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書堆(四):恢復「思考的條件」使「思考」可能發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比起實質的贊助,現階段更希望能得到無私的建議。以「走出書堆」為名的系列文章(包含目前這篇)是一連串嘗試,試著以1000字的篇幅把心中認為有價值的哲思分享出來。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並能與讀者持續對話的寫作角度,往專題邁進。您的任何靈感與提議都將深重地決定我的寫作方向,期待我們能夠有更多對話與互動。再次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正文開始!〕
承接上篇〈走出書堆(三):哲人的傳承〉,如果哲學可能傳承,勢必會觸碰到一種有關「恢復思想背景」的傳承,也即恢復使思想得以傳承的背景,並且讓思想因為這個思想背景還有可能發生。並且這裡所恢復的背景,不僅只讓思考得以發生,也讓事物、行動等得以發生。那麼該如何恢復?此篇是一則推想。
首先,若從事物開始考察。我們會好奇,放眼所及的物是從哪裡來的。例如我們以一塊磚作為例子,這時,若我們從這個已經成為磚塊的實體出發,我們可能會分析出,是由長方體的形式與泥土物質所結合的。但這樣的思考「事物形成」的方式無疑是抽象的;實務上若真的將這兩者結合,將還是鬆散的泥土,沒有辦法成型。這是一種從事物結果來逆推回去事物的形成的思考方式。若要思考事物得形成,我們只能去捕捉這個形成本身,而不是通過結果的分析。
我們必須要去思考「事物的形成是如何操作」的操作本身。在泥磚的例子中,是由被精心製作好的模具(要防止製作時四邊被撐斷),以及調製好的黏土(不能太軟或太硬)。是由於具有可塑性的黏土與模具共構起來的整體(可以稱為系統),再經受壓力時,黏土以分子的規模傳遞著這個壓力,力量外推到模具的四邊,而四邊又有一個抵抗力量返回,直到力量沒有辦法再讓黏土展延後,泥磚形成的操作才告一段落。在這裡,我們了解到,事物可以在一個「系統」的「操作」中設想:操作就是「事物的形成」,而系統就是「形成的背景」。
事物,皆經過一個事物形成的過程,才成為事物。即使事物形成的過程各個差異,但對於在「都會共同經歷一個事物形成的過程」這件事上卻是同一的。這個同一,不是「形式與物質相結合」必然會產生一樣的結果的那種同一,以例子而言,不是抽象的去想長方體形式加上泥土物質一定會得到一樣的泥磚的這種同一。而是每個由製作好的模具與準備好的黏土所共構的系統,一定會經過一個操作過程,是這個操作過程同一,但每一次的操作及其結果一定是有差異的,不會像抽象的思考所推得的那般一模一樣。
從著眼於「事物結果」分析出形式與物質的這種同一,變成從「事物形成(操作)」與「形成背景(系統)」中思考。而在這樣的思想變革下,「思考」本身也不能是一種靜態的思考,不能只是從已存在的、已形成的事物現實中,抽取一種抽象的思考「形式」,那將成為一種教條。思考必須是動態的思考,必須也是著事物的形成(操作)。並且更進一步的,思考本身也需是奠基在「形成的背景(系統)」;而這就呼應到上一篇所聚焦討論的「背景」。
思考首先必須要是「操作」本身,而這樣的操作必須要建基在「系統」。這個系統是讓思考可能的條件,但這樣的條件不能被預設、甚至不能被思考,因為思考(作為操作)是由它的準備而發生的,故而,它本身(系統、思考的條件)之中還未有發生這個思考(操作)。就像是,模具與黏土共構的「系統」之中,並還沒有泥磚出現。故而這個系統、思考的條件在不可思的狀況下,只能夠去「反思」:從這個思考的條件(系統)出發「思考(操作)」,進而在反過來「反思」這個「思考的條件(系統);而這個動作,即是上一篇文章中所說的「恢復」。
讓思考(操作)發生,並且不在發生後遺忘了思考條件(系統),而是通過「反思」來恢復這個條件。因為就是這個思考條件(系統)讓思考(操作)可能的,故而如果丟失了,則思考將只是一種難以掌握的偶發事件。最後,由上述討論讓所謂「恢復」思想背景(思考條件,系統)更為具體後,則我們可以也更具體的深究什麼是跨個人的「傳承」。這個部分留待之後書寫。
若對泥磚操作的範式有興趣還可以參考這篇:
收錄粉專「塔羅牌之旅:靈性的哲學」文章,歡迎追蹤。https://www.facebook.com/tarotjourney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走出舒適區最近學心理諮商的兒子回家過春假,我興高采烈地分享我在方格子開沙龍的經歷。他倒是不太驚訝,畢竟,在柴米油鹽中哀嘆的媽媽,偶爾也會作困獸之鬥: 自組讀書會,寫寫文章發表在極小眾的領域什麼的。 畢竟是情商比較好的老二,他禮貌性地表達了關注,問我都寫些什麼,是什麼樣的媒體平台? 不是先該關心我的「心路歷
Thumbnail
avatar
麋鹿林
2024-03-28
【讀書分享】走出苦難,擁抱人生: 接受與承諾治療自助手冊 II第7章要來聊聊,我們的大腦,怎麼"評價"我們自己。 我們會對自己有很多評語,但這些評語是自己思考下的產物,是公正客觀?準確無誤? 書中很可愛的舉例: 我很善良。但不可能無時時刻都很善良吧?! 就像是形容:我很憂鬱。也一定有不憂鬱的時刻。 用正念的角度來看待,接受他:我是個憂鬱的人。讓想法只是想法
Thumbnail
avatar
Kai Lee
2023-10-13
為什麼害怕走出舒適圈?當你長時間待在一個熟悉的地方或狀況中,可能會開始變得有點懶惰,害怕嘗試新事物。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我們通常稱之為「舒適圈」。在這個圈子裡,你熟悉一切,你感到自己非常厲害,不怕什麼挑戰,因為你已經經歷了很多,有很多經驗。 在內心老化的過程中,我們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得心應手,無所畏懼,我們
Thumbnail
avatar
月菲
2023-09-04
【21天習慣養成挑戰】DAY33 你是怕被拒絕,還是不敢走出舒適圈當我們習慣讓自己處於一種不變的狀態,就意味著成長也跟著停滯了。 我們都曾經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做事綁手綁腳、不敢前行。 我們都以為所謂的舒適圈,是指外在的環境。但其實最難跨越的是心裡的舒適圈。因為我們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一種安定的狀態,不喜歡生活中存在太多無法掌控的人、事、物。 你也曾因為害怕發音不標
avatar
huee
2023-08-05
【走出書房】臺灣給的安心臺灣的治安雖非0犯罪率 也是有偷拐搶騙 不過普遍來說還是讓大多數人安心 太妃糖(外子)因公務不得不出發去美國 今天凌晨才出紐約機場沒多久就被搶了 紐約治安不好,我們都知道 常出國洽公的他也是頗為謹慎 但萬萬沒想到搶案是如此發生的~ 太妃糖在機場搭機場計程車前往客戶處 是機場計程車喔 被搶得快精光
Thumbnail
avatar
舒曼
2022-01-20
【走出書房】好吃的客製化蛋糕昨天參加了生日宴 吃到好吃的蛋糕,焙茶風味 吃了會覺得身體沒負擔 這對於愛吃甜品的我來說,可說是福音 我覺得沒負擔的原因,是~ 低甜度,卻不會覺得不甜或沒甜味 是令人滿足的甜 不油、低脂,蛋糕體又夠蓬鬆也夠細緻 不乾也不會過濕 是我喜歡的質地與口感 所以,吃起來很舒服 口味有很多種可以選擇與搭配
Thumbnail
avatar
舒曼
2022-01-16
【走出書房】做一本自己的食譜書店或網路上,都可以搜尋到各式各樣的食譜 熟悉或不知道的、嘗過的或想吃的、中式或異國 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並且非常方便 以前我會覺得我想要做菜的時候,再去找資料就可以了 後來,再做的時候,我會調整喜歡的味道 不過,有時會忘了前次是怎麼調整 於是我就在每次準備做菜之前,先用小紙條寫下 並且不斷擴編
Thumbnail
avatar
舒曼
2022-01-02
【走出書房】快樂,是一株珍貴稀有的植物【早安】快樂,是一株珍貴稀有的植物 我們生下來的第一件事,是哇哇大哭 感傷,是老天直接賜予我們的先天感受 因為感傷,所以我們能懂得同情與悲憫 因為感傷,所以我們渴望與珍惜歡笑與開心 感傷,是教我們更好,而非讓我們沉淪 感傷,是與生俱來的感受 快樂,便是上天要我們努力學習的目標 因為快樂,所以我們可
Thumbnail
avatar
舒曼
2021-11-17
【走出書房】我的閒工夫~秋生活可以一陳不變 也可以隨興所至 也許,生活裡有很多限制 就像一張白紙上已經有很多線條、點點 不過,還是可以遊走在這些線條之間 跨越這些點點之上 試著去揮灑   生活裡,真的有很多大大小小、甚至煩心的事 不過,我喜歡從這間夾縫裡擠出一點點空間 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喜歡的事 尤其睡前,我常常把時間丟給
Thumbnail
avatar
舒曼
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