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幾年來有非常多「正向心理學」的書與文章,鼓吹心懷感激可以改變許多事情。有學者研發出各種「感謝療法」(gratitude intervention),如每日寫下三個讓人感恩的事情,或把感謝之心傳達給別人,可能可以更正向、更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更高、改善人際關係等等。
但,對於已經有比較嚴重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的人,「感謝療法」能改善「病情」嗎?

如果我們拿「什麼都不做」,跟「實踐感謝療法」相比較,的確,有做「感謝療法」的人,心情會改善比較多。
但,如果是要控制組的受測者做一些跟「感謝」無關的事情,如每天整理一些東西,然後跟天天感謝的實驗組比,就會發現,「感謝療法」的療效非常微小。
過去有些研究裡「感謝療法」改善憂鬱症的效益,恐怕大部分是「安慰劑效應」。有人關照、有人互動、為了做實驗而走出來、動手動腦做了一些事情,多少可以改善病情。花同樣的時間、成本,如果有朋友陪著一起去逛街、喝下午茶,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研究者建議,如果有比較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需要治療,就不需要考慮療效微小的「感謝療法」。正規的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或足夠的運動量,應該都會比「感謝療法」有用。
不過,這也不代表「感謝療法」不能用來改善憂鬱症焦慮症病人的症狀,只是,必須慎選病人。中輕度的憂鬱、焦慮病人,「感謝療法」或許會有些效果,但在研究裡被嚴重病人的反效果抵銷了。
有些人的憂鬱症狀非常嚴重、腦袋都是負面思考、自我評價非常低,這時,要他反覆不斷找出生活中可以感謝別人的事情,反而會讓他覺得這世界真美好但自己好糟糕,造成更強烈的貶低自己的想法,讓心情更惡劣。
對某些重度憂鬱病人,要他不斷去想這世界與身邊的人美好的一面,可能會更讓他覺得大家都很虛偽、很不真實,無法引導到正面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所以,先用醫學驗證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讓憂鬱病人改善一部份後,再導入「正向心理學」的介入模式,可能會比較好。
當然,中輕度的病人,多出門曬曬太陽,每天做點簡單的運動,也一樣會有不錯的療效啦。若再加上「感謝療法」,的確有可能好上加好。但如果你身邊親友是嚴重的憂鬱症、躁鬱症、已經出現自殺意念,先看健保門診跟醫師討論用藥,會有更高的機率快速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