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漢德克《守門員的焦慮》:人與人之間真的可以溝通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出生於奧地利的作家,創作以劇本、小說為主,其作品有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夢外之悲》、《左撇子女人》、《水果賊》等。彼得‧漢德克的作品雖在臺灣沒有引起廣大迴響,但卻是國際間重要的德文作家,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甚至在2019年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的價值與深度可見一斑。《守門員的焦慮》則是彼得‧漢德克在1970年出版的小說。


一、重述故事:

《守門員的焦慮》的男主角布洛赫,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理所當然」的事物提出質疑,如布洛赫自己所言:「一個人開始說話時就已經知道自己在句子結束時要說些什麼,這讓他覺得可疑」(頁18)。他以為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理所當然」的事物,於是當面對有人可以「理所當然」的以語言、手勢、行為進行溝通時,總會在事後「令他感到納悶」(頁18)。

然而,布洛赫是個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既對「理所當然」提出質疑,另一方面卻又時常以為「他原本打算要說的話已是眾所皆知」(頁38),好像對方「理所當然」一定都知道他心中對於世界的某些認知,彷彿他與對方所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可見布洛赫心中還是認為有一些事情——對於世界的認知,會「理所當然」的相同,只是他不自知而已,布洛赫在書中所以為的「玩笑」亦皆是如此。所以布洛赫對於世界的「想像」,往往致使「誤會又開始了」(頁67),使其對於溝通產生了「守門員的焦慮」。

布洛赫身處世界的種種誤會之中,他不斷思索一種「理所當然」的溝通,在他的眼中,世界是由無數符號建構而成的——用於溝通的符號,所以才使布洛赫「彷彿有強迫症,必須替每一件物品想出名稱」,而且「每當一件物品映入眼簾,名稱就立刻隨之在後」(頁86)。

布洛赫在這般情況之下,一方面對於自己的言語、行為,無法被人「理所當然」的正確解讀,達不到預期的反應時,會產生自卑的情形;另一方面,當外界過度解讀他的言說、行為時,他本以為「眾所皆知」的話,反過來使他感到強烈的反感——噁心。《守門員的焦慮》一書中,布洛赫與他人的溝通,不斷重複著這兩種模式,以此寫出布洛赫與世界的疏離感。


二、符號世界的自卑與噁心:論彼得‧漢德克《守門員的焦慮》中的賤斥結構:

這次的書評作了些微調整,將以往第二部分的「結構分析」與第三部分的「文學理論批評」合併,原因在於《守門員的焦慮》不同於之前閱讀過的小說,此書並不強調故事情節,所以討論故事情節的結構,反而無法幫助讀者閱讀。於是這次跳脫以往的模式,結合結構與後結構主義的理論進行分析,將兩個部分合而為一。

結構與後結構主義都強調,要發覺文本中的敘事結構,只是結構主義強調要找尋文本中的「深層結構」,用以分析其他相同類型的作品;後結構主義則強調要找尋文本的「差異性結構」,也就是每個文本的獨特之處。由於本文只《守門員的焦慮》一書而已,所以很難比較此次提出的敘事結構符合誰的說法,這點就留給讀者們去繼續思索了!

布洛赫與他人的溝通,建構在一種「二選一」的重複敘事結構,也由此呈現出布洛赫「賤斥」狀態。「賤斥」是自我在確認與他者的差異時,會產生的心理現象,可分為兩種模式:覺得自己不如他者,所以產生「自卑」心理;覺得他者「違反規則」,導致自我感到噁心,所以想要「排斥」對方。此二種模式,正好就是布洛赫與人溝通時的兩種模式,於是由此點開展,分析是哪兩種不同的敘事結構,建構出布洛赫的「賤斥」情形。

第一種結構可以簡化為:「有訴求 —〉不如預期 —〉放棄訴求」。「有訴求」是指布洛赫想要與人對話,或是想要請求某人做某事;「不如預期」是指在布洛赫提出訴求後,布洛赫會「自行解讀」對方的反應,且在解讀後感到溝通結果是「不如預期」的;「放棄訴求」是布洛赫在感到「不如預期」後,最後做出的選擇,他在「放棄訴求」的同時也會感到對於溝通的失望感,這種失望卻是他在解讀過程中的自我賤斥所造成。

此一結構如:

布洛赫手裡拿著紙片,仍站在前廳裡打量著擺在門邊的一口皮箱,這時門房從置物間裡走出來。布洛赫立刻向他要一份報紙,同時看進置物間敞開的門裡,門房之前顯然是在裡面睡著了,在他從前廳搬進來的一張椅子上。門房把門關上,因此布洛赫就只還來得及看見一具矮矮的人字梯,上面擺著一個湯缽。門房走到櫃檯後面之後才開口說話,但是布洛赫已經把關門的動作理解為拒絕,於是走樓梯上樓回他的房間。(頁26-27)

布洛赫的「訴求」就是向門房要一份報紙。然而門房把門關上一事,使布洛赫感到「不如預期」的反應,因為門房並沒有對著他開口說話,於是布洛赫便將門房「關門的動作理解為拒絕」,於是布洛赫「放棄訴求」,選擇「走樓梯上樓回他的房間」。由布洛赫將「關門的動作理解為拒絕」來看,布洛赫因為溝通產生的失望感,使他自我賤斥,自卑的以為門房是拒絕他的訴求。

第二種結構可以簡化為「無訴求—〉超出預期—〉順應對方」。「無訴求」是指布洛赫只是單純的進行言說或某一行為,並不是為了要求對方做什麼,甚至不是為了與他人溝通;「超出預期」是指他人因布洛赫的某一無心之舉,過度解讀,於是與布洛赫溝通,給布洛赫「超出預期」的回應;「順應對方」是布洛赫在面對這些「超出預期」的回應後所做出的反應。布洛赫在這種溝通模式下,時常會表現出賤斥他人過度解讀的反應,且通常會產生噁心、排斥、納悶、無奈等感受。

此一結構如:

在外面他聽說學校停課了,好讓全體學生都去尋找那個同學。但是他們只找到了幾件東西,除了一面碎裂的小鏡子,都和失蹤者沒有關係。據說那面小鏡子由其塑膠套被確認為那名啞巴學生所有。雖然在發現地點周圍格外仔細地搜尋,並未發現更進一步的線索。告訴布洛赫這些事的那名憲兵又說,自從失蹤日以來,有一個吉普賽人就行蹤不明。那個憲兵竟會在街道另一邊停下腳步,對他喊出這番話,這令布洛赫感到納悶。他反問是否搜索過游泳池。憲兵回答,游泳池被封鎖了,沒有人進得去,即使是吉普賽人。(頁98)

布洛赫原先在進行什麼行為,雖然無從而知,但可以判斷應該只是在路上行走而已,至多與憲兵對到眼神而已,並「無訴求」。然而憲兵卻給了布洛赫「超出預期」的回應:「在街道另一邊停下腳步,對他喊出這番話」,可見上述的對話是超出布洛赫的期待的,致使布洛赫對此感到「納悶」,無法理解憲兵為什麼要與他對話。而布洛赫面對這般「超出預期」的回應,他選擇「順應對方」,簡單「反問」了憲兵,進行了一段簡單的對話。

由此可見,上述「二選一」的重複敘事結構,展現出了布洛赫在與他人溝通時的兩種賤斥情形。布洛赫對於世界上「理所當然」的溝通所提出的質疑,以及在此「理所當然」的溝通中產生的「守門員的焦慮」,也正是由此「二選一」的重複敘事結構建構而成的。


三、結語:

初次閱讀《守門員的焦慮》的讀者,一定會感到強烈的不適應,甚至看不懂此書寫要表達出什麼意義。不過正如導演文.溫德斯(Ernst Wilhelm)所言:

這本書令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的情節,而是它的寫作方式,從這一段銜接到下一段的風格,你會突然完全被吸引,因為每一個句子都極美好,句子排列的順序霎時變得引人注目。

《守門員的焦慮》藉由跳躍式的語言書寫,營造出布洛赫與世界無法溝通的焦慮感。這樣的寫作技巧,使讀者不易閱讀,不斷被打斷閱讀。可見漢德克的小說已經具有後現代文學的影子,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文學與後現代主義文學間的橋梁。(不過還是要提醒讀者,雖然《守門員的焦慮》讀起來有後現代的味道,但敘述的結構仍然存有明顯的軸線,不同於後現代的「拼貼」。)

再回過頭來說,《守門員的焦慮》書寫出一種無法與世界溝通的焦慮,也許這也正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日常生活中的我們,看似以語言順利對話,其實都極有可能是各自誤解彼此的意思罷了。我們不難發覺生活中時常出現溝通不良的情形,我們都身處於「守門員的焦慮」之中,而未必自知,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布洛赫,都還在找一種「理所當然」的溝通可能。


閱讀版本: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著,姬健梅譯,《守門員的焦慮》,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5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程冠培的沙龍
47會員
21內容數
本專題將以書評的方式,適時結合簡單的文學理論,並運用上位後設思考的模式,分析文學作品、理論專書。 上位後設思考,是藉由分析文章的架/結構、象徵/意象、技巧與作品內涵,但不涉及內容的分析法,屬於後現代的閱讀與分析模式。這樣的思考模式,是筆者正在大量推廣的文本分析法,邀請讀者一同加入新興閱讀人的行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新零售時代,許多職位不復存在。 直接從原文翻譯的《過於喧囂的孤獨》, 問我們一個簡單的問題:「原本被珍貴以待的東西,現在該怎麼面對?」
Thumbnail
新零售時代,許多職位不復存在。 直接從原文翻譯的《過於喧囂的孤獨》, 問我們一個簡單的問題:「原本被珍貴以待的東西,現在該怎麼面對?」
Thumbnail
如沒有根據地懷疑別人在傷害或欺騙他(她) 無理由地擔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誠和可信度 不願意對任何人傾訴,莫名地害怕別人會利用這種信任,反過來對其造成傷害 在別人善意的舉動或言語中感覺到威脅 對別人的辱罵、傷害或怠慢等,長期心懷怨恨 察覺出其他人看不出來的對他(她)的名譽的攻擊,並迅速行動和反擊
Thumbnail
如沒有根據地懷疑別人在傷害或欺騙他(她) 無理由地擔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誠和可信度 不願意對任何人傾訴,莫名地害怕別人會利用這種信任,反過來對其造成傷害 在別人善意的舉動或言語中感覺到威脅 對別人的辱罵、傷害或怠慢等,長期心懷怨恨 察覺出其他人看不出來的對他(她)的名譽的攻擊,並迅速行動和反擊
Thumbnail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分類:社會科學 書說什麼? 第一部 自然狀態 第三章小犬人的興起 第四章馬歇爾上校與不願開槍的士兵 第五章文明的詛咒 第六章復活島之謎
Thumbnail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分類:社會科學 書說什麼? 第一部 自然狀態 第三章小犬人的興起 第四章馬歇爾上校與不願開槍的士兵 第五章文明的詛咒 第六章復活島之謎
Thumbnail
有時候我會想,為何要解釋那麼多。 有時候,又覺得別人生活的沉重如此可惜。 有時候,我看著這一切,事不關己。 事不關己的時候,自己像個邊緣人,處處被當成麻煩精。 意識現實就像是都會一樣,給人一種虛華不實的感覺。 “怎麼辦到的?”你問他們。 ”不知不覺就變成這樣了,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他們回答。
Thumbnail
有時候我會想,為何要解釋那麼多。 有時候,又覺得別人生活的沉重如此可惜。 有時候,我看著這一切,事不關己。 事不關己的時候,自己像個邊緣人,處處被當成麻煩精。 意識現實就像是都會一樣,給人一種虛華不實的感覺。 “怎麼辦到的?”你問他們。 ”不知不覺就變成這樣了,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他們回答。
Thumbnail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出生於奧地利的作家,創作以劇本、小說為主,其作品有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夢外之悲》等。彼得‧漢德克的作品雖在臺灣沒有引起廣大迴響,但卻是國際間重要的德文作家,在2019年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守門員的焦慮》則是彼得‧漢德克在1970年出版的小說。
Thumbnail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出生於奧地利的作家,創作以劇本、小說為主,其作品有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夢外之悲》等。彼得‧漢德克的作品雖在臺灣沒有引起廣大迴響,但卻是國際間重要的德文作家,在2019年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守門員的焦慮》則是彼得‧漢德克在1970年出版的小說。
Thumbnail
突然想回饋社會(?),臨時的在社交平台上徵求 5,000 字內的短篇作品,並承諾回饋 300 到 500 字不等的讀後感想,非常感謝以下願意出借作品的作者!另外,我個人的讀後感特色是除了描述感受性,還會有一些分析情節的部分,如果擔心會因此喪失閱讀樂趣,就麻煩先看作品了。
Thumbnail
突然想回饋社會(?),臨時的在社交平台上徵求 5,000 字內的短篇作品,並承諾回饋 300 到 500 字不等的讀後感想,非常感謝以下願意出借作品的作者!另外,我個人的讀後感特色是除了描述感受性,還會有一些分析情節的部分,如果擔心會因此喪失閱讀樂趣,就麻煩先看作品了。
Thumbnail
本文同步刊載於Pubu焦點話題 自1966年出版《黃蜂》之後,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發揮驚人的創作能量,終於在半個世紀後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本文同步刊載於Pubu焦點話題 自1966年出版《黃蜂》之後,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發揮驚人的創作能量,終於在半個世紀後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一進入這個故事時,覺得嗯嗯,作者你的腦子裡是一直放著哪些東西呢,這幾乎有點附身感的文字,應該會讓有些人不舒服--另一種應該就是像我開始在想作者的腦子裡究竟是如何編織出這個故事的。 有沒有可能這會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卜洛克作品呢?
Thumbnail
一進入這個故事時,覺得嗯嗯,作者你的腦子裡是一直放著哪些東西呢,這幾乎有點附身感的文字,應該會讓有些人不舒服--另一種應該就是像我開始在想作者的腦子裡究竟是如何編織出這個故事的。 有沒有可能這會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卜洛克作品呢?
Thumbnail
有一種人,說難聽話、侮辱人、批評的話,卻自圓其說地說,自己只是「說真話」、「直接」、「不虛偽」,卻絲毫未察覺自己所謂說的批評,和自以為是地說「實話」,都來自他內心世界的投射。內心以對外在世界的不滿和負面感覺,來鞏固自己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和自戀感。他無法愛這世界,也無法信任這世界,卻怪罪於這世界....
Thumbnail
有一種人,說難聽話、侮辱人、批評的話,卻自圓其說地說,自己只是「說真話」、「直接」、「不虛偽」,卻絲毫未察覺自己所謂說的批評,和自以為是地說「實話」,都來自他內心世界的投射。內心以對外在世界的不滿和負面感覺,來鞏固自己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和自戀感。他無法愛這世界,也無法信任這世界,卻怪罪於這世界....
Thumbnail
門鈴聲響起時我正在洗澡,按了兩次就停了,我以為是自己聽錯,畢竟已經晚上十點,快遞這時送來也太沒禮貌了。是她嗎?她的東西都已經搬光了,就算還有什麼忘了拿,應該會先打通電話來吧。還是那些想在世界末日來臨前,好心拉我一把的傳教人士?洗完澡從冰箱拿出啤酒剛坐上沙發,門鈴又響了,我從貓眼看出去,是個不認識的男
Thumbnail
門鈴聲響起時我正在洗澡,按了兩次就停了,我以為是自己聽錯,畢竟已經晚上十點,快遞這時送來也太沒禮貌了。是她嗎?她的東西都已經搬光了,就算還有什麼忘了拿,應該會先打通電話來吧。還是那些想在世界末日來臨前,好心拉我一把的傳教人士?洗完澡從冰箱拿出啤酒剛坐上沙發,門鈴又響了,我從貓眼看出去,是個不認識的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