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暑假,我從美國回來台灣,準備畢業短片拍攝。炎熱的夏天需要有錢吃冰,所以我積極在網路上尋找單日臨時工讀,希望能在片子的籌備之餘賺點零用錢。
某一天,我在臉書社團裡看到一篇不起眼的貼文,尋找記者會工讀生。我算了算自己影展工作的斤兩,果然當天就收到錄取通知。
記者會當天,我準時到了一間商業大樓的一樓等待。
「等我們一下喔。」
對方這麼回覆。十分鐘之後,只見兩個應該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不疾不徐地晃過來。
「走吧。」A說完之後轉頭跟他同事B抱怨,「真的好早喔今天,真想要趕快休假。」
到了他們的辦公室,稍嫌陰暗的座位裡堆滿雜物。我在旁邊坐著等他們手忙腳亂地拿道具、印當天的圖表,覺得這記者會就靠這兩個人加我一個臨時工可真隨意。
我們抵達活動現場後又是搬椅子排桌子、又是場景佈置,年輕人們忘了好幾個道具,在現場湊來我旁邊,問我這個毫無頭緒的傢伙怎麼擺才好看。
忙了幾個小時,一間知名廣告商的員工們突然風風火火地抵達。他們經驗老道的主管開始在現場大聲吆喝,和我們的生疏完全不同,所有人都手腳麻利地快速動作。
「這是誰排的?怎麼會做成這樣?」廣告公司主管皺著眉唸了一句。
他看著年輕人嘆了口氣,也不要求修改,直接叫自己的手下動手,把整個裝飾重新擺放了一遍。
「美感這種東西啊⋯⋯。」我身邊的年輕人在旁邊尷尬不語,早上的悠哉盡失。
不久後,今天真正的案主,一個知名品牌抵達。行銷公關部門開始針對細節質問,廣告公司主管也瞬間客氣了起來。
一個小小的記者會,名牌企業的行銷公關部門發給廣告公司,廣告公司再發給整合行銷公司,整合行銷公司最後再找上了我,大概就是這樣的結構。最有趣的是,每一個食物鏈所做的事,其實都是上一層食物鏈能做到的。
雖然從某個層面來看,這道出了產業不夠專精的問題,但我今天想要從比較正向的角度出發。
很多時候,要開始自由工作,會有很多「現實因素」要思考,最直接的就是不知道有沒有工作、工作要從哪裡來。
但我在正式成為自由工作者前的經驗讓我意識到,自由工作者就像是層層疊起的社會裡的流動螺絲釘,或者就像是身體裡的血小板,藉由不斷的遷移、提供協助,讓整體社會的運作可以更順暢。
接案一年的經驗也證實了這樣的出發點沒有錯,不少看似稀鬆平常的事物其實都出於自由工作者的手,比如說臉書專頁的文宣、YouTuber的字幕、或是最基礎卻又有大量需求的,訪談的逐字稿。
藉由這樣一點一點的跑動、一些一些的累積,作品集豐富後機會也會越來越多。雖然沒有明顯的升遷管道,卻也能藉由層層疊起的社會裡自己跑過的足跡,看見自己的成長。這也是自由工作最有趣的地方。
至於怎麼樣找到這些工作呢?下禮拜再來細細分享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