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困擾的習慣,許多人都會想起拖延症。我也時不時會有這個症頭。
朋友問我:「如果一直不想做應該做的事,怎麼辦?」
她過去幾年在家帶小孩,小孩上學後,她的時間空了下來,覺得自己「應該」去投履歷,卻一直無法面對,一天一天拖著,彷彿在心裡壓著沉甸甸的石頭,每天都掛念著這件事。
你也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嗎?
我們如何應對日常大大小小的拖延症?
這集 Podcast 由我與慣性拖延症的伴侶說書人一起來聊聊。希望能提供大家一些想法。
* 各大平台皆有上架
■ 拖延的原因
首先要釐清,拖延是一種心理狀態,而非標籤、人格特質或標籤,如同我們有時會有開心、悲傷等心理狀態。
我們可以選擇離開拖延的狀態,就不會覺得彷彿這是個令人氣餒的負面的人格特質。
推薦《
拖延心理學》這本好書,書中分析了拖延的五種心態:
- 害怕失敗
- 害怕成功
- 反抗權威
- 害怕離開舒適圈
- 用瑣事來逃避大事
有沒有發現,以上五種心態,都有讓人覺得有壓力、害怕、恐懼的情緒,所以無法面對,並以拖延當作策略來舒緩情緒。書中指出:
拖延是一種保護自我價值的方法,認為表現跟自我價值是很相關的時候,比如說不想失敗、不想受到批評,就會用拖延這個方法。
■ 《拖延心理學》提供的解決方法
- 重新訂立具體的目標:訂立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慢慢建立信心與動能。
- 將目標細分成小步驟:如《原子習慣》中的做法,把大目標拆解成細小且可達成的步驟,有助於跨出腳步。
■ 喬安納的解決方法
❶ 看見恐懼與情緒背後的信念,問自己「為什麼我想要拖延呢?」:害怕投履歷的朋友,其背後的信念可能是「我應該要工作」、「先生會希望我去工作」、「沒有賺錢的人是沒有價值的」。
還沒看見恐懼背後的信念之前,一昧的鞭打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逼迫自己離開拖延的狀態),卻不清楚自己為何不想做,或為何要做,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呢?
❷ 看到了信念之後,問自己「這個信念是真的嗎?」不一定要直接推翻這個信念,而是打個問號,找到鬆動的空間。
比如說「我就是個拖延的人」,這個是真的嗎?有沒有任何情況是和這個句子不相符的?也許說書人對於瑣事很拖延,但她對嘗試新體驗卻很勇往直前。
❸ 重新選擇自己的價值順位:我一直對於寫作有恐懼,發現自己背後的信念是「害怕自己不夠好」,所以遲遲不敢動筆。找到了信念之後,問自己「我真的不夠好嗎?我有沒有覺得自己好的地方?」,然後,再次選擇「我要不要寫呢?」
我曾經逃避寫作十數年,心中卻一直忘不掉寫作的感動與快樂。逃避久了,我還是忘不了這件事,於是,不管我寫的好或不好,我還是選擇了勇敢面對寫作。
■ 同場加映: 解決小事情的拖延
- 5分鐘方法:5分鐘內能解決的事情,就立馬解決!例如:
1. 收到水槽的杯子,馬上洗起來
2. 看到環境的髒汙,馬上擦乾淨
- 壓期限:為事情壓上期限,向他人承諾了之後,就會使命必達。
■ 後記
一直惦記著這個社區活動,明明知道自己要寫,卻無法動筆寫下來。這個拖延背後的信念是「推薦自己的Podcast感覺好害羞」,還有「如果我的Podcast內容不夠豐富(不夠好)怎麼辦?」
這時候又問自己:「這個信念是真的嗎?」
每次繞到這個「不夠好」的信念,現在我會跟自己說「這就是我現在能做到的最好了!」如果不夠好,也只能接受了啊。雖然看起來有點阿Q,卻能讓我放下完美主義的包袱。
感謝大家的閱讀與聆聽~ 有任何想法或想聽的主題都歡迎留言告訴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