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工作者最嚴重的汙衊…卻正好反映出批評者的無知!

2021/09/0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20210908
新冠病毒肆虐,應否關閉校園成為議題,而學生受教權也成為焦點。但是在關注受教權的同時,家長也應該有權利知道,幾個月後的暑假中,將有大量學生頂著實習的美名,實際上卻淪為廉價甚至免費勞工,而始作俑者的教育部,卻是在無知到可怕的情況下做出這項荒唐至極的決定。
一場難以理解的噩夢
在我退休前那幾年,台灣數萬名大專院校教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重汙衊,而且在教育部屈意承歡於這個汙衊之後,讓許多大專師生陷入一場難以理解的噩夢!幾年過去了,我不敢向熟人詢問,因為我擔心情況更糟糕!
這個汙衊非常直截了當:學校教的東西沒有用(簡稱為「學用落差」),所以必須補救!教育部推出多項補救方案並強制推行,其中一項就是實習。於是,許多科系教師被迫去拜訪廠商,希望對方提供實習名額,洽談過程處於絕對弱勢,除了為實習學生的安全投保之外,其他都不敢有所堅持。
業界樂了,有一堆人上門求助,拜託自己無償或近乎無償的使用勞動力,於是許多原本對學生實習毫無興趣的業者,也一口氣開出大量名額。我所知道的案例中,一家業者獲得十幾位學生免費協助整理回收物資,另一家業者則獲得將近十位學生免費協助處理泳具租售、櫃台服務、現場清潔等事宜。
學生當然很不高興,但想畢業就必須熬過那個暑假,只好在交通中餐自備而且低薪甚或無薪的惡劣條件下,硬撐過系上要求的數百個實習工時。更慘的是,遭到上司蠻橫無理甚或暴力性的對待也不敢吭氣,因為實習成績大部分掌握在實習單位手上。事後當然還會來個實習成果發表會,而且還要委曲求全的在簡報和正式報告中都宣稱「在實習過程中學到很多」!
教師和校方不知道實情嗎?他們當然知道,但那又如何?教育部把實習納入KPIs,達不到標準會被記點、扣獎補助款的!教師和校方雖然明知不合理、不道德,但也只能昧著良心,不敢跟教育部和經費過不去。這也是我提前退休的眾多原因之一。
亂源是…業界大佬?
我不知道這場災難的起源為何…恐怕只有當時的教育部長能回答。但我確定,至少有半導體大佬和旅館業教父公開譴責學用落差,其中後者的批判比較複雜,因此這裡省略(其基本主張是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完全脫節)。半導體大佬的說法則很簡單:教學遠遠落後於實務,台大使用的半導體設備比業界落後好幾年!
不談台大購置半導體設備時面臨哪些困難,這種說法其實反映出學用落差批評背後的真相:業者所要的是立刻可以上線的人手,若還需要職前訓練就是有學用落差!至於業者本身應有的職前訓練,或教育機構的宗旨與限制,都不在其考慮之列。
如果主張這個批評證實學用落差確實存在,那就是無知到把教育和職前訓練畫上等號,不知道教育並非針對特定企業的特定職位來做準備──除非是包班課程或「麥當勞大學」這類的內部教育訓練。另外,也無知到認為主攻半導體的學生畢業後典型的工作是機台操作員,而不是課程內容所反映的半導體設計師。
如果進一步主張應該由教育部推動實習來彌補這個學用落差,那麼又呈現出兩種無知。其一,誤以為只要行業相同,就會使用相同的設備與操作流程。以王品為例,其SOPs知名度很高,但那又如何,進入餐飲業之際還不是要重新學習新雇主的SOPs,差別只在於已經有參照,能夠快速進入狀況。況且,在王品打工也一樣能夠學到其SOPs,為何不能用在校期間的打工折抵實習工時?
其二,也是最糟糕的:誤以為大部分系所的學生都可以在業界找到適當的實習機會!以我任教的企管系為例,課程內容所反映的職銜是總經理或部門經理,試問你聽說過哪家企業找了一個只會待兩個月的小跟班,跟著總經理一起參加重要會議、巡視分店等等。部門經理方面情況相似,再加上許多事務都涉及企業內部特有的規章程序、歷史背景、行業性專業知識等等,於是企管系學生的實習註定是當辦公室小弟小妹,毫無意義可言!
所以,宣稱學用落差嚴重可能很無知,但是用實習來彌補學用落差則是無知得可怕!我真想知道在那場將實習列為補救方案的關鍵會議中,究竟有哪些官員和學者投下贊成票…我想為他們貼上「超級大白癡」的標籤!
無知衍生的學用落差錯覺
那麼,宣稱學用落差嚴重是無知的舉動嗎?學門領域不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以我所熟悉的企管而言絕對是無知得可怕…詳細說明可能需要一本專書,因此這裡只簡述兩點。
其一,批評者其實是用特定企業特定職位資深員工的水準來要求剛踏出校門的畢業生!以證券分析人員為例,主攻財管的企管系所學生可以學到相當完整的證券法規、基本分析、以及現代投資理論,技術分析則通常以單章帶過(學界不承認其價值)。若依照那位旅館業教父的主張,這些知識在實務上都毫無用處…這點顯然並非事實,否則證券分析師考試幹嘛納入命題範圍?
關鍵在於,新進分析人員確實很難立刻上手,因為還有一些東西必須藉由經驗的累積來學習(除非在校期間已經演練過許多次)。舉例而言,當相關數據盡皆完備之際,如何藉以推測其業績和股價的未來變化?這種能力並非可傳授的,通常稱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只能藉由經驗與智慧交織來逐步增進。新進人員當然不具備這種能力,也因此國內的ITIS產業分析報告經常被批評為「描述現狀夠好,預測未來不足」。
除了隱性知識之外,新進分析人員還需要學習內部各種事務的SOPs,內外相關單位的地理位置、特性、與聯絡人,以及最重要的,建立起重量級人士的聯絡管道。員工手冊通常不可能列出這些順利完成工作所需的細節,何況大多數證券分析部門應該都沒有員工手冊這種東西。最慘的是,新進人員還很可能沒得問,因為前輩們都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憑什麼讓晚輩坐享其成。
總之,新進人員通常必須學習:(1)產業知識,例如證券分析人員必須熟悉證券相關法規,(2)公司知識,例如各種事務的SOPs,(3)職位知識,例如做好本職所需的合作單位。其中,若已鎖定就業市場,則學校在本職所需的專業知識以外,還可以提供產業知識,但其他兩種以及隱性知識則必定是在上崗後逐步學習。若尚未鎖定就業市場,則學校基本上只能提供本職專業知識。
試想,要一個剛踏出校門、在學期間並未鎖定就業市場的社會新鮮人,報到後立刻能夠與資深員工並駕齊驅,豈不是要求該學生於在校期間學好各行各業的相關法規和其他產業知識,全國一百多萬家營利事業內部的各種事務性規定等公司知識,以及八百多萬個職位上應該熟悉的職位知識…這是何等荒唐無稽的要求!
其二,批評者其實是用自己的片面觀點來指責全體大專院校,前述的半導體大佬和旅館業教父都是如此。要提出這項指責,就必須先了解各科系分別教什麼,以及這些東西在實務工作上的角色,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深入了解數以萬計的課程內容及其與實務的關係。因此,不限範圍的學用落差批評其實純屬汙衊與霸凌,言行堪稱無知且無恥!
再者,即使是針對特定領域,想要評估教學內容與職場實務的關聯,也是一項困難度極高的任務。以企管領域經常被視為最沒用的組織行為而言,課程中充斥著大量的心理/行為理論,但職場上卻幾乎不可能看見這些理論。然而,至少以交通主管單位多年來為了遏止違規行為而採納的諸多措施而言,大致上都是符合其中部份理論…當然交通主管單位可能完全沒概念。
如附圖,左側兩個方框加上違規代表理性行動理論(TRA),從違規到處罰則是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根據TRA,是否會蓄意違規取決於當事人對違規行為的態度和主觀社會規範。若當事人覺得交通違規是小事情,那麼就很可能蓄意違規;若當事人覺得交通違規是社會禁忌,會受到肉搜追殺,那麼就不太可能蓄意違規。
根據期望理論,若想抑制違規行為,就必須對違規行為加以處罰,但想要處罰產生恫嚇效果,還必須讓當事人覺得處罰夠嚴重,並確使違規者必定或很可能被告發(關聯性1),告發後必定或很可能被處罰(關聯性2)。如果當事人覺得不太可能被告發,被告發後很可能獲得銷單,或者處罰只是毛毛雨,那麼就不可能有效的抑制違規行為。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圖左側虛線方框內都是個人因素,教育和政令宣導是必備選擇,在其中強調遵守交通規則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呼籲民眾對親友的違規行為加以規勸等等。為了提高關聯性1,必須增加警力攔檢、照相,甚至動用各種科技設施(如測速照相、定點分隔照相等),盡可能提高違規者被告發的機率。為了提高關聯性2,必須確使已告發案件不致於因權力、金錢等因素而被撤銷。為了提高嚴重性,應該配合立法單位設法提高罰則,並考慮非金錢的其他處罰,例如扣押或吊銷駕照、強制參予安全講習等。
理性行動理論與期望理論的結合
至少就我所知,交通部門這幾十年來殫智竭慮(含向外取經)衍生的對策,大致上都可以反映在這張圖上,你說企管知識有沒有用!當然,實際應用時必須擁有若干產業知識,例如知道如何走立法途徑提高罰則,如何用科技設施提高違規者被告發的機率等。
即使交通部門並不知道,他們實際上仍然是在使用這兩個理論,差別只在於是主動引用還是誤打誤撞,正如同鳥兒不知空氣動力學為何物,但不妨礙它們運用空氣動力學翱翔於長空。然而,我相信在許多學用落差批評者的心目中,只有在業者宣稱「本公司引進xx理論,建立xxxx制度」之下,才會承認該理論在實務上有用。
若要宣稱任何系所有學用落差,就必須先熟知該系所的教學內容,然後和業界所有的管理措施比較,但我相信這是一個毫無收益的「團隊型百年任務」,根本不可能有人嘗試。我當然可以指出企管系所的部分學用落差,例如財管領域的資金成本計算和資本結構決策,但我也可以列舉出更多學用相符的證據,例如部門與職務劃分符合分工原則,獎勵制度符合增強或期望理論,行銷系統屬於x級配銷體系…這點根本無須爭議,只要所教的不是「規範性理論」,十之八九都可以找到學用相符的證據,即使是前述的資本結構決策,也有融資順位理論貼近於實務決策。
因此,我對於學用落差批評者可說是深惡痛絕:這全然是毫無證據卻率性而為的汙衊,而且構成其依據的主觀判斷更是來自於個人的無知。我用一句話總結:一個白癡會覺得智慧沒有用,因為他不知道智慧是什麼,當然更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許多東西就是將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的結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葉大哥
    葉大哥
    出了7本商管教科書,但在國內商管學界毫無地位...沒把心思放在寫論文上。如今已提前退休,反而雙管齊下,媒體投書與學術論文併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