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第九味》:人生的箇中滋味...之出社會有感發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真的是很久沒有寫文學類書籍的閱讀筆記了,因為寫這個幾乎都沒什麼人看 XD。在作者感嘆文學的無用之用時,一想想現在流量當道,寫文學的閱讀筆記還真是無用之用。不過或許文學就是沒有用,失去表面上的功能性,所以我們更能夠在閱讀的時候放鬆,感受作者的感性。即便不認識作者,也能與作者超越時空的分隔共感。

食物八味,指的是:酸甜苦辣鹹澀腥沖,至於第九味,則在時光與美食交會的人生之中。

整本散文集雖然名為《第九味》,但內容談到飲食的內容只有落在本書四輯中的第二輯裡,其他多是回憶往事或人生所感。其中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作者寫杜甫寫了好長一段,可見作者對杜甫的瞭解頗深。跟師大國文系的同學聊天時,他說作者是杜甫迷,也難怪在書中花這麼多的篇幅寫他的偶像了。

回歸正題,本篇我將寫一些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那些有共鳴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閒情逸致

raw-image
都是素心人耐靜,要參清寂不知妍。

作者搬家時帶著外祖的遺物,其中有一張手跡便是這首詩。以下斜體載自書中內容。人間的繁華不過瞬息,我們因為耽於表面的妍麗而經常牽掛得失,但真正的永恆,其實來自於這些繁華背後的清空與寂寥,花開花謝並不是無常,而是天地間的另一種情深。

大概是忙了太久,我偶爾也會有這種心境。大概在大學的時候吧?又或者現在也是?總覺得自己有種在瞎忙的感覺。工作就好像只是為了那高不成的薪水,下班後學習新東西或看書又好像是在汲汲營營些什麼,想要逃離現在的窘況,但又不得不在窘境裡苟活。有時也覺得每個禮拜寫閱讀筆記越來越像交作業?雖然我是覺得還好,畢竟有時我比較忙或沒寫好不發文便罷,但看看很多創作者做久了...總會被說是失去了原本的樣子,但誰又不會被消磨呢?為了穩定的金流而故此失彼也是滿難過的。

好啦扯遠了,那段話所想表達的是我們對於錢或外在事物的過度關注,而導致我們失去了對於「生活」的理解。那些事物背後,最平淡也最重要的往往莫過於生活本身,那種清空、寂寥、慢條斯理,去體會生活本身、體會世間的美好,是我們在生活的繁忙逐漸割捨的。在學茶一陣子之後我也開始有了這樣的聯想,或許對於大多數的藝術家而言也是如此,學習沉下心,見微知著,進而體會那種本質而純粹的美感

最近入秋,北部某些地區的夜晚偏涼,想想天氣挺好的,一時興起我也就騎著機車去看夜景。從小丘陵地上遠眺下面的城市,貫連的燈光遊竄在狹道間一路前行,讓我想起了蘇軾《記承天寺夜遊》裡寫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大概就是這樣吧,景色天天都有,但是多數人都在汲汲營營,連我自己都是,什麼時候這個景色才會被人注意到呢?

容我花一小段時間吐槽
因為太久沒看《記承天寺夜遊》,所以我上網找,瞄到旁邊的賞析,心裡想著...這內容根本藍色窗簾吧?我倒覺得自己那種豁達的心境,挺接近古人們書寫的心情,或許隨著入職場久了,對於那些文章才會覺得心有戚戚吧!然而硬逼高中生們讀那些難以體會的選文,還要背誦那官僚到不行的賞析,說什麼積極的進取心,不要說蘇軾人格分裂,我只覺得蘇軾那種闊氣的心境未免也被破壞無遺了。但換個想法,不管是詩、詞,終究是作者自己的心情抒發,別人怎麼解讀本又何妨?但被硬拗成考試內容有些不合理就是了。原本國文教育是希望大家能對詩詞有感,激發不同的想像,最後卻是規定每個人只能照賞析那樣理解文章,選擇題只會有一組正確答案,想來真是可笑。

我們正在失去一種觀點、一種意境、一種人生的態度與一種處世的情懷,一種美。

飲饌之間

raw-image

我的父親常說:「喫是為己,穿是為人。」這話有時想來的確有些意思,吃在肚裡長在身上,自是一點也肥不了別人;但穿在身上,漂亮一番,往往取悅了別人而折騰了自己。(中略)我一直以為這是父親的人生體會,但後來才知道我的父親並不是這個哲學的始作俑者,而是當時我們「健樂園」的大廚曾先生的口頭禪。

書中提了挺多次這位曾先生的飲食哲學,對我一位癡茶人而言,雖然偶有觀點不同,但讀文的時候仍發現對於「品味」,我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烹調之道要自出機杼,得於心而忘於形,記筆記不過是紙上工夫,與真正的喫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自己做菜、泡茶也差不多是此理,「喫」是最基礎卻也是最重要的功夫,因為要能夠改善自己的作品,一定要先吃得出自己的作品好在哪裡壞在哪裡,除了感受以外,對於食物的變化知識,包含材料、手法、刀工、火侯、調味等等都是影響因素。吃得越多,想得越多,感受越多,每一次的飲食之間都去感受味道,何嘗不是一種對於生活的品味?

一般人好喫,但大多食之無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喫,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喫了,像那些大和尚,一杯水也能喝出許多道理來。」這我真的不得不認同。大多人會認為,東西好吃不好吃之於人的標準是合不合那個人的胃口,反正雞腿肉就是好吃、茄子就是難吃,有這樣刻板印象的人絕對是多數。但大概自己練味覺一段時日,單純高山茶而言我有不喜歡的也有喜歡的,全憑味道而論。即便是我自己普遍不愛吃的苦瓜,作為一名品評者我也會品評,只因為苦瓜新鮮、蒸得透軟而不爛、苦瓜味乾淨等等就足以讓我說出「好吃」,雖然我不會再去多夾幾口就是了。這單純就料理本身,而非個人喜好去探討食物

至於水也是。以前練茶久了回去練基本功的水味判別,也是段很痛苦的時期,至少前兩個月去全聯買各個品牌的水回來喝時,幾乎喝不出差別,覺得好像是把錢丟進水裡一樣,到後來不知怎地,漸漸好像分得出些微的差別,分得出竹炭水、泰山水、UNI、台鹽之間的微小差異...雖然現在許久沒練,大概分不大出來,而且喝茶在細節上講究到這種程度其實也難,但是至少在那個時期對於味道有了更多細節的認識。對於水,仍有其細節可以究理。等到練熟了,像我平常吃東西雖然會下意識品評,但也體悟到吃東西不過就是吃東西罷了,終究不可能像食戟之靈一樣有誇張的反應。

味味有根,本無調理」這對於茶友們更是一句經典。我大概是為了辨茶的關係,需要去了解原物料本身的特性,從而延伸到一般的菜。即便是一盤再基本不過的炒高麗菜,我也會習慣去判斷菜新不新鮮、有沒有炒過老或太生、菜本身的鮮甜感有沒有出來等等最為本質的問題。本質的味固然重要,身為品嚐者自然是要吃出這股真味,而調理雖非真味,卻能夠凸顯其特質,例如加鹽、味精、米酒下去作調理,有時能讓高麗菜本身的鮮甜滋味動如虯龍,不絕於唇間。

大苑子的手搖杯也是,因為水果本身品質沒到很好,甜味本身不明顯(人家也是要賺錢嘛~自然不會選特好的水果,而且做成飲料也顯得浪費些),加了少許的糖可以掩蓋不好的味道並補足水果飲本身的缺陷,讓水果的香氣變得更明顯。所以對於這句話,我覺得真味固然最為重要,但調理卻也不失其重要性。除非像某些早餐店的蛋餅,加了過多的醬油而掩蓋了原本蛋餅的滋味,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樹葉的品種、焙製的火工與泉水的甘美,
都是無可取代的回味。

雪地芭蕉

raw-image

我是覺得自己對味道是有些鑽研,鑽研到旁人可能快無法理解為什麼光「水」就要區分軟硬、甜澀、清透、凝練、餘韻、乾涸等等不一樣的特質。但...練到一個程度的毛病大概就是如此吧?不消說有些音樂家練到後來後會自動去聽音準,再有名的歌手都會被抓現場音準歪樓一樣,我大概喝水也是差不多這種感覺。也沒有特別要刁難的意思,就是反射動作而已。

然而這些對於專業領域的鑽研,往往旁人不了解,不知道專業工作者們為了這樣的能力做了多少的努力與犧牲,我覺得這是在書中第三輯雪地芭蕉中可以探討的。

《一些無可名狀的》講的也是類似的事情。想之前第一次讀還不太理解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為了寫這篇閱讀筆記來回讀個幾遍方才知道。

生活是一條腸子,自從火車地下化後,你感到每天都被消化,每天都是被排泄出的殘渣,想活得自在就去廟裡,打禪七,喫菜根,捐香油錢,或是去一場西天和尚的法會,或去鄉土尋根之旅,推石磨,摘果子,太有詩意了!你覺得自己在學習,上進或是墜落,都是一門功課,而人該這樣活,要充電,你當年允諾過的熱氣球,你當年放不下的理想,都放下吧!大師說,都放下吧!不要不好意思,去洗個溫泉喫個野菜,如果單身一人,何妨召妓?於是你好好的生活了,上了軌道,懂得生命的真諦,還對人宣稱:懂得愛。

我也懂得,我的下一本書叫就《懂得愛》,他將在書店的進門處促銷,像健康食品。我會說些若有若無的故事,當然都含有人生的智慧,有風塵嶔凜的異人,有大智若愚的對話,小心的修辭,適度的誇張與模稜兩可,看似平淡,讀來卻很雋永,找名家來插畫,政客來推薦,有些人喜歡,會拿出來討論,我告訴你,寫作就是服裝秀,創意就是流行,流行就是價值,價值就是存在的意義。寫多的就會成書,聚沙成塔,呼風喚雨,大家都喜歡這樣的故事,說它美,什麼是美,就像一塊風化的磚石,你在其中看見世人的滄桑。

上面這兩段看完覺得...作者好厲害啊!對於這兩段的內容真的是佩服!對生活感到厭倦的人我相信都曾經出現過這種心態。感到人生都被瑣事煩擾,永遠只能為那少少的五斗米折腰,想要放棄一切出走,卻發現走一遭後還是回到了世俗,繼續為了五斗米折腰,繼續被瑣事煩擾。

作者也知道詩人大概就是這樣的行業,所以不斷地問自己「三十歲以後還是詩人嗎?」詩人到底是什麼?寫作又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追求藝術上的純粹,但被埋沒不被社會大眾看見,這樣還是詩人嗎?如果為了寫出迎合大眾口味而褪去對於語言的美感、不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還是詩人嗎?

《雪地芭蕉》寫的是一名藝術學校的學生與一間寺廟的故事。故事內容大概是在說學生到寺廟附近寫生,剛開始生怕被趕走,於是不敢照面廟方唯二的兩名和尚。直至某天大雨,他才進入寺廟,與一名甲和尚聊了一番,但不知過了多久漸漸不去了。直到快從學校畢業,才想說回去寺廟看看,結果甲和尚不知去哪了,只留乙和尚轉交給自己甲和尚的一幅畫。

黃布裡是一層油紙,再打開是一卷軸,用水墨畫成的一顆芭蕉樹,隸體的字題上「雪地芭蕉」。

到了畢業、成名良久後的一次個展,才大大的畫了張十餘公尺的雪地芭蕉。那次展覽的主題,用純粹的綠所完成的世界,一陣靜默,聳立三層樓高的芭蕉在雪地枝葉繁茂,栩栩如生,厚大的葉像是有種舞動的韻律,但挺立之姿又帶著欲言又止的肅穆,理想乃能超越現實之上......你說。有人率先拍手,眾人四顧,也附和著響起了掌聲。(中略)而那些掌聲對今天的你而言實已毫無太多意義,你早已有更重要的主題與作品,涵蓋乃至超越了那些東西(中略)你從來就不耐煩於讓別人瞭解,你是一株沈默的芭蕉,還是一地寂寞的白皚,有時你也自問。

這篇虛構的故事,在我讀的時候是這樣的呈現的:一名藝術學校的學生,就如同在任合領域裡開始學習的人,而那寺廟就有點類似真諦、純粹的本質之境。一開始的我們就像窺探者,不時探訪本質但仍不敢造次,只能不斷學習。可是在學校的學習卻只是硬把知識塞進你的腦袋中,而非真正領略該領域的深與廣。「但你並不快樂,你發現在教室的陰影裡,透過玻璃的光似乎骯髒、油膩與世故,因此畫面沈默,似乎沒有語言,你驚覺那不是生,你知道,是死。」

人類對與美感或者品味的追求,一直很難用言語去描述。即便是我在學茶的領域,大家都只會說「東方美人茶有小綠葉蟬叮咬而有蜜味」,卻忽略並非每支東方美人茶都是如此,更多是做工、季節、火侯、植物本身特性等等,但我知道要對非此領域的人解釋這麼多細節太麻煩了,不如就用簡單的三言兩語帶過,也是輕鬆。我知道活的知識,但卻為了表「我懂」,我只能講給別人不過是死的、甚至是有些錯誤的內容。

追求到一定程度,就會越鑽越深,就如同該名藝術學生,天天去廟裡,對真理越來越感到好奇。直到某一天傾盆大雨,進到廟裡,就像忽然間開竅了,但短暫的你又忘卻了這種通透的感覺。於是你不斷摸索,越來越常進到廟裡,你覺得暢快,也享受理解真理本身。直到不知道什麼時候,好像忘了要去那間廟,隨著時間過去學生從學校畢業,而你也必須要脫離自己的領域,開始進入職場。就好比那些茶的細節與真理只對自己在研究的時候管用,當我成為賣茶人的時候,茶再好喝都沒用,靠的是行銷、包裝,反正裡面裝爛茶消費者也喝不出來,只要跟客人說「這是我們今年最好的茶你知道嗎?你喝喝看這口感超級回甘的!」消費者就會買單了。

進入職場的我們只能不斷把真理拋諸腦後,做出博得眾人一笑的作品,努力成名,靠著交際博得一席之地。直到當你變得足夠強大,你才有機會把當年的雪地芭蕉重新拿出來,這時才開始有人認真檢視你的作品,為你拍手。你是一株沈默的芭蕉,還是一地寂寞的白皚,就像你這一路上閉嘴往上爬一樣。

我覺得這篇對許多專業領域工作者肯定很有感。有藝術價值的歌不見得會被喜歡,所以只能唱唱抖音歌博得眼球。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不見得會被喜歡,所以只能用淺白的文字最好還是手寫體,來抒發些無病呻吟。有好味的茶不見得大家會喜歡,反正大家都喝不出來,多花點時間在包裝上下功夫,讓他們拿來送人也好。具有新穎而良好的房屋設計大家不見得會喜歡,那就繼續用水泥蓋房子就好,免去客人那些問東問西的麻煩爭議。

少年時代的學校搬遷多次,你連那一片山、那一條路都找不到了,更何況那一座殿宇,那一抹夕照。有的時候,成名了卻反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至少從我過去聽過的歌手生涯故事中,有多少人一開始抱著音樂熱忱,卻一次次地因為市場導向而妥協,最後連自己到底想唱什麼歌都不知道了。

而作者自己身為一名作家,一定也曾在文學性與市場性之間拉扯過。從這篇文中,我看到了那名藝術學生的成長、作者在文學上的成長也連結到了我自己在茶領域上的成長,不都是這樣嗎?因此有了很深很深的共鳴。

畫道之難,至今極矣,必從最繁而至最簡,最似而至不似......

結論

最近我要給國二的學生導讀《第九味》這本書,當然內容基本上不會是上面這些,因為我覺得這些內容其實要多一點人生體會才能懂,而我猜第九味一部份的意思也在這吧!

從閒情逸致反思自己生活是否充斥太多事物,而沒有餘力去關注那些生活中的清淨。再到飲饌之間探討對於「品味」的看法。最後的雪地芭蕉則是思考在一路追尋某種價值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迷失了當初的自己?

個人滿喜歡《第九味》整本書給我的感覺,用字雖然稍難,但精確而不讓人感到矯揉造作,對於文章意思都很值得再三咀嚼、文章用字都很值得逐一推敲,文章讀來更是行雲流水。大概也是年紀稍長了些,不免讀了有以前所沒有的感慨。適合推薦給...有點厭世又想要有些懷舊的人們,或許讀個幾遍真會觸人心弦也說不定!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第九味》
作者:徐國能
出版社:聯經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喝吧!
102會員
218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喝吧!的其他內容
2025/03/15
這本書我去年只花了一天就看完了,讀得很順也真得好看。說起來我自己滿少看這種推理小說的,我純粹是之前看到別的推薦這本書,然後覺得這封面超美的,然後就買來看(喂!)。實際上內容也還真挺不錯的,電影當成看推理爽片,這就當成看推理爽書,也是不錯!
Thumbnail
2025/03/15
這本書我去年只花了一天就看完了,讀得很順也真得好看。說起來我自己滿少看這種推理小說的,我純粹是之前看到別的推薦這本書,然後覺得這封面超美的,然後就買來看(喂!)。實際上內容也還真挺不錯的,電影當成看推理爽片,這就當成看推理爽書,也是不錯!
Thumbnail
2024/02/10
《八尺門的辯護人》真是好看的劇。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如果你覺得有話想說、如果你覺得想聽聽別的觀點,那就一定要讀我這篇。我會先談談我本身對於選題的想法,再透過金句引出我想講的觀點。
Thumbnail
2024/02/10
《八尺門的辯護人》真是好看的劇。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如果你覺得有話想說、如果你覺得想聽聽別的觀點,那就一定要讀我這篇。我會先談談我本身對於選題的想法,再透過金句引出我想講的觀點。
Thumbnail
2022/11/19
#72《偽魚販指南》:魚腥味已經不是想洗就能洗掉的了,魚販生活的種種刻在作者的自我認同裡。作者回憶起生活中的各種點滴,做適當的排序,拼貼成了一幅魚販印象,最後成就了這本書。今天我想挑觸動我心的幾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那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2022/11/19
#72《偽魚販指南》:魚腥味已經不是想洗就能洗掉的了,魚販生活的種種刻在作者的自我認同裡。作者回憶起生活中的各種點滴,做適當的排序,拼貼成了一幅魚販印象,最後成就了這本書。今天我想挑觸動我心的幾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那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閱芽讀書會現在已經暫停說書了, 不過還是想把過去幫忙寫的文案貼在這裡, 當作一個歲月的回憶珍藏。 紀錄那個青澀的自己, 印象中寫了四五篇左右, 再找時間把其他篇文案放上來, 以資紀念。 一、有人說,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與遠方。 你說, 工作累都累死了, 哪有心思在那,
Thumbnail
閱芽讀書會現在已經暫停說書了, 不過還是想把過去幫忙寫的文案貼在這裡, 當作一個歲月的回憶珍藏。 紀錄那個青澀的自己, 印象中寫了四五篇左右, 再找時間把其他篇文案放上來, 以資紀念。 一、有人說,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與遠方。 你說, 工作累都累死了, 哪有心思在那,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醍醐味呢?反覆咀嚼水上勉的文字後,我想,是蘊藏在當令揀選的食材中、燉煮於料理人的用心裡、完熟在記憶細摺處的那些,或溫潤或刻骨或想起來會潸然淚下卻又嘴角上揚的韻味吧。一種必須嚐/嘗到,才知其一二的滋味。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更體現了我們對土地的認識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醍醐味呢?反覆咀嚼水上勉的文字後,我想,是蘊藏在當令揀選的食材中、燉煮於料理人的用心裡、完熟在記憶細摺處的那些,或溫潤或刻骨或想起來會潸然淚下卻又嘴角上揚的韻味吧。一種必須嚐/嘗到,才知其一二的滋味。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更體現了我們對土地的認識
Thumbnail
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所著的《時光裡的醍醐味》,既是寫料理、寫烹飪、寫食材,亦是寫人生光景與為人處世之道。作者的文字平實而率真,不使用華麗的詞藻包裝料理的味道,僅以真心、惜物心、無分別心細筆描繪,帶出每一項食材本身獨具的特色與風味……
Thumbnail
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所著的《時光裡的醍醐味》,既是寫料理、寫烹飪、寫食材,亦是寫人生光景與為人處世之道。作者的文字平實而率真,不使用華麗的詞藻包裝料理的味道,僅以真心、惜物心、無分別心細筆描繪,帶出每一項食材本身獨具的特色與風味……
Thumbnail
今天雖然跑了三場活動,照理說應該會蠻累的, 由於哲青的這場演講讓我有了特別的心得感觸, 在於跟我預期的不一樣,想趁著還有感覺的時候先記錄下來。 疫情三年世界被迫按下了暫停鍵, 失去了想完成的事情與夢想, 失去了跟你有關或無關的人, 也失去了無法挽回的時間。 但身為作家的哲青,說他喪失了感受事情的能力
Thumbnail
今天雖然跑了三場活動,照理說應該會蠻累的, 由於哲青的這場演講讓我有了特別的心得感觸, 在於跟我預期的不一樣,想趁著還有感覺的時候先記錄下來。 疫情三年世界被迫按下了暫停鍵, 失去了想完成的事情與夢想, 失去了跟你有關或無關的人, 也失去了無法挽回的時間。 但身為作家的哲青,說他喪失了感受事情的能力
Thumbnail
曾經想當一個詩人,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撫摸生活裡的過程,許多鮮猛的觸感,粗糙與細緻,都有很難言喻的悸動,有一點像是興奮,又有一點像是感傷,總覺得黃昏以後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所有的細節,也都賦予它某種意義。 ______徐國能<一些無以名狀的>
Thumbnail
曾經想當一個詩人,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撫摸生活裡的過程,許多鮮猛的觸感,粗糙與細緻,都有很難言喻的悸動,有一點像是興奮,又有一點像是感傷,總覺得黃昏以後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所有的細節,也都賦予它某種意義。 ______徐國能<一些無以名狀的>
Thumbnail
生命中的不確定,總是干擾著我們。有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在路口前窺視著,徘徊著,卻始終不敢向前。停留在原地。有時候,我們把害怕掩埋起來,若無其事的生活。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害怕在心底漸漸的膨脹。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活著,不想也不願去想到這件事。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回憶是不能拯救現在的。現在,還
Thumbnail
生命中的不確定,總是干擾著我們。有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在路口前窺視著,徘徊著,卻始終不敢向前。停留在原地。有時候,我們把害怕掩埋起來,若無其事的生活。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害怕在心底漸漸的膨脹。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活著,不想也不願去想到這件事。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回憶是不能拯救現在的。現在,還
Thumbnail
一、是不是這樣的夜晚你才會這樣想起我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岸邊的小草任微風吹佛,夜裡一艘有著高聳桅杆的船,孤獨的飄泊著。首聯就強烈傳達了作者的孤寂之感。 網路圖片   我們要知道,當一個人得意歡樂、白天人聲鼎沸之時,或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或因外在喧囂的干擾,對於周遭一草一木的變化,是很難感
Thumbnail
一、是不是這樣的夜晚你才會這樣想起我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岸邊的小草任微風吹佛,夜裡一艘有著高聳桅杆的船,孤獨的飄泊著。首聯就強烈傳達了作者的孤寂之感。 網路圖片   我們要知道,當一個人得意歡樂、白天人聲鼎沸之時,或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或因外在喧囂的干擾,對於周遭一草一木的變化,是很難感
Thumbnail
# 58《第九味》:人生的箇中滋味...之出社會有感發言。整本散文集雖然名為《第九味》,但內容談到飲食的內容只有落在本書四輯中的第二輯裡,其他多是回憶往事或人生所感。今天將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些人生所感吧!
Thumbnail
# 58《第九味》:人生的箇中滋味...之出社會有感發言。整本散文集雖然名為《第九味》,但內容談到飲食的內容只有落在本書四輯中的第二輯裡,其他多是回憶往事或人生所感。今天將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些人生所感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