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主:民主從何而來,而又往何去?(上)

2021/12/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書會

前言

  身處相對民主的台灣,民主對我們說,常被比喻為空氣,稀鬆平常而無比重要。但民主真如同我們想像的那般美好嗎?今天將會從民主的淵源開始,探討看看民主的存在是否乃追求某種崇高價值,而「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是否完善其使命?對於人敏與政府來說,又抱持著什麼樣的想像?最終,基於民主可能的弊端與所帶來的價值,民主該何去何從?

為何民主?

  對於民主制度的第一個提問,便是「我們為何要選擇民主?」,綜觀歷史長河,政治制度不勝枚舉,我們從中選擇民主的原因是甚麼?是因為某種價值的追求?抑或——民主本身就具備我們所嚮往的內在價值?

目的說

  「民主本身是目的,代表民主本身具備內在價值,不依託其他目的。」,目的說告訴我們,我們不會何而民主,是因民主而民主,因為民主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被追求的價值。或許就是當代所稱呼的「民主價值」,但很可惜,我對這部分涉獵不深,民主價值是否就是最崇高的目的,抑或包含了其他價值的追求?我並不清楚,因此暫且略過不談。

手段說

  民主制度,是一個為了追求某種更崇高的目的,所執行的手段。而民主如果是作為手段,那背後必然也有著某種目的(只是這個目的不是"民主"),而追求的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主形態與想像。這裡簡單舉兩種目的逕行論述:
效益論
  民主是作為效益主義的一種體現形式。而所謂效益,指的是能促進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民主制度在部分效益論者看來,比起其他制度更夠達成此一目的。
自由論
  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其自主性應當被尊重,因此應被保有自由,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而民主制度在現況下相對保障了一個人的自由,尊重其主體性。
  基於兩種不同目的的追求,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同樣選擇民主制度,兩方在意的基礎卻不盡相同,因此我們等等將看到在幾種不同的議題與視角下,兩方展現出不同的立場與觀點。

公平或效率:多元聲音或主流民意?

  在民主體制的架構下,依然有許多不同的政治體制,從較為人熟悉的內閣制、總統制,到菁英政治或審議民主等,不同的體制也會體現出不同的政治環境。此處我們先粗暴地將可能產生的解果分成兩種可能:較尊重主流聲音的兩黨制等,與較保障多元民意的多黨制等。立基於剛剛提到的兩種制度,來看看會產生什麼樣的論述:
  基於效益主義,能生的一貫論述便是「盡最大可能達到最大幸福」,因此遵循主流民意,抑或以權力融合取代權力分立,只要能夠提升效益,增進最大幸福,那略微犧牲少數聲音的參與,將有可能可以提升執行效率。反之,如果政治檯面上要求兼顧所有的聲音,將會變得雜亂不堪,而政策可能窒礙難行,最終無論是多數或少數的權益都被減損。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去拆解多元民意,也能會發現效益。每項政策乃至每件事都有多面性,如果單純關注主流民意,那便可能產生"有瑕疵"的決策,效益可能在多數人所沒察覺時被流失掉,而少數意見的納入便可能可以做為補足視角的一種方式,也間接地防範集體不理性發生。然而,就算是選擇保障多元聲音的制度,也不代表保證少數聲音必會被採納,從效益主義來看,少數意見提供了選項以增進政府的視野,但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多數占優,也才會呼應到最終的要旨是"達到最大幸福"。
  而基於自由主義,可能的選項比較偏向多元意見的保障。因為保證每個人的主體性,所以每個人的權益應該是等價的,不能因為意見的多寡就產生政策上的偏頗。不過這個尊重自由的論述產生的結果可能是:政府就不要管就好。因為們人的自由權應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所以政府的干涉應該越少越好,然而這樣的小政府論述最後產生的可能會歸於市場決定,這樣情況下雖然有允許少數聲音進入政場/市場博弈,但依然是多數佔有主導權,因此也難以斷定說這就是多元主義。(畢竟那個熟悉的AA在市場主導也不太會出現w)
  好的,礙於時間與篇幅因素,下周將會繼續討論菁英、大家長主義,以及相對的民粹主義,兩者如果運用前述提及的論調會產生甚麼樣互動。最終從政府正當性來源出發,探討看看在民主體制的架構底下,我們對政府的期待與想像將會形成何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王水星
王水星
每周一篇文章的空間 駐足 思考 屬於高中生的小小妄言之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