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一本終結拖延的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拖延是因為性格問題嗎?

說好要赴的約,卻在前一晚才跟人取消;明明知道死線將近,卻在最後的凌晨趕工做報告;房間很髒亂,卻覺得還有時間整理;已經空下一段時間要運動,卻躺在床上滑手機;處在痛苦的親密關係中,卻遲遲不肯結束。
你也是拖延症候群嗎?拖延代表我們天生的時間感不好嗎?還是我們在逃避些什麼呢?暢銷30多年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絕對是帶領我們認識拖延、克服拖延的良藥!長期開設拖延團體治療課程的心理師珍‧博克(Jane B. Burka)與萊諾拉‧袁(Lenora M. Yuen)從文化、家庭與大腦來探究拖延的成因,並給我們相當實際的行動處方。他們指出,拖延不是因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是逃避恐懼的自我保護策略。
拖延者常常感受不到時間的流動,以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他們的主觀時間與鐘錶時間會有很大的脫節,導致較難與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他們雖在拖延時會得到短暫的快樂,但在時間逼近時會產生莫大的焦慮,並開始自我懷疑、定罪,認為都是自己性格軟弱的問題。
拖延不是因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是逃避恐懼的自我保護策略。

迴避不願面對的恐懼

作者指出,每個拖延者,背後都可能藏著從小到大接受的錯誤信念
  • 「我害怕做不好,所以乾脆先不做。」若從小被父母抱有極大的期待,認為唯有成功才是有價值的,就會造就完美主義的性格,以至於害怕冒險,遲遲不願行動。
  • 「每次都要聽他們的,這次我要擺爛給他們看!」若從小被父母控制,什麼事情都無法自主決定,就會透過拖延來宣示自己的主權,達成反抗權威的目的。
  • 「考駕照跟搬出去住好難,還是算了吧!」若從小被父母視為是軟弱的,必須永遠倚靠他們才活得下去,就會不願去嘗試新的事物,甚至逃避下一階段人生的責任。
拖延看似是打安全牌,卻是迴避內心不願面對的恐懼。因此,若要克服拖延,首先不應用譴責的口吻說:「你不要再拖延了!」而是問問自己:「對,我現在在拖延,那我的感受是什麼?」坦承自己的不安、焦慮,就是接納自我的開始,也是改變的開始。

克服拖延小技巧:分解目標、獎勵過程

作者在書中的第二部分提到許多克服拖延的小技巧,我分享2個我覺得相當實用的方法。
1. 把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
大目標是從小目標構成,一直聚焦於大目標會徒增壓力,不如先從小目標獲得成就感開始。如果你立志要讀完一本書,不用一直告訴自己:「我書還沒讀完。」而是:「我每天要在睡覺前10分鐘讀完2頁。」
2. 把焦點放在付出,而不是結果
即使是前進一小步,那也是進步。適時獎勵自己在過程的付出,無須認為一次就要做到好。別告訴自己:「我還沒跑完10圈,這讓我很不開心。」而是:「我已經願意走出家門,甚至花半小時在外跑步了,我的努力值得肯定,我決定回家洗澡後看Netflix犒賞自己。」

跟拖延者共事: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我自認是個很難跟拖延者共事的人,而傾向用「指導」跟「直接幫他完成」的方式來解決事情。但《拖延心理學》告訴我,這些是無效的!不斷提醒他該做什麼,或直接幫他完成,會讓對方感到不被信任,甚至養成依賴你的習慣。到頭來,拖延的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試著專注在拖延者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並適時給予獎勵。任何進度都值得鼓勵。「你這樣安排場地的動線,我覺得很用心。」「這個流程表製作得很清楚。」「你成功邀請到這位講師,真是了不起!」
我們很常在一份任務結束後才檢討或慶祝,但真正感到被尊重、鼓勵、重視的感覺,往往是過程中彼此的肯定。如此一來,拖延者才能逐漸建立信心,去完成下一個任務。
另外,也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將拖延者的問題誤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彷彿你需要對方表現得很好,才能證明自己的好。然而,我們沒辦法逼迫他人做事情,只能影響他做你希望能做的事情。適時放棄自己的控制,意識到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反而能給彼此有更多喘息的空間。

看見渴望被接納的脆弱者

最後,要讓拖延者知道,他們本人的特質,比他們的表現更加重要。多數的拖延者都透過「辦事能力」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然而,我們可以做的,便是欣賞這些人身上的「特質」(好奇心、幽默感、慷慨、勇敢、勤奮),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認識與尊重不只是因為他很會做事情,更是因為他的特質是美麗的。更重要的是,成功並非因為他做到100分,而是他了解自己的有限,仍願意去突破。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改變成功的定義。
當然,作者也指出,我們必須回過頭來為自己著想。如果拖延者真的嚴重拖累自己,我們必須劃清界線,終止合作關係。這並非代表冷酷,而是為了讓彼此都能活下去。
作者在書末如此總結道:
「許多拖延者相當聰明,充滿創意,很多拖延者有強烈的獨立傾向,凡事都想自己來。他們都很在意自己做得夠不夠好,夠不夠強,夠不夠格。如果你可以記得,在拖延者的表面下,都有一個充滿不確定感,渴望被接納與被愛的脆弱者,或許你會比較容易接納這些為了個性瑕疵而掙扎的人。」(頁341)
拖延本身並不可怕,而是我們看待拖延的態度。先接納自己的拖延,並透過簡單的技巧來執行小行動,我們就會漸漸與時間成為朋友。很推薦大家讀這本《拖延心理學》,幫助自己或身旁的朋友脫離拖延之苦,透過覺察與行動達成實質的改變!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陌生男子闖入房間 有一次我在睡午覺時,突然驚覺我的紗門被人開啟。在那三秒鐘,我的心臟加速、呼吸急促,一股不安感在我身體裡狂竄。當內房門也被打開時,我已呈現戰鬥狀態,怒視那個亂開房門的中年陌生男子。中間過程不贅述,最後我把他驅離宿舍。然而,我不僅沒有睡到覺,還必須趕著去參加講座,緊張的情緒在事發後一小
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我自認我是一個沒有美術天分的人。自小學開始,每逢美術課,我都會有點故意把作品弄得很爛,深怕自己如果付出真心,結果會不盡人意。這種「自我應驗」的思考是這樣的:先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故意弄不好,以證明自己真的不夠好。於是,我就成為那位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
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 隨著對憂鬱症的知識越來越普及,我們越來越不再視憂鬱症患者為「想太多、不知足」的性格軟弱者,而是將之視為大腦疾病,源於血清素不足之生理現象(化學物質失衡)。因此,社會上便有一種論述出現:憂鬱症就像癌症、糖尿病、感冒等疾病一樣,只是它出錯的地方在大腦。這不是那個人的錯,而是身體出
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陌生男子闖入房間 有一次我在睡午覺時,突然驚覺我的紗門被人開啟。在那三秒鐘,我的心臟加速、呼吸急促,一股不安感在我身體裡狂竄。當內房門也被打開時,我已呈現戰鬥狀態,怒視那個亂開房門的中年陌生男子。中間過程不贅述,最後我把他驅離宿舍。然而,我不僅沒有睡到覺,還必須趕著去參加講座,緊張的情緒在事發後一小
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我自認我是一個沒有美術天分的人。自小學開始,每逢美術課,我都會有點故意把作品弄得很爛,深怕自己如果付出真心,結果會不盡人意。這種「自我應驗」的思考是這樣的:先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故意弄不好,以證明自己真的不夠好。於是,我就成為那位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
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 隨著對憂鬱症的知識越來越普及,我們越來越不再視憂鬱症患者為「想太多、不知足」的性格軟弱者,而是將之視為大腦疾病,源於血清素不足之生理現象(化學物質失衡)。因此,社會上便有一種論述出現:憂鬱症就像癌症、糖尿病、感冒等疾病一樣,只是它出錯的地方在大腦。這不是那個人的錯,而是身體出
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借了之後就準備拖(? 續借了一次總算看完 裡面提到很多有趣的拖延原因,有害怕失敗,也有害怕成功。甚至還有拖延是因我可以掌握自主權的原因 讓我想到我之前曾經有一度覺得我房間很亂的原因是因為我要求太高了!因為無法整理到這麼好,只好讓它亂七八糟🤣 內容也提到要怎麼跟拖延者相處(我家除
Thumbnail
造成這種拖延症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和個性有關,如優柔寡斷、不敢冒險、總是不停地批判自己、強迫症、或是自制力薄弱等。但也有可能是時間管理上的問題,可心理學家認為會造成拖延症,涉及更多的是情緒管理等各種心理因素。
Thumbnail
面對拖延的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拖延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如分解任務和重要的事互相拖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及告別拖延的方法。最後鼓勵讀者從小步驟開始行動,並提供了對作者的追蹤和訂閱建議。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拖延和休息是兩回事兒。 有時候我們會把拖延當成休息的藉口,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樣的。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不確定時,就會更容易陷入拖延的陷阱。 對於那些不想做但又必須去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任務太難、太乏味,或者我們對它沒有興趣。我們也可能會感到害怕失敗,擔心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拖延症認真來說不是時間管理問題,是一個情緒管理問題,通常源自於負面情緒,像是焦慮、恐懼等等,當我們遇到一個艱難且高挑戰性的任務時,我們下意識會去不去理他,造成拖延,直到我們迫於必須在最後關鍵時刻必須完成它,才不得不去處理。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借了之後就準備拖(? 續借了一次總算看完 裡面提到很多有趣的拖延原因,有害怕失敗,也有害怕成功。甚至還有拖延是因我可以掌握自主權的原因 讓我想到我之前曾經有一度覺得我房間很亂的原因是因為我要求太高了!因為無法整理到這麼好,只好讓它亂七八糟🤣 內容也提到要怎麼跟拖延者相處(我家除
Thumbnail
造成這種拖延症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和個性有關,如優柔寡斷、不敢冒險、總是不停地批判自己、強迫症、或是自制力薄弱等。但也有可能是時間管理上的問題,可心理學家認為會造成拖延症,涉及更多的是情緒管理等各種心理因素。
Thumbnail
面對拖延的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拖延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如分解任務和重要的事互相拖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及告別拖延的方法。最後鼓勵讀者從小步驟開始行動,並提供了對作者的追蹤和訂閱建議。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拖延和休息是兩回事兒。 有時候我們會把拖延當成休息的藉口,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樣的。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不確定時,就會更容易陷入拖延的陷阱。 對於那些不想做但又必須去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任務太難、太乏味,或者我們對它沒有興趣。我們也可能會感到害怕失敗,擔心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拖延症認真來說不是時間管理問題,是一個情緒管理問題,通常源自於負面情緒,像是焦慮、恐懼等等,當我們遇到一個艱難且高挑戰性的任務時,我們下意識會去不去理他,造成拖延,直到我們迫於必須在最後關鍵時刻必須完成它,才不得不去處理。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