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寫聲] 1969年 Honda 本田 CB750 K0
方格精選

[城市寫聲] 1969年 Honda 本田 CB750 K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一段時間,我前往了位在台南的老車事務所,那時候是衝著Suzuki RE-5而去的,因為我是鈴木迷嘛XD。後來那篇文章獲得較多的迴響是:「可不可以錄製Honda CB750 K0的聲音?」

Now, here it is!

如果還沒閱讀過RE-5這奇葩的轉子引擎摩托車,連結如下:

--------------------------------------------------------------------------------

左側電盤蓋

左側電盤蓋

關於CB750,是一台背負著很多期望、標籤、指標的出現,它於1968年尾發表第一台prototype,而對當時世界生產機車的各大廠擲下一枚震撼彈,尤其是當時也在策畫類似概念的川崎。這段過程也常被許多國內外車友戲稱是本田與川崎競爭的起點。

然而當時的川崎真的是只差臨門一腳就可以翻轉成為日系車之王了嗎?還是其實仍然還在研發階段,這就不得而知了。

經典不敗、非常耐看的標準車型!

經典不敗、非常耐看的標準車型!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Honda CB750的出現,為日後1970年代的日系街車奠定了里程碑:論外型,它那平衡穩重的骨架被直列四缸四行程SOHC引擎填滿,標準勻稱的線條以及左右各兩支排氣管的氣勢,讓人看了一眼就很難忘;性能的部分,它是世界上記錄到第一台極速突破200km/h的機車,可以說是Japanese super bike的先驅;而騎姿呢,我自己覺得騎乘上不會感受到「它是一台750cc級距的重車」,反而操縱性能、過彎靈活度,都是非常人性化的。或許也正因為這台車實在是太完美了,北美地區甚至給予CB750:「此車太無聊了!」的評價XD。

對了,關於CB750,ZenMotobike也曾前往拜訪李老師,撰寫了一篇專文,我在此附上連結,歡迎對照參考唷:

--------------------------------------------------------------------------------

四出排氣管的前段

四出排氣管的前段

就我所知,CB750最頭批是使用砂鑄模的汽缸引擎本體,稱為sand-casting model,也就是所謂的「砂型車」,不過因為最一開始的CB750並非在日本研發上市,而是北美市場,所以這些頭批CB750 K0(引擎序號七千多號以內)被該族群定義為「砂型車」,而不在這七千多台車內的,就算車的汽缸是砂鑄的,也不會被他們認定是「砂型」,而是「金型車」。

這分類比較像是一種品種認定,當然評判標準絕對不只是全砂鑄引擎而已。本次錄製的這台CB750雖然也是K0,但不是「砂型車」,而是metal-casting的「金型車」,雖然汽缸看得見砂鑄的鑄道XD。

raw-image

不過,對像我這種外行人來看,能親眼看見、聽見CB750 K0,就已經是莫大的快樂了(好像我的快樂很容易滿足XD)。

--------------------------------------------------------------------------------

Honda CB750看似很大一台車,不過實際上我覺得沒有想像中的大。

騎乘視角

騎乘視角

大言不慚地詢問李老師可不可以試騎XD,沒想到竟然真的可以耶,謝謝李老師的信任!

以我身高175cm,我雙腳可以同時著地,但是是要微墊腳尖的那種。油箱蠻寬大的,雙腳夾住油箱還是會覺得有一點開。手把高度不確定是不是原廠設定,不過這樣的騎姿我覺得很舒適、很剛好!

手把的寬度、高度都好適合我的騎姿耶!

手把的寬度、高度都好適合我的騎姿耶!

我在附近繞了一圈,體驗一下機車之王還真的名不虛傳,很難想像1969年的大型重型機車可以做到如此精緻的操縱性與安心感,不會像是騎乘RE-5或Mach III那樣要繃點神經XD。踩一檔起步的感覺,就算我是第一次騎這台車,我還是覺得它很人性化、很權衡!

--------------------------------------------------------------------------------

經典的糖果藍配金邊拉線

經典的糖果藍配金邊拉線

李老師有提到,這顆油箱與側蓋其實有一點點色差,那是因為油箱是副廠的,顏色稍微偏綠一點點。不過我自己覺得沒差,這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還有全新備品可以找(好啦,我這凡夫俗子標準比較低XDD)。

原廠側蓋

原廠側蓋

這是原廠大側蓋,上面的經典五邊型鋁牌並有750和本田翅,這可是本田迷朝思暮想的逸品呀!

後土除上的標籤

後土除上的標籤

再來是後土除的部分,看看這鏡面反光,可見平時前輩把這台車顧得非常好耶。上面貼著一張行車前的注意事項,包含檢查胎壓是否正常以及輪胎尺寸。這很像本田小車也會把類似的標籤貼貼在後搖臂上的概念XD。

--------------------------------------------------------------------------------

老車事務所的李老師與他的Honda CB750 K0

老車事務所的李老師與他的Honda CB750 K0

對我來說,能親眼見到、聽見、甚至親自騎乘過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車款,除了對自己是種人生成就達成外,也是不斷地學習與認識,認識與欣賞每個時期機械工藝的發展歷程,並給予讚嘆。

老車入庫

老車入庫

保存一台老車並不容易,欣賞一台老車也不容易,因為它們並不適合看外表覺得漂亮就喜歡那麼的表淺,而是深入探索這些車所存在的時空背景,再搭上前輩們的分享,整個老車魂就會是鮮明而立體的!

謝謝老車事務所李老師的導覽!

--------------------------------------------------------------------------------

錄音:Roland BOSS BR-80

攝影:Canon 5D Mark IV

avatar-img
城市寫聲的沙龍
104會員
86內容數
生活在一座大城市裡,每天接收來自日間車水馬龍的市景、入夜時的夜生活、夜裡靜謐的巷口,日復一日地,找尋活在城市裡的獨自樂趣與必要元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城市寫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豪爽的推出就是主打美國車,有點自我風格的呈現。可以想像自己活在1980~1990年的臺灣,沒有太多額外進口車選擇的環境裡,能有這樣「類進口車」的選擇已經是不得了的突破了。如果只單注意豪爽的引擎聲,那無法顯出這台車特殊的地方。因為豪爽是騎精神的:精神如果對了,豪爽就真的豪爽了!
這是1982年的日規老刀GSX750SS,外觀改成外銷車GSX750SZ的樣子。這台老刀會來到我的工作室是因為Euphoria Speed Cafe Taiwan的神宮前輩沒有時間查找它無法點火的原因,才將Katana載送到我這裡研究。既然問題解決了,引擎狀況也還ok,那就順便記錄一下吧!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豪爽的推出就是主打美國車,有點自我風格的呈現。可以想像自己活在1980~1990年的臺灣,沒有太多額外進口車選擇的環境裡,能有這樣「類進口車」的選擇已經是不得了的突破了。如果只單注意豪爽的引擎聲,那無法顯出這台車特殊的地方。因為豪爽是騎精神的:精神如果對了,豪爽就真的豪爽了!
這是1982年的日規老刀GSX750SS,外觀改成外銷車GSX750SZ的樣子。這台老刀會來到我的工作室是因為Euphoria Speed Cafe Taiwan的神宮前輩沒有時間查找它無法點火的原因,才將Katana載送到我這裡研究。既然問題解決了,引擎狀況也還ok,那就順便記錄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