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與教育:〈台灣通史序〉的存與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國文課本選文時,有一項歷年來被選入的課文被換下。台灣通史序在我們的課本中替換成了鹿港乘桴記。雖說被換下,其依然現身在補充文選之中(亦即段考範圍之中),而身為面對變動的一屆白老鼠,我們多了個機會探討,台灣通史序的刪除,其原因乃至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
  對於刪除與否,我想要把他歸結於政策性的命題,因此就要觀察這篇文章作為課文的利(所能帶來的價值或效用)以及留存的害(作為課文可能的問題)。

作為教材

  首先便是要了解,為何台灣通史序被選作教材。依據補充文選的選文說明:「閱讀本文。除可認識序跋體文章的特質、學習多樣修辭技巧及了解史書的意義外,更可激發對台灣鄉土的認識與使命感。」將這些原因拆分為三個層次:1. 國學基本技巧 2.賦予「史」的意義 3.激發台灣鄉土史觀。在閱讀全文後,認為其最有價值也最具爭議的是2.3.的部分,反而作為序跋體的範文或排比句的欣賞,在程度上有許多文章可以取而代之。因此台灣通史序被選為課文最大的亮點依然是作為史書時,序中鋪陳「史」的價值與重要,對於「不知道學歷史要幹嘛」的現代仍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而身為日治時期呼告台灣人意識的史書,其「發揚種性」所帶來對於台灣鄉土意識的建立自然是強力的,但這也同時衍伸出了其可能的問題—漢人本位史觀。

作為史書

  以多元史觀的視角,台灣通史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的原住民、史前文化等視角,直接從荷治的開闢記書寫;在喚起台灣人意識中,也把台灣人的「先民」視作渡海來台的漢人,開發一座荒島。這樣的視角到了現代便為人所批評,認為這樣的史觀本質上是漢人本位史觀,在著作時將其定位在漢文化的守護者,卻忽略了從原住民的視角來看反成了侵略者。因此就會質疑台灣通史作為史書的適當性,是否也成為文章中所稱「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那樣不完備的舊史,更不提可能的杜撰、納採街訪傳說。而如果作為史書他是有缺失的,其作為教材的重要性是否會有其問題?甚至更進一步造成問題?


視角的盲區

  一個教材的選文,反映出教育希望形塑下一代人如何的樣貌。台灣通史呈現出的漢本位史觀在現代中,他有可能在「激發對台灣鄉土」的途中留下了一些視角的盲區,這樣的盲區無論是對於原民結構的加固或深化,抑或對台灣這塊土的歧異的認知,都是多元史觀所不想看到的。這或許也是此文被從課文中刪除的原因。

我的觀點

  說了這麼多,台灣通史好像是一個古老的遺緒,應該要從課文中刪除以免影響下一代的認知?但我其實不完全認為應該要從課文中刪除他。
  文本沒有對錯,而是切入視角的不同。我們站在現代視角(或說多元史觀)去剖析這篇文本可能會覺得有很大的弊病,但我並不寫藉此抨擊這篇文本的價值乃至於作者的史觀,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在日治時代要呼喚台灣人(尤面對是漢人仕紳階級)的意識,台灣通史的書寫有它的目的性,也是符合當下時代所需要。因此我會認為,台灣通史作為史書可能是不完的,但它反映出一個歷史的切面,我們藉由這樣一個文本可以看到屬於那個時代的價值/史觀;而存作者已死的角度,我們將台灣通史納為課文,並不需要完全遵循作者的視角,透過其他視角對文本的剖析,也是多元史觀所希望的價值。
  最後有一個小小的感觸,就是我們所秉持的價值是一個不斷流動著狀態。我們現在相信漢本位史觀會造成問題,而多元史觀是相對完整的視角。但就如同台灣通史所帶給我們的討論,我們現在我堅信的事物,可能在未來的未來被視為某種問題,也因此我們必須像這樣,一次一次重新觀察我們現在手中之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水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遺產稅,是一項左右派時有爭論的題目。而遺產稅在台灣也經過幾次的演變,從中可以看出不同著眼點的考量。 制度流變   在遺產稅立法初期採用的即是累進稅率制,可以看出背後量能課稅的原則,希望能達到財富重新分配、增加政府財源等目的,最高邊際稅率曾達70%(民39年)。這樣的稅制其實可以看出追求「平等」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變形記中隱隱然呈現出的觀念,即是馬克思所述的異化。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抑或人無法與其勞動產生認同,都是工業化後的資本主義的產物,在這之中一切強調量化與理性,讓這台機器能夠運轉的效率最大化,卻因為忽略了人身為人的事實,走向了所謂的「工具理性」,個人特質就在這之中量化、概括
現代社會下的個人,與其心中所存的「怪物」與共存的過程   怪物在書中代表著一種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樣貌,一種不被允許出現的情感,而現代人們一個個被社會所禁錮,因此為了要不被社會所排除,人們盡全力而瘋狂的壓抑這個怪物。這個部分體現在葛雷戈不斷壓抑心中的情緒,例如其實不喜愛現在的工作,但為了家人他仍壓抑著欲
動機   我參加的微課程來到了最後一周。這次是刑事模擬庭,我扮演的是本案的原告,有趣的是這次我有劇本,只要負責來法庭鬧場然後被趕出去XD   稍微簡介一下這次案件:有一位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了三位男性(各自),並進一步發展關係。而一次她將男性(分別)約到她的工作地點,她是名實習婚禮企畫師,當在他們在
 #協力創作  動機     在Sarah Everard一案過去後,有些女權團體提出了一些訴求。看到換日線 Crossing:【給男生的 6 大建議】#免於恐懼的自由 臉書貼文,他們提出一些措施,希望男性在夜晚路上遇到女性時,能夠配合以減輕單獨夜歸女性的懼怕感等等。而文章也提及不要在遇到這類事件時
前說      此次題材來自一堂法律相關課程,課堂要求我們準備一場模擬民事訴訟,我所分配到的案件是:原告向報社與搜尋引擎業者提起訴訟,主張撤銷其於過去曾有通姦紀錄的報導,並請求刪除關鍵字與報導的連結。   我此訴訟中擔任搜尋引擎業者之訴訟代理人。雖然盡可能準備各方的資料,也在交互詰辯後統整了原告的觀
  遺產稅,是一項左右派時有爭論的題目。而遺產稅在台灣也經過幾次的演變,從中可以看出不同著眼點的考量。 制度流變   在遺產稅立法初期採用的即是累進稅率制,可以看出背後量能課稅的原則,希望能達到財富重新分配、增加政府財源等目的,最高邊際稅率曾達70%(民39年)。這樣的稅制其實可以看出追求「平等」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變形記中隱隱然呈現出的觀念,即是馬克思所述的異化。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抑或人無法與其勞動產生認同,都是工業化後的資本主義的產物,在這之中一切強調量化與理性,讓這台機器能夠運轉的效率最大化,卻因為忽略了人身為人的事實,走向了所謂的「工具理性」,個人特質就在這之中量化、概括
現代社會下的個人,與其心中所存的「怪物」與共存的過程   怪物在書中代表著一種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樣貌,一種不被允許出現的情感,而現代人們一個個被社會所禁錮,因此為了要不被社會所排除,人們盡全力而瘋狂的壓抑這個怪物。這個部分體現在葛雷戈不斷壓抑心中的情緒,例如其實不喜愛現在的工作,但為了家人他仍壓抑著欲
動機   我參加的微課程來到了最後一周。這次是刑事模擬庭,我扮演的是本案的原告,有趣的是這次我有劇本,只要負責來法庭鬧場然後被趕出去XD   稍微簡介一下這次案件:有一位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了三位男性(各自),並進一步發展關係。而一次她將男性(分別)約到她的工作地點,她是名實習婚禮企畫師,當在他們在
 #協力創作  動機     在Sarah Everard一案過去後,有些女權團體提出了一些訴求。看到換日線 Crossing:【給男生的 6 大建議】#免於恐懼的自由 臉書貼文,他們提出一些措施,希望男性在夜晚路上遇到女性時,能夠配合以減輕單獨夜歸女性的懼怕感等等。而文章也提及不要在遇到這類事件時
前說      此次題材來自一堂法律相關課程,課堂要求我們準備一場模擬民事訴訟,我所分配到的案件是:原告向報社與搜尋引擎業者提起訴訟,主張撤銷其於過去曾有通姦紀錄的報導,並請求刪除關鍵字與報導的連結。   我此訴訟中擔任搜尋引擎業者之訴訟代理人。雖然盡可能準備各方的資料,也在交互詰辯後統整了原告的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