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淺談觀察到的繁體未進化

2021/11/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幾年前開始就滿多人意識到所謂的「文化侵略」,從中國的影視文化到簡體字在青少年群體之間的盛行,都透露著一絲一絲主體被剝奪的味道。
其實語言的演進是正常的,互相吞噬與融合也是正常的,特別是在同個語言系統內,只有方言跟口音的差別時,最容易被強勢的分支影響。這在一般的文化競爭框架下似乎沒有那麼有殺傷力,但在政治利用的框架下,就特別需要警醒,因為文化上的同化絕對是比戰爭更可怕的東西。在這個情景下,被剝奪的不單是人的性命,還有整個社群的歷史、文化、認同,這個社群會完全消失在世界洪流中,成為歷史(甚至不會成為歷史)。

其實例子很多。
影片跟視頻、優化跟最佳化、使(用)力跟發力、攝像機跟攝影機…還有一些是根本不是台灣內在發源的詞,直接移植過來台灣的。
該警醒的很多,注意的人卻很少,不知不覺用詞就被同化了。
其實如果是同個政治體內的同文化我都覺得還好,問題就出在政治本質上的不同,還有台灣人必須努力跟中國區分的一個我者情緒。
這就讓我想到一個小例子,就是秦國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天下之後,秦利用這些文化跟制度面的一統,把關東六國的存在給抹除了,剩下的就是後世歌功頌德的大一統。
還有一個例子是文化「吸納」,這其實是中國史上常用的手段。因為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相對周邊民族都是強勢的,自然而然這個文化共同體(也就是中國)會變成周遭效法跟交流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稱霸中原的異族還是會稱自己為「中國」,它其實是個文化載體、範圍跟意識,進而同化或融合了其他文化。
以此脈絡來看,中國的台灣情結就不僅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事實上,不可否認的,台灣從宗教、文字、節氣等等的,幾乎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因此製造台灣價值與意識就變得十分重要。
但是我們總是在最基本的文化載體—語言文字—上擱淺。

社會有這個意識是好的,但缺的是不知道怎麼去激發語言文字的創新。
以中國來說,人口基數其實給語言的創造與演化很大的優勢,加上每個地方方言都會互相影響,卻又有自己的特色,碰撞出來的成果是很可觀的。再加上影劇文化的宣傳還有網路的加持,基本上在台灣取得影響力是遲早的事。
而台灣人要做的,不只是消極的保守自己的用字遣詞,而是要在學術上、社會上、生活上進行語言的創新與推廣。這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是這幾年出現肉眼可見的詞語替換,就可以認知到中國與台灣的文化之相近與融合之快速。
我們總是一再的抵擋「外來」,固守著中華文化的承接者,發揚繁體字,謹守繁體字,卻沒有辦法轉守為攻,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母語與羅馬拼音開始承載價值的原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往年紀事
往年紀事
匿名所以不放頭照。從探路客流浪過來,主觀到放棄世界,卻要生活在一個再世俗不過的國家。希望有一天可以進入方格執行長的推薦作者名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xRe7YrAzJ6azXw61oQ88Q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