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會糖成癮? ─ 獎勵系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藥物成癮與獎勵系統 ─ 對於生存,吃毒跟吃糖一樣重要?

在我們先前的文章中,有整理過一篇藥物成癮與糖成癮的比較文獻,想必各位已經知道糖成癮與耀武成癮之間存在著一些淵源,相當值得去做比較,之前我們有提到,藥物成癮性之所以比糖高,是因為藥物可以一直用幾乎相同的強度去刺激獎勵系統,幾乎不需要冷卻時間,糖則需要冷卻時間,這也導致藥物對神經來說比糖更有破壞性。
這邊,我們要再次去比較藥物成癮與糖成癮,只不過會用不同的角度切入 ─ 從演化,根據達爾文的觀點,如果一個特徵對於個體的存活有幫助,那麼它就會被保留,大家應該都知道,糖是重要的維生物質,沒有這些碳水化合物我們就無法製造能量,因此演化上讓糖能激活獎勵系統的個體留下,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毒藥也可能是重要的維生物質,它們不但不會傷害到健康,還可以幫助提升些生理機能及免疫,因此像是在美洲的原住民傳統上有嚼食可卡因 (植物) 或菸草的習慣,也因此,大家可以發現到「吃糖跟吃毒對或許是等重的」,也因此,我們的獎勵系統不只會對糖有反應,也會對藥物有反應,讓我們定期服毒。

既然吃毒有益又自然,那為何毒品是有害的?

那麼為何毒品對獎勵系統的強度以及傷害性相較於糖會強那麼多呢?其實狀況跟糖類似,我們演化的速度跟不上我們的科技,上篇文章我們提到,食物因為工業化的關係過於充足及美味,大腦迴路的演化速度跟不上此改變,在藥物也是,只是狀況更加嚴重而已,這些用來加工成毒品的植物原本成癮性並不會太高,但是我們在加工過程之中萃取了其成癮部分,強烈地加強了它們的成癮性,而且這加強速度快到大腦跟不上變化,才導致了毒品具有如此強大的效果。

獎勵系統是什麼?為何老是只提多巴胺?

大腦的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被認為跟人的許多情緒、行為相關,其損壞時會導致許多特別的疾病,它由許多腦區組成,而這其中之一便是獎勵系統,獎勵系統並不是只有多巴胺系統,它還包含了許多不同類性的神經、神經傳導物,像是乙烯膽鹼、GABA等等,之所以會常常提到多巴胺 (DP, Dopamine),是因為相較於此區其他神經,多巴胺神經跟較多的獎勵事件有關,才使它老是被特別關注。

討論

今天以獎勵系統的內容,做為後續講解多巴胺系統、乙烯膽鹼系統與糖成癮 的開端,從這2天的文張內容可以看到,我們的獎勵系統其實在以前設計的相當不錯,可以為我們增添適當的慾望以提升存活度,只是由於科技發展過於迅速,才使得我們的大腦過時了,做出不夠好的判斷,造成許多成癮的狀況,像是糖成癮、酒精成癮、性成癮等等,那麼,明天18:30,我們就會來細談多巴胺系統與糖的關係,敬請期待~
本文搬移自臉書、IG於2021/08/24的文章。
有任何想與我們討論的想法歡迎隨時留言或私訊我們喔!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校正/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咖啡因成癮的蛾
IG製圖/想啡的貓

參考資料

Wiss, D. A., Avena, N., & Rada, P. (2018). Sugar Addiction: From Evolution to Revolution.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doi:10.3389/fpsyt.2018.00545Wiss, D. A., Avena, N., & Rada, P. (2018). Sugar Addiction: From Evolution to Revolution.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doi:10.3389/fpsyt.2018.00545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知道同理心不是天生的嗎?你知道同理心的神經機制嗎?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是一項難度更高,更為寶貴的東西。 此主題中,我們並不是要再重新解釋一次empathy和sympathy的不同,畢竟相信大家也早知道了, 我們將會更會更深入地去探討同理心的神經機制,以及其相關研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家想必或多或少都跟「嫉妒」打過交道,也清楚它會對關係造成多大的傷害。那各位有曾想過人與人間會出現「嫉妒」情緒,那動物之間,甚至是人與動物間是否也會產生類似的情緒? 本篇文章會先從「嫉妒」開始介紹,再接續到狗是否有因嫉妒而引發的舉動,最後呈現文獻的研究結果跟延伸討論部分。
本次將來探討奈米黏土對於細胞的基因是否有影響,產生遺傳毒性,這點相當重要,若此物質會改變細胞的DNA或是基因,使基因突變,就代表其具致癌性,若是影響到精子或卵子等生殖細胞,則可能影響到下一代或是不孕,所以對於各種市售的化學品,做細胞遺傳毒性測定是有其必要的,那麼我們就進入今天的主題-遺傳毒性的檢測吧
大家可能都聽過sympathy (同情) 及empathy (同理),但大家知道還有以個比empathy更好的compassion (關懷) 嗎?這3個的差別在哪呢?
相信大家多少知道「食物獎勵」是蠻常使用的寵物訓練方法之一,而且已經有研究發現在犬隻訓練的效果上,食物獎勵比讚美更好。談到食物獎勵,有養過寵物的飼主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我們該一直用某種寵物愛吃的食物作為獎勵呢?還是要定期換口味? 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並想知道研究怎麼說的貴客,就千萬不能錯過內容喔!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看到奈米黏土藉由它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黴菌毒素、抗菌和抗病毒,雖然動物生長表現上有所改善,降低動物死亡率,但這個吸附特性難道就不會黏在身體細胞上來影響細胞嗎?究竟造成什麼影響呢?多少濃度才讓對細胞死亡,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大家想必或多或少都跟「嫉妒」打過交道,也清楚它會對關係造成多大的傷害。那各位有曾想過人與人間會出現「嫉妒」情緒,那動物之間,甚至是人與動物間是否也會產生類似的情緒? 本篇文章會先從「嫉妒」開始介紹,再接續到狗是否有因嫉妒而引發的舉動,最後呈現文獻的研究結果跟延伸討論部分。
本次將來探討奈米黏土對於細胞的基因是否有影響,產生遺傳毒性,這點相當重要,若此物質會改變細胞的DNA或是基因,使基因突變,就代表其具致癌性,若是影響到精子或卵子等生殖細胞,則可能影響到下一代或是不孕,所以對於各種市售的化學品,做細胞遺傳毒性測定是有其必要的,那麼我們就進入今天的主題-遺傳毒性的檢測吧
大家可能都聽過sympathy (同情) 及empathy (同理),但大家知道還有以個比empathy更好的compassion (關懷) 嗎?這3個的差別在哪呢?
相信大家多少知道「食物獎勵」是蠻常使用的寵物訓練方法之一,而且已經有研究發現在犬隻訓練的效果上,食物獎勵比讚美更好。談到食物獎勵,有養過寵物的飼主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我們該一直用某種寵物愛吃的食物作為獎勵呢?還是要定期換口味? 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並想知道研究怎麼說的貴客,就千萬不能錯過內容喔!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看到奈米黏土藉由它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黴菌毒素、抗菌和抗病毒,雖然動物生長表現上有所改善,降低動物死亡率,但這個吸附特性難道就不會黏在身體細胞上來影響細胞嗎?究竟造成什麼影響呢?多少濃度才讓對細胞死亡,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為何人會放不下舊有觀念與信念,是因為人在思考或者是談話的時候,常會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以及「政客」,以保護我們的信念,就像內心住著一個獨裁者,不容許出現任何質疑的聲音。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第四種模式「科學家思考」幫助人們去「重新思考」,打破自身的僵固思維。
我們從無量光的狀態,投生到這肉身凡胎,本來就是為了要體驗人生的。 這個體驗,有人說是受苦,有人說是還債,有人說是歷劫,但我說,不管你下什麼註解,只要能保持清醒,保持覺知,不迷不執,在這場人生大夢中,所有覺受感觸都是有意義的。 相對的,如果執迷不悟,以假為真,所有覺受感觸,日後都會變成你的業障
Thumbnail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
Thumbnail
【會員限定 #110】為何我們接納與迷戀新奇的食物和遊樂,卻懼怕與逃避新奇的體驗和冒險?|布蘭達&維尼
生活中,人總有無數個微不足道的你不曾發現,或在意的習慣,也因為每人有所不同,相處起來就會在有意無意之間產生摩擦。 你喜歡天天打掃,說是乾淨。而我喜歡想到時在打掃,因為麻煩。你會在洗澡後整理浴室,我卻對浴室中的所有毫無感覺。你說,孩子嘛,還小,他開心就好。我說,不能讓小孩子輸在起跑點,從小就要培養許多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您是遠道而來的中國大陸讀者 我的讀者,有不少是來自中國大陸 主要都是因為雯雯和小蘿莉這二本書而來 我想先說:遠道而來,辛苦了 接著: 1 請記得申請帳號關注追蹤作者我 2 如果要重溫我的書,請都過來這裡看,順便幫我加加閱覽數字 3 歡迎多按喜歡愛心 4 想要追文的書,記得按『追蹤』,有新發文才能
Thumbnail
這集小倉鼠將一一來拆解為什麼我們如此恐懼和別人不一樣,害怕無法融入團體?在融入群體的過程,為何我們總是傷痕累累?融入不代表要讓自己犧牲,出賣自己的原則及想法! 直接點免下載,🎧Podcast節目: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21682685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 N號房事件是2018~2020在網路社群中發生的數位性暴力案件,受害者有些甚至都還沒成年。網路上討論的風向一開始還將矛頭指向為什麼這些女性要拍清涼照。本文將從數位性暴力、責備受害者現象、如何防範以及從暴力事件中恢復心理健康等面向來介紹。
Thumbnail
《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的新書分享會,在作者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D. Volkan)博士、主持人王浩威醫師、本書譯者成顥,與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的精彩對談中圓滿完成,現場兩岸讀者們的熱烈討論與激辯,也有了一個發人省思的答案。 購買本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Thumbnail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為何人會放不下舊有觀念與信念,是因為人在思考或者是談話的時候,常會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以及「政客」,以保護我們的信念,就像內心住著一個獨裁者,不容許出現任何質疑的聲音。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第四種模式「科學家思考」幫助人們去「重新思考」,打破自身的僵固思維。
我們從無量光的狀態,投生到這肉身凡胎,本來就是為了要體驗人生的。 這個體驗,有人說是受苦,有人說是還債,有人說是歷劫,但我說,不管你下什麼註解,只要能保持清醒,保持覺知,不迷不執,在這場人生大夢中,所有覺受感觸都是有意義的。 相對的,如果執迷不悟,以假為真,所有覺受感觸,日後都會變成你的業障
Thumbnail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
Thumbnail
【會員限定 #110】為何我們接納與迷戀新奇的食物和遊樂,卻懼怕與逃避新奇的體驗和冒險?|布蘭達&維尼
生活中,人總有無數個微不足道的你不曾發現,或在意的習慣,也因為每人有所不同,相處起來就會在有意無意之間產生摩擦。 你喜歡天天打掃,說是乾淨。而我喜歡想到時在打掃,因為麻煩。你會在洗澡後整理浴室,我卻對浴室中的所有毫無感覺。你說,孩子嘛,還小,他開心就好。我說,不能讓小孩子輸在起跑點,從小就要培養許多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您是遠道而來的中國大陸讀者 我的讀者,有不少是來自中國大陸 主要都是因為雯雯和小蘿莉這二本書而來 我想先說:遠道而來,辛苦了 接著: 1 請記得申請帳號關注追蹤作者我 2 如果要重溫我的書,請都過來這裡看,順便幫我加加閱覽數字 3 歡迎多按喜歡愛心 4 想要追文的書,記得按『追蹤』,有新發文才能
Thumbnail
這集小倉鼠將一一來拆解為什麼我們如此恐懼和別人不一樣,害怕無法融入團體?在融入群體的過程,為何我們總是傷痕累累?融入不代表要讓自己犧牲,出賣自己的原則及想法! 直接點免下載,🎧Podcast節目: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21682685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 N號房事件是2018~2020在網路社群中發生的數位性暴力案件,受害者有些甚至都還沒成年。網路上討論的風向一開始還將矛頭指向為什麼這些女性要拍清涼照。本文將從數位性暴力、責備受害者現象、如何防範以及從暴力事件中恢復心理健康等面向來介紹。
Thumbnail
《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的新書分享會,在作者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D. Volkan)博士、主持人王浩威醫師、本書譯者成顥,與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的精彩對談中圓滿完成,現場兩岸讀者們的熱烈討論與激辯,也有了一個發人省思的答案。 購買本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Thumbnail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