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台灣砂糖出口值,在40、50年代曾經高居外銷第一,創造了不少外匯。只是在70年代後,不敵國際糖價低迷,砂糖外銷大虧損,糖業衰微之象已現,逐年蔗田的減少,卻是筆者所目睹的。但是前些日子,在前往田園的途中,卻發現種甘蔗的農人越來越多了。就在這個時點,2023年7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大量使用代糖製品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這一條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食品工業界和健康產業界一片嘩然。消息一出,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較具代表性的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表的聲明:「關於阿斯巴甜是不是致癌這件事啊,還得再多觀察」,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CIRC)則是跳出來力挺WHO:「阿斯巴甜的確有致癌的可能」。在網路上掀起了蔗糖、代糖、致胖、致癌之間,這個話題的口水戰。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人就成功的從甘蔗當中,萃取出了蔗糖。吃糖不僅僅是味覺上的甜蜜,也能夠讓大腦加快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會讓人興奮快樂,有如陷入熱戀的時候的感覺。從此人類就沉迷在了這種甜蜜的感覺裡,不能自拔了。
中世紀的歐洲,糖是一種只有貴族和有錢人才能夠享用奢侈品。但是工業革命之後,出現了富裕的中產階級,生活品質的提昇,讓糖成了大眾消費品,需求量也增加了幾十倍。生活品質的提昇的同時,突然間發現伴隨著肥胖、高血糖、齲齒等等不良的副作用都會找上門,人們找戰犯,而把箭頭指向了糖。
於是人們就開始思考,能不能找一種讓人持續快樂又沒有副作用的產品來代替糖呢? 在1879年的某一天,霍普金斯大學的化學教授法勒伯格,無意中合成出了一種化合物,鄰苯甲醯磺醯亞胺,甜度是蔗糖的 300~ 500倍,而且無熱量、對熱穩定,被廣泛的用在食品中,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糖精(Saccharin)。但是糖精有一大缺點,雖然它甜度值很高,但是吃完後口中會留有苦味或金屬臭味,這讓消費者接受度不高。
在1937年被伊利諾伊大學的博士麥可· 斯維達,合成出環己基氨基磺酸鈉(Sodium cyclamate),無意中發現到它的甜味,甜度是蔗糖的30-40,和糖精一樣,都是不含熱量的代糖,然而卻沒有糖精的苦味或金屬臭味,1950年代開始應用於清涼飲料工業,也上市成為一般性代糖,被暱稱為甜蜜素。
有人把甜蜜素加入糖精混合使用,發現在特定比例下,會把它們的優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即:糖精的苦味或金屬臭味消失了,而且甜度還爆增。甜蜜素和糖精這對情侶一經推出,就坐穩了代糖市場的半壁江山,口香糖、可樂、咖啡、罐頭、甜點,總之一切能吃的東西裡,你都能找它們的蹤跡。
1970年代,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出警告,經過對小白鼠的測試顯示,過量使用甜蜜素可能誘發膀胱癌。不久後FDA即發出了全面禁止使用的命令,英、日、加拿大等國隨之跟進。因為甜蜜素和糖精總是成雙的出現,糖精也無辜的受到消費者抵制。
1965年,美國伊利諾斯州,有一家叫做塞爾的小製藥公司,有一名員工叫詹姆斯,有一次突發奇想,把兩個燒杯裡的氨基酸混在了一起,又鬼使神差的舔了一下,居然發現甜味。公司也支持他的發現,經過不斷改進配方,找出了天門冬胺酰苯丙氨酸甲酯,成為新一代的代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的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的甜度和糖精差不多,是蔗糖的200倍,而且口感舒適,熱量可以忽略不計,經過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測試,終於通過FDA的審查,於1974年批准阿斯巴甜為食品添加劑。兩家可樂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立刻宣布旗下的無糖可樂配方,全部放棄糖精,改用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從而一舉打響了知名度,正式成為了全球食品工業的新寵兒,變成了世界上用途最廣的代糖,從麥片、咖啡、口香糖,再到麵包、甜點等等都有它的影子,全球有5000多種食品和飲料當中,都含有阿斯巴甜。
但是甜蜜歲月不會一直這麼靜好下去。1996年華盛頓大學,一個叫奧尼爾的醫生,他發表文章說,過量使用阿斯巴甜會引發腦腫瘤,引起了震撼。義大利的拉馬齊尼研究所,使用了2000多只小白鼠,經過10年的持續觀察研究,得出了結論:天天吃阿斯巴甜的老鼠,患血液淋巴惡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的機率明顯增加。因此才有了世衛組織提出的結論。
世衛組織的結論出來之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表示不放棄阿斯巴甜,聯合反對世衛組織立場的研究單位,進行對阿斯巴甜的副作用進行研究,希望能得到反駁的數據。本來是一項單純的科學研究,但是牽涉到了食品工業與科學界,錢包與健康,變成了一場複雜的博弈。
戰爭的序曲才剛剛開始,最後結論的到來,預計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