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比較沒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談論岳飛的話題,說實話我不覺得很驚訝,身在補習班,每天都能聽到學生問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的時候心中難免會有些訝異。不過,通常在那之後,我會反思這樣的情緒是否正常,還是我心裡也不知不覺生出了一種「我們那個年代的」優越感。

不認識歷史人物真的很「扯」嗎?

翻過最新的108課綱修改後的歷史課本,會發現對於中國史的描述,從遠古時期的黃帝、堯、舜、禹開始的「史前」時期幾乎縮減到只剩一、兩個小章節,而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商朝也是幾句帶過,甚至周朝的春秋、戰國以及漢代融為一體,不用條列式的一一說明每個朝代的興亡以及經歷過哪些重要事件,而是挑選制度、文化等不同的主題來簡單比較幾個朝代之間的變遷。
也因為這樣,不認識荊軻、沒聽過孔子愛徒變肉醬的故事、甚至分不清楚漢武帝與漢光武帝的狀況是很正常的,即便學校老師有意補充這些已經被刪減的內容,礙於上課時數的限制,依舊沒辦法把「完整」的架構都講得清清楚楚的。

瑣碎的細節真的很重要嗎?

讀過108課綱之前的教科書,我們一開始可能會對於這樣大幅的改動感到驚訝,甚至會質疑教育部這樣的作法對學生來說有益處嗎?但隨後,我馬上回想起,十幾年前的我們,一邊苦讀著這些離我們既遙遠、又生疏,甚至都不確定有幾分真實性的歷史事件,一邊抱怨大人為什麼要給我們學這些出社會後用不到的無用知識。
如今,「大人們」真的從善如流,刪減調過於瑣碎的章節,而是統整性的講述幾個朝代之間對於文字、思想、宗教、度量衡、社會風氣、甚至度量衡的差異,用簡單的幾段文字就能讓我們對於遠古中國有初步的認識,這大概是十幾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美好,如是這樣,我們為何又要在孩子們對於那些古人很陌生時露出驚訝,甚至帶有貶抑的眼神和口氣呢?

知識是不可取代的?

如果要在每次發現世代差異時就露出一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差的臉」,那長濱人的臉可能會猙獰到無法辨識,畢竟連生火都不會的現代人類,怎麼能有資格活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呢?然而,你我都知道,因為世界正以飛快的速度在進步中,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很多十年前、二十年前人類才學會的知識到如今已然被推翻、甚至根本就被世人遺忘,那為什麼還要堅持讓學生背誦那些幾百年以來都沒變過的「歷史」呢?更別提有多少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背後的故事被後人刻意神話過,只為了達到統治者的目的罷了。

站在高處辨優劣不如並肩學習

世代鴻溝或許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問題,但那是在科技尚未發達的年代,人們獲取資訊的管道過於狹窄,社會階級僵化而導致知識的流傳不便,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如果再抱持著「不認識岳飛、大禹是誰」就好像人類的未來沒救了的觀念,那恐怕只會將自己繼續封閉起來,沒辦法融入新的世代,與其繼續固守舊觀念,不如用相對開放、平等的心態去和身邊的孩子一同學習新知。
身為大人的我們除了在傳授知識之前先仔細思考這些東西是否有價值繼續流傳之外,也因注意自己的應對態度,若還用一副「為人師者」的高傲態度由上而下的「灌輸」觀念,我想孩子們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再說,若有一天你需要向孩子請教新科技產品的操作原理和方式,也不會希望孩子用一個「老人家怎麼都教不會」的態度對待自己吧?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0會員
127內容數
我會在這裡放一些閱讀隨筆和日常散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的日常隨筆 的其他內容
 國慶連假的那幾天,有些人相約去爬山,有些人早已約好朋友,準備來場輕旅行,但在補習班工作的同行們大概都跟我一樣,全心全意都投入在幫助國一新生備考,戰戰兢兢地迎接連假結束之後的第一次段考。   其實段考也沒什麼,不就是平常心對待就好了嗎?這對已經考過一年、兩年試的國二、三生來說的確是如此,但對於小國一
每次我開始逃避整理一切思緒的時候,我就忘了要寫日記。看了一下最後一篇網路文章的更新時間停在八月底,已經整整一個月,我無暇面對自己的人生四個禮拜,連心情都無暇顧及的這三十天,我完全把自己投入工作裡,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比想像的還像是個工作狂,甚至因壓力讓自己偏頭痛發作、感冒沙啞兩個禮拜都
國高中的時候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很淺,不外乎就是關於清領初期的消極治台政策,劃界封山、閩粵械鬥、原漢衝突等等的字眼一次次出現在考題之中,雖然記得大綱,但原委和更深層的故事都一概不知。可能我高中上歷史課時都不太清醒,即便老師可能有做課外補充也沒聽到,對不起娟娟夫人(高中歷史老師)XD 但對於歷史,我是
本以為高中時期的記憶已被塵封在一個鎖住的木盒子裡,就像是永遠都不會再歌唱的音樂盒般靜靜地躺在某個角落,但在讀李屏瑤的《向光植物》時,書中一句句描述高中校園建築景色的句子卻毫無違和地與我的記憶交織,那些曾經歷過的片段隨著故事的推進又在我腦海中重演一次,那年站在五樓教室外我和她的對話,那天在輔導室裡終於
一樣是女同志文學,讀起來和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或是蒙特婁遺書一樣有著一股低氣壓籠罩,彷彿把那個時代的女同志所面對到的社會壓迫變成顏料,塗在每個故事之中。 圖片來源:博客來 倒數五秒月牙,偏向身處異地對自己的迷惘和對社會的不安,和獨舞有類似設定,主角都是在日本公司裡工作,或許就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改編,
這是一個主角經過幾十年後才開始正視自己傷痛的故事,也是一個警醒世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偏執一昧認定某件事,就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失去和擁有。 主角佩赫杜的書船是一間小型圖書館,同時也是間文學藥房,專門治癒因為各式各樣情緒受困其中的客人,佩赫杜總是能夠看透面前的客人心中的念想,從與他們對話之中摸清他們心中真正想
 國慶連假的那幾天,有些人相約去爬山,有些人早已約好朋友,準備來場輕旅行,但在補習班工作的同行們大概都跟我一樣,全心全意都投入在幫助國一新生備考,戰戰兢兢地迎接連假結束之後的第一次段考。   其實段考也沒什麼,不就是平常心對待就好了嗎?這對已經考過一年、兩年試的國二、三生來說的確是如此,但對於小國一
每次我開始逃避整理一切思緒的時候,我就忘了要寫日記。看了一下最後一篇網路文章的更新時間停在八月底,已經整整一個月,我無暇面對自己的人生四個禮拜,連心情都無暇顧及的這三十天,我完全把自己投入工作裡,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比想像的還像是個工作狂,甚至因壓力讓自己偏頭痛發作、感冒沙啞兩個禮拜都
國高中的時候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很淺,不外乎就是關於清領初期的消極治台政策,劃界封山、閩粵械鬥、原漢衝突等等的字眼一次次出現在考題之中,雖然記得大綱,但原委和更深層的故事都一概不知。可能我高中上歷史課時都不太清醒,即便老師可能有做課外補充也沒聽到,對不起娟娟夫人(高中歷史老師)XD 但對於歷史,我是
本以為高中時期的記憶已被塵封在一個鎖住的木盒子裡,就像是永遠都不會再歌唱的音樂盒般靜靜地躺在某個角落,但在讀李屏瑤的《向光植物》時,書中一句句描述高中校園建築景色的句子卻毫無違和地與我的記憶交織,那些曾經歷過的片段隨著故事的推進又在我腦海中重演一次,那年站在五樓教室外我和她的對話,那天在輔導室裡終於
一樣是女同志文學,讀起來和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或是蒙特婁遺書一樣有著一股低氣壓籠罩,彷彿把那個時代的女同志所面對到的社會壓迫變成顏料,塗在每個故事之中。 圖片來源:博客來 倒數五秒月牙,偏向身處異地對自己的迷惘和對社會的不安,和獨舞有類似設定,主角都是在日本公司裡工作,或許就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改編,
這是一個主角經過幾十年後才開始正視自己傷痛的故事,也是一個警醒世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偏執一昧認定某件事,就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失去和擁有。 主角佩赫杜的書船是一間小型圖書館,同時也是間文學藥房,專門治癒因為各式各樣情緒受困其中的客人,佩赫杜總是能夠看透面前的客人心中的念想,從與他們對話之中摸清他們心中真正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