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書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心靈與心理健康專區

《心理解剖書:潛意識裡的傷,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本人為精神科醫師,書中並不是以傳統的硬道理解釋創傷經驗,反而是透過大量個案的故事讓讀者與這些個體的經歷產生共鳴,看看他們是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

《親愛的,你不孤單》(The Recovery Letters Addressed to People Experiencing Depression)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療癒書信」(Recovery Letters)的溫暖以及關愛,憂鬱症患者經常認為只有自己在獨自受苦;然而,透過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寫憂鬱,讓在憂鬱症中掙扎的每個人了解自己其實不孤單。

.

《情緒發炎》(Emotional Inflammation)

本書可作為探索自我情緒的工具書,作者會一步一步帶領讀者了解其情緒的根源,以及如何正確表達情緒給身旁的人,進而達成溝通上的共鳴。

.

《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The Anxiety and Worry Workbook)

這一本是我在諮商階段作為治療的讀本,主要透過「表達性書寫」深入了解焦慮的成因以及來源,書中還有附一本小手冊,可以搭配閱讀的進度一同練習釋放焦慮,重新學習與焦慮相處。

.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

這一本是出版社的贈書,我作為孤獨的實踐者,這一本可以做為害怕孤獨的人的入門讀本;書中輕鬆的語調以及透過歷史上喜好獨處的偉人說詞,讓讀者們可以了解孤獨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有關孤獨類的書籍我還想推薦兩本,分別是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大衛.梭羅的《湖濱散記》

📚📑📝:科普、知識論與哲學專區

《人類使用說明書》(Explaining Humans)

這本有趣的書圍繞著作者孩童時的疑問「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教我如何當一個人?」作者在書中透過詼諧幽默的語調敘述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理機制,帶著讀者一起了解原來人體是這麼運作的。

.

《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59 Seconds)

作者為英國的魔術師兼心理學家,本書用小篇幅的段落,讓讀者可以快速吸收並應用心理學的研究,即使不懂心理學,也能發現心理學的有趣之處。

.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Time Travel:A History)

時間到底是甚麼?作者透過人類史上永留千古的叩問來開啟本書,以文學、哲學、科學三個角度的交叉書寫,讓讀者可以彷彿在聆聽三個領域的專家論述時間的本質是甚麼?

.

《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

本書以批判的語調辯論專家與平民的不同處,並且評論美過境內公民開始不信任專家的反制現象並且強調專業的重要性;書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專家即使是亂猜,也會比普通人還準得多」

.

《知識的假象》(The Knowledge Illusion)

我們從未獨立思考,書中透過「知識共同體」的概念來敘述人類的思考其實是奠基於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透過千古人類建立的龐大知識體系才有了今天的繁榮以及文明。

.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

這兩本當初是一起購買的,主要為哲學普及的著作,兩本書都簡介了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近代哲學史上的各個大哉問,非常適合想了解哲學的人做為入門的讀本。

📚📑📝:科技文化與社會評論專區

《被科技綁架的世界》(The Glass Cage)

本書是《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的續作,不同於上一本分析網路對閱讀以及思考的影響,這一本著重於自動化的科技如宰制人類,讓我們從製造者成為科技媒介的依賴者。

.

《科技想要甚麼》(What Technology Wants)

作者凱文.凱利為長期在科技文化領域耕耘的學者,本書以「科技體」一詞將科技產品以生命體的形式作論述,科技不只會演化,甚至更一步一步超出人們可以控制的範圍。

.

《Orality and Literacy》

這一本為我的暑期研究案用書,由於是做傳播研究的人才會用到,因此在書市較為冷門;主要探討文字在兩種不同媒介:口語/書寫,文字的特性如何隨著載體的不同而跟著變動。

.

《惡俗》(BAD, or the Dumbing of America)

喜歡社會批判的人十分推薦閱讀此書,評論的角度從美國境內的「惡俗」文化出發,論調美國社會是如何將本質低劣的產品透過大眾媒體的宣傳將其提升至人人必買的必需品。

.

《液態之愛》(Liquid Love)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

《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觀看先於語言。視覺藝術的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觀看的角度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本書透過大量的畫作以及商業廣告以評論,視覺藝術在社會中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

📚📑📝:商業與經濟專區

《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

大師級行銷專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打破過往我們對於行銷的認識,從更創新的角度了解市場、獲得洞察以及建立與消費者穩定的連結。

.

《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經濟學擁有獲得答案的絕佳工具,但嚴重缺乏有趣的問題。本書透過大量案例分析,以常人不會觀察的角度切入研究,才發現原來事件底下包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0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1/21
2025/01/21
2024/09/24
《解謎大衛.芬奇:暗黑系天才導演,與他眼中的心理遊戲》是我整個暑假最愛的一本書,不僅是因為我很歡芬奇的電影,也包含他的電影風格、精緻的軌道運鏡,經常打破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架,自成一種「芬奇的黑暗寫實」風格。
Thumbnail
2024/09/24
《解謎大衛.芬奇:暗黑系天才導演,與他眼中的心理遊戲》是我整個暑假最愛的一本書,不僅是因為我很歡芬奇的電影,也包含他的電影風格、精緻的軌道運鏡,經常打破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架,自成一種「芬奇的黑暗寫實」風格。
Thumbnail
2024/09/17
2024/09/17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心」出發,透過心理學的視角來討論自己與他人,在面對種種難關的時刻,要該如何去應對呢?
Thumbnail
從「心」出發,透過心理學的視角來討論自己與他人,在面對種種難關的時刻,要該如何去應對呢?
Thumbnail
從生理機轉到創傷安撫,為疲憊的現代人精選五本心靈療癒書籍。
Thumbnail
從生理機轉到創傷安撫,為疲憊的現代人精選五本心靈療癒書籍。
Thumbnail
對啊,我就是難相處,但我開始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善待自己,即使遇上了情緒風暴,也知道如何讓自己回到安定、自在、不躁鬱的狀態。 給自己溫暖的擁抱、滿滿的自信、隨時喜悅的心靈,我想,這會是我最好的新年禮物吧!
Thumbnail
對啊,我就是難相處,但我開始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善待自己,即使遇上了情緒風暴,也知道如何讓自己回到安定、自在、不躁鬱的狀態。 給自己溫暖的擁抱、滿滿的自信、隨時喜悅的心靈,我想,這會是我最好的新年禮物吧!
Thumbnail
他說「孤獨」是── 如果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孤單,
Thumbnail
他說「孤獨」是── 如果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孤單,
Thumbnail
【書】親愛的,你不孤單 這本不是一本「有用」的書,而是看「心情」的書。 書的封面文案寫著「66封療癒書信寫給憂鬱的你,只管呼吸,所有的悲傷都將過去」 這是一本集結許多憂鬱症復原者 (或未復原者) 所寫的安慰及鼓勵的信。 信中有的時候用「你」當主詞,告訴你你會有甚麼感覺;有的時候用「我」當主詞,告訴你
Thumbnail
【書】親愛的,你不孤單 這本不是一本「有用」的書,而是看「心情」的書。 書的封面文案寫著「66封療癒書信寫給憂鬱的你,只管呼吸,所有的悲傷都將過去」 這是一本集結許多憂鬱症復原者 (或未復原者) 所寫的安慰及鼓勵的信。 信中有的時候用「你」當主詞,告訴你你會有甚麼感覺;有的時候用「我」當主詞,告訴你
Thumbnail
應該是今年六月底的時候吧,那時我的眼睛常常覺得酸澀和模糊,是電子書看多了就有的副作用,所幸又轉回看看之前書櫃的舊書,就在快要頂到厭倦的尖端時,誠品寄給我了幾張優惠卷,是生日優惠卷,於是我開始了在網上歷時兩天的選書之旅。
Thumbnail
應該是今年六月底的時候吧,那時我的眼睛常常覺得酸澀和模糊,是電子書看多了就有的副作用,所幸又轉回看看之前書櫃的舊書,就在快要頂到厭倦的尖端時,誠品寄給我了幾張優惠卷,是生日優惠卷,於是我開始了在網上歷時兩天的選書之旅。
Thumbnail
注意到這本書的理由很可笑,只因為網路陌生書友的介紹: 「這是一本被書名和頁數耽誤的好書!」 我開始上網去找尋這本書的簡介, 而決定買下它來閱讀的理由更是簡單得不足以一提~ 「我好奇心理師找心理師的過程。」
Thumbnail
注意到這本書的理由很可笑,只因為網路陌生書友的介紹: 「這是一本被書名和頁數耽誤的好書!」 我開始上網去找尋這本書的簡介, 而決定買下它來閱讀的理由更是簡單得不足以一提~ 「我好奇心理師找心理師的過程。」
Thumbnail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蘇絢慧 你能分清孤獨跟孤寂嗎﹖我們都習慣統一把孤獨、寂寞這類詞混在一起使用,卻可能連自己都分不清之間的差別﹖為甚麼有人可以享受一個人生活﹖為甚麼又有人既恐人又寂寞﹖
Thumbnail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蘇絢慧 你能分清孤獨跟孤寂嗎﹖我們都習慣統一把孤獨、寂寞這類詞混在一起使用,卻可能連自己都分不清之間的差別﹖為甚麼有人可以享受一個人生活﹖為甚麼又有人既恐人又寂寞﹖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成人是曾經受傷的孩子,這些傷,來自孩童時期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納的部分,如今我們長大了,卻時常忘了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為自己負責,並回頭照顧當時的自己。而這本書,則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自我療癒,如何再次把自己愛回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