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科技當道的時代,台灣不再需要人文科系的畢業生了嗎?

2021/09/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學習法律、社會學、歷史、經濟學、語言與文學等等,以往經常被認為「實用程度不高」的知識。​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想並不是的。人文社會學科的魅力在於,我們的所學以人為本,試圖剖析和了解人性相關的一個個謎題,最後也將回歸至人們身上。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得以推進、同時又能夠保有人類特有的理性和溫度;因為我們在研究學問的同時,先是學會做「人」,然後才成為一個「在社會上生活的人」,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將自己所堅信的價值傳遞出去。​
—2021政大新生訓練|學生會長致詞
今年泰國電影《薩滿》甫一發片便引起廣大的迴響,因其以類似紀錄片的手法深入呈現了薩滿教及其信仰的人們;而其被譽為最強恐怖片的原因並非有多少嚇人的場景,而是觀眾在走出影廳後縈繞心中、揮之不去的毛骨悚然感—「信仰」這個題材是如此地貼近人心,信仰越深之後的反撲造成的恐懼就更加深刻;也難怪這部片能在同樣有著多元信仰的台灣掀起這麼廣大的討論。
前幾年在台灣掀起潮流的國產恐怖遊戲《返校》及《還願》,玩家在體驗過後最津津樂道的不只是精良的製作技術跟嚇人的場景,而是一層層抽絲剝繭解開各個謎團、最終得知真相後的唏噓及不捨。
不論是親身體會過白色恐怖的人們,或是僅僅從教科書中讀過的人們,隨著時間流逝這段歷史逐漸被我們淡忘,然而《返校》成功激起大家對於這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八零年代的台灣宗教詐騙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案件或許只是大多數人茶餘飯後閒話家常的主題,《還願》卻選擇聚焦在被迫害的家庭們,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他們的痛苦及無可挽回的傷害。
不論是《薩滿》或是《返校》、《還願》,它們能大紅皆是因為成功令觀者共鳴。
共鳴是因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
為了讓閱聽人容易入戲,題材、巧妙的敘事節奏及情境營造缺一不可;就算觀看戰爭片之前早已做好準備會看到人員死傷的場面,卻還是會因為劇情鋪陳及角色的心境產生共鳴而落淚;有時僅僅是看著日常溫馨的影片,還是會因為一個熟悉的動作或情景紅了眼眶;若是缺乏良好的敘事能力以及對人心的洞察力,是製作不出打動人心的作品的,而這正是人文科系的畢業生所學習且具備的能力。
在學期間拜讀眾多古今中外知名的大師著作,不論是文章、小說或是詩詞都蜻蜓點水般的稍有涉略。先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此判斷分析作者選題的目的,是想順應還是批判當下的社會價值觀?為什麼選擇以這樣的文體跟敘事角度?主角的身分有什麼特殊意義?其他配角之間的互動又代表著什麼?若是有足夠的時間,我們甚至會深入討論每一句話背後所傳達的立場跟價值觀。
這些分析都沒有單一且正確的答案,只要不曲解文義且前後邏輯通順就好。
因此教授最樂見我們的課間作業及報告百花齊放的盛況;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學生會從多樣的角度分析;有人以看似不重要的配角為出發點,將他轉作主視角綜觀整個故事或是重新審視主角;有人深入剖析其中一個事件對主要角色的關鍵性影響;有人以女性主義的看法點出其中的性別不平衡、及女性主義在那個時代的發展背景;也有人連接並比較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文本而碰撞出新想法。
這些訓練以商業角度來看似乎是在做無用功,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因此對人性、對當下的社會、以及在歷史洪流之中的定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這些是現今科技化對於人性化追求的根本,也是人類對未來展望的立足點。
聯繫人與人的從來都不是科技,而是人性。cr.pixabay
最終我想分享2021政大新生訓練學生會長致詞全文,也是我這篇文章引言的來源;這篇文章所傳達的觀點及態度,就算不是政大的學生、甚至不是大學生看完之後也非常受用,很推薦大家欣賞!
亞葉子
亞葉子
有著寫作夢的女子。 想創作自己所愛,並愛自己所作; 不想讓現實插手干預,卻幻想著作家之夢成為現實,真是矛盾。 於是決定隨心所欲地做著每一件事,偶爾後悔、偶爾驚喜、更多時候是平淡的過著每一天,我至今以來的人生就是如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