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飄泊生涯(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學生最初接觸到「孔子的周遊列國」這句話,相信是在初中吧。那麼,這句話對初中學生、甚至高中、大專學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是旅遊嗎?環遊各國嗎?

其實,孔子周遊列國是他老人家的人生轉捩點。當時,孔子已經年屆五十五了。學生可能再追想:那是退休旅遊吧。當然,在香港中國歷史科的教本上,會簡單地介紹孔子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而周遊列國。但,單單這句話,恐怕很難體會到孔子當時離開魯國而往別國去的心情,更不容易了解到孔子的心路歷程。別說咱們不了解孔老夫子,就是跟隨孔子二三十年的學生,也不了解孔子的心志理想,所以孔子才會說出「知我者其天乎!」這句話。

那麼,孔子離開魯國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大家都知道,孔子自他父親哪代就移居魯國,所以,魯國就是孔子的父母之邦。一個生於斯、長於斯,而要五十多歲的人離開祖國,哪個時候是一個很難受的決定,更何況同時也離開自己的妻兒呢!所以,孟子說:「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註1】為什麼孔子在魯國邊境,還依依不捨地回過頭來說:「咱們慢慢走吧!」他既不是仍在依戀權位,也不是放不下所享的俸祿,那是因為要離開自己的父母之邦啊!

大陸有位著名影視的學者,竟然用功利的眼光說:「孔子周遊列國,是另謀高就,他是個官迷吧。」不錯,孔子過去都沒有正式出仕,一直到五十歲多了,才由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任職一年,四方的官吏都效法他的治理辦法;其後,被提升為司空,掌管全國的工程建設;再後,被提升為大司寇,掌管全國的司法,權力之大,俸祿之多,恐怕用不著「另謀高就」吧。

看來孔子並不是為了「另謀高就」而離開魯國,那到底他老人家為什麼要放棄高職厚祿而忍痛離開魯國呢?是不是個人受了很大的委屈呀?(待續2)

2021-12-24謹識

【註1】語見《孟子•盡心篇下1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4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近來有種體會: 這世界就像是一片大海,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船長。有人的目標是平穩的一生,選擇既定、許多人走過的航道;有人不知道目標,因此在不同航道間探索;而有人的目標與和大家差異許多,因此選擇沒人走過的航道,經歷著狂風大浪與孤獨。 然而,身為船長的我們都知道:航道是會變的,我們真正的人生是在上面三種
Thumbnail
近來有種體會: 這世界就像是一片大海,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船長。有人的目標是平穩的一生,選擇既定、許多人走過的航道;有人不知道目標,因此在不同航道間探索;而有人的目標與和大家差異許多,因此選擇沒人走過的航道,經歷著狂風大浪與孤獨。 然而,身為船長的我們都知道:航道是會變的,我們真正的人生是在上面三種
Thumbnail
周爸爸、周媽媽、校長、各位老師、各位獲獎同學大家好; 我代表屏東大學,應本校傑出校友郭盈蘭律師(周媽媽)的邀請,前來參加這次活動,深感榮幸。周媽媽剛剛跟我說,前幾天5月18日,就是周大觀小朋友過世的26周年。這26年來,周爸爸周媽媽將傷痛化為大愛,作了許多好事,幫助了更多生命,在此深表敬意。 今天是
Thumbnail
周爸爸、周媽媽、校長、各位老師、各位獲獎同學大家好; 我代表屏東大學,應本校傑出校友郭盈蘭律師(周媽媽)的邀請,前來參加這次活動,深感榮幸。周媽媽剛剛跟我說,前幾天5月18日,就是周大觀小朋友過世的26周年。這26年來,周爸爸周媽媽將傷痛化為大愛,作了許多好事,幫助了更多生命,在此深表敬意。 今天是
Thumbnail
你喜歡孔夫子/的學說嗎?如果喜歡的話,要看這本小說; 你不喜歡孔夫子/的學說嗎?如果不喜歡的話,更要看這一本。 看看孔夫子說的話,孔夫子後幾年的生活,還有他的弟子們如何和虛構的人物和事件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加入了女學生,甚至拉子學生--絕無僅有的孔夫子和女/拉子學生扯上關係的故事(集合出版社還一次
Thumbnail
你喜歡孔夫子/的學說嗎?如果喜歡的話,要看這本小說; 你不喜歡孔夫子/的學說嗎?如果不喜歡的話,更要看這一本。 看看孔夫子說的話,孔夫子後幾年的生活,還有他的弟子們如何和虛構的人物和事件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加入了女學生,甚至拉子學生--絕無僅有的孔夫子和女/拉子學生扯上關係的故事(集合出版社還一次
Thumbnail
最近課業越來越繁忙,要準備課業和一堆比賽,但還是會想看幾本好書療癒自己一下,所以這學期決定試著一周閱讀一本書,並在閱讀完後在臉書上發閱讀心得(段考周停更),希望在分享閱讀心得的時候,也可以透過我的文字來療癒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書名:《厭世讀論語----千年名師神回覆,解決你的人生疑難》 書籍作
Thumbnail
最近課業越來越繁忙,要準備課業和一堆比賽,但還是會想看幾本好書療癒自己一下,所以這學期決定試著一周閱讀一本書,並在閱讀完後在臉書上發閱讀心得(段考周停更),希望在分享閱讀心得的時候,也可以透過我的文字來療癒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書名:《厭世讀論語----千年名師神回覆,解決你的人生疑難》 書籍作
Thumbnail
孔子的父母是老少配,三歲父親過世,是母親帶大。 宋代文壇盟主歐陽修是寡母畫荻教子教的很有成就、名相范仲淹也是孤兒寡母,而且還是在重組家庭中長大。 單親的岳母在岳飛身上刺上“精忠報國”,不怕兒子上戰場一去不返。
Thumbnail
孔子的父母是老少配,三歲父親過世,是母親帶大。 宋代文壇盟主歐陽修是寡母畫荻教子教的很有成就、名相范仲淹也是孤兒寡母,而且還是在重組家庭中長大。 單親的岳母在岳飛身上刺上“精忠報國”,不怕兒子上戰場一去不返。
Thumbnail
本文旨在以1966年「孔子嫡孫免試入學臺大」事件討論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教育史中種族、階級與性別的交織性。一方面是順應教師節的時節之作;另一方面是深悟性別在學術與教育上挫折的感懷之作。本文指出,孔子後裔的教育特權是戰後離散至臺的中國人發明的「傳統」,其顯示封建制度、父權架構與性別差異深嵌在黨國體制。
Thumbnail
本文旨在以1966年「孔子嫡孫免試入學臺大」事件討論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教育史中種族、階級與性別的交織性。一方面是順應教師節的時節之作;另一方面是深悟性別在學術與教育上挫折的感懷之作。本文指出,孔子後裔的教育特權是戰後離散至臺的中國人發明的「傳統」,其顯示封建制度、父權架構與性別差異深嵌在黨國體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