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轉大人微焦慮求生指南

讀後感|轉大人微焦慮求生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攝

作者/攝


/
-
應該是今年六月底的時候吧,那時我的眼睛常常覺得酸澀和模糊,是電子書看多了就有的副作用,所幸又轉回看看之前書櫃的舊書,就在快要頂到厭倦的尖端時,誠品寄給我了幾張優惠卷,是生日優惠卷,於是我開始了在網上歷時兩天的選書之旅。
-
選書的過程中,對我來說是療癒的,看看封面、讀讀試閱,喜歡就按下收藏,如過更喜歡的話就按下「加入購物車」。由於我只是個業餘書蟲,所以只挑合自己胃口的看,通常我看的種類大多是小說、散文、詩集和點點哲學,工具類的書我幾乎不看,而我會被這本書吸引的主因是書名很打中我那時候的心,剛升第三級警戒時,全國瀰漫著灰色的霧氣,而我也是,第二個原因是,既然沒看過工具書,那就趁這次打折來看看吧,而且黃色的書皮好可愛,我的書櫃也沒有黃色封面的書。
-
現在的我剛好處在「轉大人」的階段,從拿到書的那天開始看,每每點頭如搗蒜。這本書把整套可能會遇到的焦慮問題和原因全部都提出來,並且有條理地為你分析,還會在每個章節裡放入其他人的經驗談,最後會教你如何克服、想明白。
-
「跟處理焦慮思緒很類似,我們先學著去注意身體上的焦慮感,然後允許並接受它的存在。有些人稱之為對焦慮感的『順勢而為』。」這句話是書裡的其中一句話,我認為,生命中大多時候都是傷感和憂鬱的,所以「快樂與幸福」便是一生中的追求,好多童話故事也都體現了「追求幸福」的過程,而焦慮感便是可以適時提供的一種動力,所以讓焦慮存在,未必全然是件壞事。
-
雖然看完這本書並不會所有問題都因此迎刃而解,但對我來說,在往後的日子裡會有多一種參考與選項去面對任何人事物,並一步步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以下是我從書中整理並節取到的一點點筆記*

#提醒自己「焦慮只是一時的」
運動時,若不先暖身,肯定容易受傷,同理,在做重要的是事前,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小事,舒緩自己對重要事情的焦慮。

#當感覺煩躁不安時,別強逼自己。
有時候越是逼急了自己,任何事最終的效果都不是太好,所以放下手邊的事,讓自己清淨,即使只是五分鐘也很不錯,發呆是我覺得最好的方法。

#照顧好自己
這個是我覺得最難也是最簡單的一點,在工作與生活找平衡只是初階,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是中階,適度休假又休的心安理得是高階,調整自己情緒是最高階,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慢慢來,最快」。


轉大人微焦慮求生指南: 一本獻給年輕人的心靈陪伴之書, 讓你挺過成長過程中的不安, 學會如何不尷尬地長大
The Anxiety Survival Guide: Getting Through The Challenging Stuff

作者:布麗迪.蓋勒格/ 蘇.諾莉斯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7/13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推薦閱讀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愛心或點擊下方的拍手,那會是我持續創作的能量!
也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 @clarinet_ruwei
avatar-img
Ru-Wei's Salon Space
63會員
144內容數
在這裡會記錄我在生活中的一些靈感與想法,若是喜歡,請毫不猶豫地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u-Wei's Salon Space 的其他內容
上週我有幸能獨自去了德國中部小鎮Wernigerode旅行,整個旅程給了我許多感悟,無論是火車上的感覺,還是身邊細小的生活細節,都讓我有了全新的體會。陽光明媚的日子更是給了我無限的活力。這次旅行,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
5/5獨旅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現在時間是晚上的八點43分,氣溫不冷,大概5度,而陪我寫字的音樂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提琴奏鳴曲。雖說在德國無法擁有在台灣的年節氣氛,但和朋友一起煮飯、吃飯、聊天,即使是平時一個人每天做的事,只要和朋友一起,感覺就會特別不一樣。
上週我有幸能獨自去了德國中部小鎮Wernigerode旅行,整個旅程給了我許多感悟,無論是火車上的感覺,還是身邊細小的生活細節,都讓我有了全新的體會。陽光明媚的日子更是給了我無限的活力。這次旅行,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
5/5獨旅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現在時間是晚上的八點43分,氣溫不冷,大概5度,而陪我寫字的音樂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提琴奏鳴曲。雖說在德國無法擁有在台灣的年節氣氛,但和朋友一起煮飯、吃飯、聊天,即使是平時一個人每天做的事,只要和朋友一起,感覺就會特別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