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養生?吃中藥?

2021/1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比較平和無毒的藥物來治病,痊癒九成時也該停藥了,那剩下的一成呢? 則以五穀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來調養,讓疾病完全痊癒,食盡養之。
中醫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和人一樣,各有各的個性,有的平和、有的暴躁
《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這麼一段,「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這一段大致上是說,皇帝問岐伯:「有毒和無毒的藥物服用上有甚麼限制嗎?」 岐伯回答說:「疾病有新、有舊,藥方有大劑、有小量、有猛峻、有緩和,所以有一定的規律」。
使用極為猛峻的藥物來治病,大約好了六成,就該停藥了;略為猛峻的藥物,可以使用到病好七成;緩一點的用藥,則使用到病好八成;一般平和的藥物,可以好到九成,剩下的一成,則以五穀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來調養,讓疾病完全痊癒。不要使用太多的藥物,那會傷害到人體正常的氣機。
這裡還有個字需要澄清一下,「毒」是甚麼?《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鄭註】「毒藥,藥之辛苦者」。顯然地,這個「毒」是指「性味」之偏(性者 - 寒熱溫涼;味者 - 酸苦甘辛鹹),而不是一吃就會死翹翹的毒。
中醫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和人一樣,各有各的個性,有的平和、有的暴躁,很寒的藥叫「寒毒」、很熱的藥稱 「熱毒」。醫師組合各種藥物,利用動植物的特性,來糾正身體的不足或偏盛,猶如調度各種功能不同的兵種,有需要火力強大的、有需要運輸功能者、也有需要後勤補給的,共同組成一支強大的作戰軍隊,來對抗各種疾病。
以比較平和/無毒的藥物來治病,痊癒九成時也該停藥了,那剩下的一成呢? 食盡養之!雖然「藥食同源」,但是它們對於身體的作用差異性還是很大的! 養生指的是,在無病狀態下均衡的飲食、病已好了九成後的調養生息,還有一樣是: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須隨著四季變化去適應節氣,適時微調。好比開車在平坦的的馬路上,方向盤不是綁死不動的,輕輕地挪移,以確保車子可以行駛在車道中央。碰上了大彎,如果還是輕輕地轉動方向盤,一定會是摔出車道的! 所以,生病了就需要用藥物治病,那時也談不上養生了,緩不濟急。
中藥藥典上多記載著「須」、「使」、「畏」、「惡」、「反」、「殺」這些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或是互有增強、或是互相抵銷等。坊間流傳著吃補氣藥或人蔘不能吃蘿蔔、吃中藥不能配茶等等以訛傳訛的禁忌。
其實只要想通一個道理就可以知道這樣的說法不太合理,一樣都是天然的,若蘿蔔可以影響到藥物的作用,那它應該有著相當的藥力,就不會是天天可以吃的食物了。 的確,吃中藥需要有些忌口的地方,如同《傷寒論》的第一方:桂枝湯,服藥後需”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那是因為這些是對胃氣有損傷的食物,桂枝湯藥力平和,雖能鼓舞胃氣,但喝完藥還要喝碗熱粥才能幫助發汗,總不成又接著去吃冰吧?
可知,治療疾病的藥物和平常所吃食物,對於人體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藥物是治病用的,需由合格的中醫師依據患者的症狀來判斷 ,開立最佳的藥物組合,用現代的術語說就是「精準醫療」、「客製化處方」,而日常的食物若用於疾病上,也只是後面的恢復期的調理,是可以長期食用的。
但一般民眾既有的刻板印象是中藥比較溫和,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也因為可以輕易取得藥材,想說天然的應該都沒問題,就毫無節制的長期使用。汪昂的《本草備要》中有這麼一句:「單服則臟有偏勝,久服則過劑生邪」,對於一時的流行,聽說某一味藥對身體有何等好處,就跟著買來服用的風氣,實不可取!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仁有堂中醫診所院長。抱持中醫必須不斷進修提升的信念,以效果較佳、吸收較快之水煎中藥,配合個人狀況靈活用藥,一人一方全人照護解決個人困擾病症。體認中醫藥之精髓及強項,在於調理氣血平衡,除了「治病」,也是「治未病」的保健及預防。在這個超級不確定的年代,延緩衰老,自己的健康,歸自己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