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核心是情緒,而不是效率。拖延和心情不好,有直接的關係。
可以說,我們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常常取決於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依據理性思考,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安撫情緒上。
每個人都有拖延的時候,而且這種行為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有些人是為了逃避困難和痛苦,有些人是缺乏完成任務的能力,有些人是無法對艱難的選擇做出決策。所以,想要終結拖延的問題,不是單純學習某一項技巧就能夠實現。
當你不想做某件事,所有的計畫都沒有用。當你沒有能力去做一件事,再好的時間管理也沒有用。當你的情緒不願意,再多的理性分析都沒有用。
其實,拖延並不完全是我們的錯。拖延似乎是我們天生的本能,因為人類更傾向於衝動而非理智的思考方式。在過去的進化歷程中,人們要渴了就要喝水,餓了就要進食,但現在這種反應思維已經不足以處理長遠的計畫,因此拖延就成了必然會產生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拖延
《為什麼事情做不完,你還在滑手機》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關於拖延的重要觀點:拖延的核心是情緒,而不是效率。
拖延和心情不好,有直接的關係。可以說,我們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常常取決於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依據理性思考,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安撫情緒上。
如何改善拖延的習慣
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例如,越是拖延,我們就更應該加強管制自己的慾望,控制自己的時間。相反地,這樣做只會帶來反效果。書中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例如:
- 當你需要完成一個你不喜歡的任務時,可以將它與你喜歡的事情結合在一起。例如,當你需要洗碗時,可以聽你喜歡的音樂,讓這件事變得更加有趣。
- 當我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情況時,就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預言就會發生。當你自認為不是讀書的料,就算有時間也不會去複習功課,因為認定了讀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就對自己說,我果然不是一個讀書的料。解決方法就是要改變不良的歸因模式。我們應該嘗試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努力不夠,而不是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只要下次更加努力,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
- 害怕失敗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假設。比如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我的能力水準決定了我的個人價值。他們需要用拖延來安慰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大於表現。但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利於克服失敗的恐懼,因為人是可以透過成長和努力變得更有才華、更優秀的。要用成長式思維來看待挑戰,相信自己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來克服困難。
- 有些人害怕成功之後,別人會加大對自己的期待,讓人感到焦慮。就好像跳高,你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然後又眼睜睜的看著別人把橫桿升高了。一旦心裡隱隱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時,你要知道這是你的防禦機制在發揮效用,你在試圖退縮到自己內心建立的安全堡壘中。意識到這是防禦之後,就要鼓起勇氣打破它。
- 並非所有的拖延症患者都沒有上進心,相反,他們中的不少人對自己要求甚高,傾向用完美主義的方式思考問題,一旦達不到自己設立的標準,就很難全心投入其中,這才誘發了拖延。但是,你要承認不完美是常態,接受有缺陷的自己。做一件事時,總要在完成的基礎上再去修正和完善,總得先有輪廓和框架再談具體的內容。千萬不要因為某種形式上的完美主義傾向而導致最後的拖延。
書上還有很多很好的建議,推薦你去看看。
👉有拖延毛病的人,一定要讀讀書中的這句話 : 「思考人生目標的時候,目光要放得長遠一點。真正做事的時候,目光要放得近一點,把每一個飽滿的現在串起來,就成了你想要的那個未來。」
做任何事都要有長遠的眼光,但你的專注力和行動要在當下。未來是由現在一步一步鋪起來的,專注當下才能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