界,比較強調威權、階級、尊卑,所以就比較常出現「官大學問大的情況」。
在上位者不會承認自己不懂,在下位者也不敢去挑戰長官;而當選擇了「不對」的人、導致結果出了問題的時候,往往是人選背黑鍋。
這個問題,就留待下一篇文章再來討論和分享。

參考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現今這種新型態的「戰疫」,我們要有新的立法、法源依據、組織架構,再加上「無限賽局」的心態和準備,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確保經濟持續發展。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現今這種新型態的「戰疫」,我們要有新的立法、法源依據、組織架構,再加上「無限賽局」的心態和準備,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確保經濟持續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剛剛結束了KPI考核與年中人才盤點與報告。在報告的過程中,董事長提了一個問題: 對於人才的判定,在專業、邏輯與態度上,哪個最重要呢? A專業: 指的是對於本質學能上的專精程度,能否承擔起工作上所需。 B邏輯: 客觀判讀並分析狀況,用系統性的思考指出問題根源並提出有效的方案。 C態度: 高承諾度
Thumbnail
1.審題:基本上,這是個"雙核心"題目,就是做事也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可是,如果往"做事比做人重要"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這樣就會流於偏題。 我的寫法,重在"層次"。先有"做事"的層次,才有"做人"的層次,但是最終,要"超越"做事與做人的層次,處世圓滿,才是人...
Thumbnail
在職場上,除了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懂做人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做人技巧就不是那麼關鍵。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懂做人會這麼重要。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在疫情期間的收穫以及作為軟體顧問的工作內容和經歷。他描述了駐廠工作時需要與客戶應對進退以及一個系統升級的過程。文章總結了做為軟體顧問的工作雖然光鮮亮麗,但其中也有酸甜苦辣。如果這是你想知道的內容,歡迎繼續閱讀。
Thumbnail
鄭自凱管理觀點: 根據美國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顯示: 「一個組織是由不到5%的角色,提供公司95%以上執行策略和創造成果的能力。COVID-19疫情已經挑戰了我們對工作生產力的各項假設,而在我們逐漸脫離疫情之際,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在日漸變為由科技賦能的未來,哪些技能會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這是微軟亞洲區總經理蔡恩全的故事,分享他從初出社會到成為成功管理人的經歷。他透過朋友爸爸的對話,說明好機會是需要自我創造與找尋,而不是被別人捷足先登。藉由深刻體會,他鼓勵年輕人要耐心去尋找與創造機會,並不要過於畏懼失敗。
招募資訊人員最重要的兩件事: 1。 個性,基本上,資訊人員要有坐的住的耐心,以及EQ高。 2。 技術,工作中一定要會的技術就應該會,不能什麼都要人教。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
看各大職業網站,IT主管似乎占資訊類徵人職務的三分之一,不論是網管主管、MIS主管或ERP主管,甚至軟體專案經理等等,這麼多公司都想直接找IT主管來空降,而不是由公司內部培養,IT主管在公司裏的地位可想而知。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轉職過程中 難免會猶豫 徬徨 對與錯? 職涯就像重大決策 有認識一位老前輩約50歲 他總是很準的能跟上科技浪頭的轉換 當然他身價不斐 這個世道 已經不適有一家公司能養你安穩到老的舊思維 你需要不斷前進 充實自我 我自己當然也會想很多 後來我會告訴自己 想3天就去做 但要有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剛剛結束了KPI考核與年中人才盤點與報告。在報告的過程中,董事長提了一個問題: 對於人才的判定,在專業、邏輯與態度上,哪個最重要呢? A專業: 指的是對於本質學能上的專精程度,能否承擔起工作上所需。 B邏輯: 客觀判讀並分析狀況,用系統性的思考指出問題根源並提出有效的方案。 C態度: 高承諾度
Thumbnail
1.審題:基本上,這是個"雙核心"題目,就是做事也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可是,如果往"做事比做人重要"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這樣就會流於偏題。 我的寫法,重在"層次"。先有"做事"的層次,才有"做人"的層次,但是最終,要"超越"做事與做人的層次,處世圓滿,才是人...
Thumbnail
在職場上,除了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懂做人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做人技巧就不是那麼關鍵。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懂做人會這麼重要。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在疫情期間的收穫以及作為軟體顧問的工作內容和經歷。他描述了駐廠工作時需要與客戶應對進退以及一個系統升級的過程。文章總結了做為軟體顧問的工作雖然光鮮亮麗,但其中也有酸甜苦辣。如果這是你想知道的內容,歡迎繼續閱讀。
Thumbnail
鄭自凱管理觀點: 根據美國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顯示: 「一個組織是由不到5%的角色,提供公司95%以上執行策略和創造成果的能力。COVID-19疫情已經挑戰了我們對工作生產力的各項假設,而在我們逐漸脫離疫情之際,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在日漸變為由科技賦能的未來,哪些技能會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這是微軟亞洲區總經理蔡恩全的故事,分享他從初出社會到成為成功管理人的經歷。他透過朋友爸爸的對話,說明好機會是需要自我創造與找尋,而不是被別人捷足先登。藉由深刻體會,他鼓勵年輕人要耐心去尋找與創造機會,並不要過於畏懼失敗。
招募資訊人員最重要的兩件事: 1。 個性,基本上,資訊人員要有坐的住的耐心,以及EQ高。 2。 技術,工作中一定要會的技術就應該會,不能什麼都要人教。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
看各大職業網站,IT主管似乎占資訊類徵人職務的三分之一,不論是網管主管、MIS主管或ERP主管,甚至軟體專案經理等等,這麼多公司都想直接找IT主管來空降,而不是由公司內部培養,IT主管在公司裏的地位可想而知。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轉職過程中 難免會猶豫 徬徨 對與錯? 職涯就像重大決策 有認識一位老前輩約50歲 他總是很準的能跟上科技浪頭的轉換 當然他身價不斐 這個世道 已經不適有一家公司能養你安穩到老的舊思維 你需要不斷前進 充實自我 我自己當然也會想很多 後來我會告訴自己 想3天就去做 但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