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 到 1+》閱讀筆記:談談關於「影響力」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自從畢業後踏入職場,陸陸續續讀了不少行銷領域相關的書籍。其中,讓我在讀後最有感的大概非《從 1 到 1+》這本書莫屬。《從 1 到 1+》並不是一本介紹行銷理論或知識模型的行銷教科書,也不像某些商業類書籍那樣艱深難懂。它談論的,是一般人都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為何讀這本書?

之所以想閱讀《從 1 到 1+》,不單單只是受到行銷前輩們的推薦,更源自於一些個人的動機:

公關行銷,我的「影響力啟蒙老師」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個人影響力」似乎特別在意,或許是受到廣告系所學的影響吧。記得我在世紀奧美公關擔任實習生時,曾經手過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公關專案 — — 協助一名倖存於 2014 年高雄氣爆案的傷者,舉辦攝影展的開展記者會。

在加入公關公司以前,我總認為「媒體」只是形塑社會假象的輿論操作者,而「公關行銷」只是包裹在議題假象外的甜蜜糖衣。沒想到在那場記者會上,當我站在那名氣爆傷者的身旁,聽著他娓娓道盡這幾年以來,從埋怨、憤怒、抑鬱,到慢慢拾起鏡頭,用勇氣捕捉生命的花火、找回自身力量的心路歷程,我不禁默默地掉下了眼淚。

那次的公關企劃案,甚至在後來獲得了「亞洲公關獎」的三項殊榮,而我也是第一次真正理解到「影響力」的力量有多麽龐大。原來,影響力可以改變一個人、可以宣揚一個好的理念,可以傳遞一個好的故事,更能撼動社會!

初入職涯,「影響力」難道不重要嗎?

然而,當我理解到「影響力」的力量與價值,卻在我即將畢業、投入職場的這年,被教授的一番話,動搖了我對於「影響力」的確信及信仰。

還記得那天,我向一位崇敬許久的教授請教職涯問題。當他問我:「即將畢業的你,對於職涯有哪些規劃及想像呢?」我把我的職涯藍圖攤開、與教授展開討論,並向他說明我認為職涯最不可或缺的三個要件,其中一項便是「影響力」。

他聽了聽我的說明與解釋後,拿出了一支筆,把「影響力」這三個字劃掉。接著對我說了一句話,至今仍使我耿耿於懷。他說道:「影響力不是你現在要考量的事情。它很重要,但現在的你還沒有足夠的力量追求影響力。」

當下的我,不知道是感到無力、不解,抑或是憤怒,「難道微弱的力量,就不配擁有一個懷抱影響力的願景嗎?」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告訴我們要關切這個社會,社會倫理道德要我們重視群體的福祉與權益。但當我們經歷了成長階段,逐漸握有力量、累積了能力,好不容易來到一個可以發揮自我價值的地方、擁有能夠貢獻自我長處的機會時,我們卻被告知「不要把影響力看得太重要?」

我其實能理解當時教授想向我傳達的概念,的確,初入職涯「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高速成長、培養專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事情。而我只是不明白,在我的職涯藍圖上被劃掉的「影響力」三個字,難道就顯得一點也不重要嗎?一個人應該增長到什麼樣的年紀、擁有了什麼樣的頭銜,才配稱作為有資格進入「能發揮影響力」的階段呢?

於是,當我遇見了《從 1 到 1+》這本書,我期待能從書裡找尋到一些線索、獲得一些解答,解決我對於「影響力」的困惑。

什麼是一個「有凝聚力」的社群?

除此之外,從小到大,我自知是個相當重視團體參與感和凝聚力的人,也始終好奇一個有凝聚力的社群究竟是如何被形塑的。為什麼有些社群,會使人自發性地想要參與、願意貢獻更多?有些社群卻令人意興闌珊,成員們參與到一半便紛紛退出、不歡而散呢?

帶著這樣的好奇及疑惑,我希望藉由本書了解社群被漸漸形塑的過程,並理解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究竟能夠為社會帶來多少力量


▍所以,這本書在談些什麼?

這本書自始至終都在談論一個概念 :Onlyness(獨一無二)。根據作者的定義,它所指的是「每個人的獨到之處,都是一種優勢」。

Onlyness 和 Uniqueness 有什麼不同?

平時我們常聽到的詞彙是「Uniqueness」,雖然 Uniqueness 和 Onlyness 在中文皆翻作「獨一無二」,但我認為,這兩者所指的概念有些微不同。Uniqueness 指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 Onlyness 除了肯定個人獨特性之外,更強調了「每個人都得尊重、欣賞別人的獨特」,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相較於他人都是一種「優勢」。

也就是說,Uniqueness 關注個體本身,而 Onlyness 不只肯定個體性的價值,更把「群體性」的概念納入了考量。簡單而言,Onlyness 基本上就是指「尊重每一個人」:第一,我們重視自己;第二,我們受到他人重視、我們重視他人。

如何發掘自己的 Onlyness?

Onlyness 的概念聽起來很簡單,但要如何發掘,並建立自己的獨特性呢?

作者提出的建議是:「當個傻子」——保持著好奇心與開放性的心態去探索知識、不斷地問自己問題,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接著用一股「傻勁」努力去嘗試達成這個目標。即使過程中會面臨失敗、在外人眼裡看似瘋狂而不著實際,但是當你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在行動中,你才會發現自己「關切些什麼」,並能找出、遇到能夠幫助你的人,為你奠定成功的基礎

也就是說,在付諸行動的過程裡,你會慢慢地找到那股「唯有你」、「非你不可」的力量,而這就是你的 Onlyness!

找到自己的 Onlyness 後,然後呢?

當你找到自己的 Onlyness 後,接著,你必須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找到一群與你志同道合的夥伴、願意與你一起推動想法,將你們共同關切的價值及議題讓更多人看見,以創造更多的共鳴!

有句話說得很好:「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建立盟友的目的,在於「集結每個 Onlyness 的力量」,透過相互合作促成一連串的行動,而「行動」最終將有機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與改變!

有了盟友後,該如何發揮、放大影響力?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該如何集結群體的力量,發揮更大、更深遠、更震撼的影響力呢?答案在於「跨出同溫層」

首先,你們的群體要有夠緊密的「強連結」,它有助於建立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但如果只依賴強連結,那資訊只會停留在深諳此事的同溫層裡。一旦你們能突破同溫層、建立「弱連結」,讓「距離遙遠、所屬圈子不同的人」也能接收到你們的理念及想法,才有機會將你們關切的事物散播到更遠的彼方、影響力更加值、廣大而深遠。

總結來說,找到你的 Onlyness、建立盟友,並擴大影響力吧!

每個人都是個「獨一無二的自我」,而透過人際關係,我們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盟友、與他們建立有意義的連接。於是,「我」變成了「我們」。

接下來,由「我們」透過「強連結」凝聚共識,形成社群;透過「弱連結」讓處在邊緣的人,也能接受到我們的理念及想傳遞的資訊。最終,這套由「我」與「我們」所構成的系統得以不斷地擴張、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甚至撼動了整個社會。

也就是,「獨一無二」始於個人,但透過「連結」我們能找到對的盟友,並透過團隊的同心協力發揮影響力,釋放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獨一無二的力量」。


▍《從 1 到 1+》讀後啟示與省思

《從 1 到 1+》除了講述「影響力」的概念之外,作者也在書中分享了非常多有趣、發人省思的精彩案例。此外,我不單單從書中理解到「影響力」的概念,它更引領我思考「領導者」對於一個群體的重要性。

在閱讀這本書後,我想問自己幾個問題,包含了:

  • 我找到自己的 Onlyness 了嗎?如果還沒,該如何找到並建立我的 Onlyness?該如何制定計劃,從日常生活中挖掘自己的獨特力量呢?
  • 假設未來我成為一名創業家,我該如何打造出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創造群體共鳴、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 未來,無論我投入一個群體、加入一間公司、成為某個社群的一員,我都得好好地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原因使我來到這個地方?我期待自己可以貢獻什麼樣的價值?我能否為組織或外界社會帶來影響力?

這本書也不時呼應「Be a giver.」的精神。其中,我特別喜歡作者引述 Cheryl Strayed 在《Brave Enough》書中的一段話:

別再自問你想要什麼、你渴望什麼、或者你對什麼感興趣了。而是要自問:「我獲得了什麼?我該回饋些什麼?」然後,就開始行動吧!

我相信,每當我們加入一個組織或社群,勢必都會從這個群體裡學到些什麼。如果每位成員都能秉持著 Giver 的心態與精神,在獲得好處後也不忘貢獻自己的心力與能力,我相信,這樣的社群肯定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帶動的影響力也會擴及得更深遠而強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rci's Books Café
12會員
18內容數
寫在閱讀、學習、與走訪之後,分享與行銷、設計、知識學習相關主題的省思與見解。
Marci's Books Café的其他內容
2022/05/23
XChange 第五屆互聯網大學舉行線上《社會影響力職涯沙龍》,邀請到 4 位在「社會影響力領域」發光發熱的領袖講者 — — 分別來自 KPMG 永續部門、Teach for Taiwan 、國泰金控永續辦公室、若水國際等組織企業,為大家帶來一場深度且溫暖的職涯分享會。
Thumbnail
2022/05/23
XChange 第五屆互聯網大學舉行線上《社會影響力職涯沙龍》,邀請到 4 位在「社會影響力領域」發光發熱的領袖講者 — — 分別來自 KPMG 永續部門、Teach for Taiwan 、國泰金控永續辦公室、若水國際等組織企業,為大家帶來一場深度且溫暖的職涯分享會。
Thumbnail
2022/05/01
近期即將離開我人生的第一份正職工作 Influenxio 圈圈科技,遙想當初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加入新創,面對眼前的混亂與陌生挑戰,實在是個勇敢但無悔的決定。
Thumbnail
2022/05/01
近期即將離開我人生的第一份正職工作 Influenxio 圈圈科技,遙想當初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加入新創,面對眼前的混亂與陌生挑戰,實在是個勇敢但無悔的決定。
Thumbnail
2021/08/29
Instagram 的 SEO 時代即將來臨!本文介紹「Instagram 搜尋機制」與「最新的 Instagram 搜尋功能」,帶你一次了解這款社群軟體的搜尋排名運作方式與未來發展趨勢!
Thumbnail
2021/08/29
Instagram 的 SEO 時代即將來臨!本文介紹「Instagram 搜尋機制」與「最新的 Instagram 搜尋功能」,帶你一次了解這款社群軟體的搜尋排名運作方式與未來發展趨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領導就要懂心理學』職場影響力與信任學習,不管是在經營事業或是商業活動,對於人心的了解,是不可或缺,如何影響引導他人的行動相對都挺重要
Thumbnail
『領導就要懂心理學』職場影響力與信任學習,不管是在經營事業或是商業活動,對於人心的了解,是不可或缺,如何影響引導他人的行動相對都挺重要
Thumbnail
溝通表述、控管變數、逆向建造=改變你的世界
Thumbnail
溝通表述、控管變數、逆向建造=改變你的世界
Thumbnail
這是愛瑞克愛大的第二本書,聽說有三部曲,閱讀完後非常期待第三本的上市。這本有別於「內在原力」著重心態思維,更多實作和落地的部分。藉由閱讀這本書,我也對自己現在的幾個事業重新又反思和跟自己對話,所以除了整理書本的三個重點,一樣我也會加上自己的小反思,也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跟書互動,有更多激盪和火花。 通常
Thumbnail
這是愛瑞克愛大的第二本書,聽說有三部曲,閱讀完後非常期待第三本的上市。這本有別於「內在原力」著重心態思維,更多實作和落地的部分。藉由閱讀這本書,我也對自己現在的幾個事業重新又反思和跟自己對話,所以除了整理書本的三個重點,一樣我也會加上自己的小反思,也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跟書互動,有更多激盪和火花。 通常
Thumbnail
你有影響力嗎? 如何造就影響力? 影響力要素包含什麼? 本書比起作為社交成功者地建議手冊,我認為更像是給予內向者的參考書。告訴你如何適應社群、良好的社群應該包含什麼要件? 想要發揮影響力的第一步,就事先知道何謂影響力!
Thumbnail
你有影響力嗎? 如何造就影響力? 影響力要素包含什麼? 本書比起作為社交成功者地建議手冊,我認為更像是給予內向者的參考書。告訴你如何適應社群、良好的社群應該包含什麼要件? 想要發揮影響力的第一步,就事先知道何謂影響力!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很渺小嗎?認為自己一點都不重要嗎? 《誰說我沒有影響力》記載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所見所聞、故事經歷。作者曲家瑞希望利用她在藝術生涯上的人生故事告訴讀者,即使是曾經失敗的她,也能成為可以影響他人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存在這麼有意義,那就會更重視自己,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才能用更正向的方式影響他人。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很渺小嗎?認為自己一點都不重要嗎? 《誰說我沒有影響力》記載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所見所聞、故事經歷。作者曲家瑞希望利用她在藝術生涯上的人生故事告訴讀者,即使是曾經失敗的她,也能成為可以影響他人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存在這麼有意義,那就會更重視自己,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才能用更正向的方式影響他人。
Thumbnail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每個人或許都有機會遇到自己的存在危機,當下的自己肯定是無比痛苦的。但是當你將視野放大的時候,看向你整個人生,你會發現,每一個看似跌落谷底的困境,事後來看卻是攀向下一個高峰的基石。 一個轉念,將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改變。
Thumbnail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每個人或許都有機會遇到自己的存在危機,當下的自己肯定是無比痛苦的。但是當你將視野放大的時候,看向你整個人生,你會發現,每一個看似跌落谷底的困境,事後來看卻是攀向下一個高峰的基石。 一個轉念,將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改變。
Thumbnail
離開媒體,跨入科技業,對我來講就像是一趟奇幻旅程,也是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過程。蠻多東西都要重新學習,其中一項就是「領導力」和「跨部門溝通」,可以算是我進入科技公司以來,第一個最直接碰到的挑戰....這篇文章可以讓想開始經營個人品牌的人,提供一些思考,只要是上班族,公關是你一定要會的本領!
Thumbnail
離開媒體,跨入科技業,對我來講就像是一趟奇幻旅程,也是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的過程。蠻多東西都要重新學習,其中一項就是「領導力」和「跨部門溝通」,可以算是我進入科技公司以來,第一個最直接碰到的挑戰....這篇文章可以讓想開始經營個人品牌的人,提供一些思考,只要是上班族,公關是你一定要會的本領!
Thumbnail
《WOL大聲工作法》不從技巧面出發,而是以「如何重新看待我的工作」開始訴求,看似是幫助工作者重新定位自己與工作的過程,但其間的「分享」「回饋」「累積信任」「連結」正是逐步建立起個人影響力(換個角度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必要基礎。因此,只要開始實行《WOL大聲工作法》,自然而然地朝「個人品牌極大化」前進。
Thumbnail
《WOL大聲工作法》不從技巧面出發,而是以「如何重新看待我的工作」開始訴求,看似是幫助工作者重新定位自己與工作的過程,但其間的「分享」「回饋」「累積信任」「連結」正是逐步建立起個人影響力(換個角度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必要基礎。因此,只要開始實行《WOL大聲工作法》,自然而然地朝「個人品牌極大化」前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