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的時事是有些名人、老師和孩子對話,發現孩子對某些歷史人物不認識,進一步認為是政策影響教育導致的現況。
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導學生各式各樣的知識,知識的篩選就變得敏感,涉及許多立場,這件事情牽涉到兩個層面:
如何決定哪些知識重要?
由誰決定哪些知識重要?
這兩個問題如果仔細探究,會是很好的教育哲學題目,過往也有許多教育學家提出看法,未來有機會或許可以寫文章介紹。
不過這篇文章暫時不談以上兩個問題,因為討論起來相對複雜且涉及許多立場還有認同。而以趨勢來說,現在教育工作的內容已經從傳授知識點,逐漸形成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建構知識。教學現場聽到學生說不知道時,其實剛好是教育工作者發揮專業素養的時刻,因為學生就是「不知道」所以才來學習的啊。
所以我們來好好思考「不知道」這個現象背後的含意。
根據自己的現場觀察,孩子說不知道背後所傳達的訊息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
一、他是真的「不知道」:課程內容不理解、聽不懂、太難。有時候是學生沒有先備知識,教師說明的內容或方法無法和他連結。或者當下即使專心聽講,仍然無法吸收。此種類型是最單純的「不知道」。
二、他不想跟你聊,想要趕快結束對話:先承認,有時候家人問起什麼時候研究所畢業,我都只想回答「不知道」順便內心翻個好幾遍白眼。大家或多或少也有被問過不想回答的問題的時候(看看過年的各種應對長輩文),那就容易理解,孩子有些時候,他。就。是。不。想。回。答。你說你想好好和他說話啊,為什麼他要用這個方式回應呢?實務經驗上,有些學生寧願被罵,他也不想說話。這就有各式各樣的結需要去釐清了。
三、他被其他事情帶走思緒了:每個孩子的內心細膩敏感,上一秒還能和他認真對談,下一秒他可能被同學的行為拉走注意力;他可能因為課堂內容想起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他可能整天都在想自己喜歡的人;他可能被人欺負了滿腹委屈;他正在經歷他生命當中的分分秒秒。思考生命是如此重要,他的專注力當然就在讓他更有感覺的地方了。
以上是現場和許多兒童、青少年工作後的觀察,當然情況細分下去還會有許多類型,所以擔任教育工作者,就是在這些細膩之處,看見學生行為背後的成因,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學生,這才是我認為的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