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習歷程制變成照妖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又有學生連署,要廢除實行沒多久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這制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學生能盡快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志向,或至少不要只當考試機器,但許多人覺得它沒用、不公平還造成軍備競賽。
先簡介一下學習歷程檔案。它要求學生們在高中三年的時間內,產出並記錄自己的非分數學習成果,譬如社團幹部、愛心志工、參賽得獎、寫作或任何形式的作品等。這是申請大學備審資料的一個重要部分。
也就是說,越能具體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在申請各大學科系時,就更有可能被錄取。這無疑帶來了不少壓力,只是有些人認為這壓力完全沒必要,而另一些人認為這多少有意義。
先說結論:我認為這制度目前的最大的效果是,強制把學生日後必須面對的東西,提前到高中來嘗試與解決。它因此發揮了照妖鏡功能,放大了某些本來就存在、遲早得因應的問題。
譬如,最常見的廢除理由是:「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科系的,還是不知道。」暗指學習歷程制迫使大家付出極高成本。但卻沒有預期中的正面效果。這個「無用說」可以分成兩點來看:一是成本過高,二是成效不彰。
由於這幾年大學的休退學比例直線上升,社會上也出現很多讀完某科系、再毅然換跑道的案例,「如何一開始就選到有興趣的科系」迫切需要解答。從這一角度來看,宣稱學習歷程制成本過高,似乎沒有抓到重點,因為等你讀了幾年大學才發現不適合,這成本才真的有夠高,無論對校方或對你自己都是。
至於成效不彰一說,現階段是成立的,很多人都如此認為,包括我。但這頂多推論出,學習歷程制有很多地方需要磨合與改善,而非直接廢除。如果承認「選到興趣科系」的迫切性,那麼廢除學習歷程制的有力主張,必須伴隨更好的解決方案,否則就很像是在逃避問題。
此外,「無用說」有個詭異變形:「就是不知道要讀什麼,才更要努力念書。」雖然我能理解,某些學生會把自己考試機器化,進而獲得好成績與眾人肯定,但殘酷的事實是,社會上沒有哪些工作是讀書刷題考高分就有薪水領(有誰知道的話麻煩告訴我)。講難聽一點,這是在把必須做的選擇給盡量延後。
另一個反對理由是:「檔案通常都是在截止前熬夜趕出來的,大家短時間內的想法也都差不多。」暗指大家的水準都一樣,因而在大學申請上沒什麼參考性。
這一情況確實不少見,但無法否認的是,也有些學生會提早規劃,花許多時間心力產出有說服力的成果。你不能因為自己都臨陣磨槍,來說大家都臨陣磨槍,甚至說那些認真的人白費力氣。
據我觀察,會覺得臨陣磨槍理所當然的人,對於成果產出的水準與成本,恐怕毫無概念。譬如我教閱讀寫作,都會跟學生說,你要產出1200字的知性心得,得花4-6小時閱讀標重點,再花4-6小時撰寫與修改,方能有基本水準。當然我不否認有少數人特別厲害,但很多人必須花這些時間成本,文章才會有可讀性,而非得花很大力氣看懂的那種。
很多人沒這概念,不知道要提早規劃,結果就是臨時搞出半成品,還覺得自己已經努力滿足要求,如果沒獲得回報就是制度太爛或不公。所以,若你不跟學生強調進度與時數(我後來每次上課都講),就會有人最後一天才打算生一篇出來。
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習歷程制迫使靠速成技巧拿成績的學生,離開他們的舒適圈。但離開之後要怎麼辦,還沒有很明確的習慣、機制與文化,從而導致了認知落差極大,譬如只花一兩小時要寫上千字,再來說大家寫得都差不多。
這類說法同樣有個詭異變形:「大學教授才不會看這些」或「大學教授只會看這個那個」。其實我很難理解,為何很多人認定自己比大學教授還了解大學教授。儘管熬很多夜搞出很多半成品,卻不知到底有沒有用,讓人相當不爽,但這應該是要批評審查標準不透明或不穩定吧?
然而我必須承認,軍備競賽之類的批評(更多人花更多力氣在競爭之上,但整體效益沒有增加)算是有道理。但這從根本上說,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共識,因為學習歷程制就是把以後出社會面臨的狀況,部分提前到高中來實現,譬如讓你更早練習如何準備履歷表與工作面試。
或許有些學生討厭這種社會篩選,因而要去攻擊學習歷程制,但學習歷程制只是表面,它只是更具體地反映了一種競爭文化。如果你在找工作時,抱怨說「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或「花一堆時間準備履歷和面試但根本沒用」,大家絕對會說這是你自己挑東挑西,沒人會說求職潛規則出了什麼問題。
這類慣性思維已開始適用於大學申請,而且看來難以逆轉。最近在看一本書,說明美國如何從品德文化(強調成熟穩重)轉變為個性文化(強調自我展現),而這跟整體經濟社會的轉型有關。我覺得臺灣也踏上了這條不歸路,而教育體制會經歷很長一段磨合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半以上的學生,會挑「看似最能寫出東西」的那一個。
在資本主義邏輯之下,允許(甚至鼓勵)用美色換金錢,再用金錢換自由。
女中生根本沒想,拿了十塊給他,然後說:「換我問了。」
所謂哲學普及,本質上或許就是一種再迷因化。
每週都有幾位學生寫說,覺得女性講者「有自信」、「台風穩健」、「想學習那樣」。
許多學生把「同溫層」和「玻璃心」掛勾。
一半以上的學生,會挑「看似最能寫出東西」的那一個。
在資本主義邏輯之下,允許(甚至鼓勵)用美色換金錢,再用金錢換自由。
女中生根本沒想,拿了十塊給他,然後說:「換我問了。」
所謂哲學普及,本質上或許就是一種再迷因化。
每週都有幾位學生寫說,覺得女性講者「有自信」、「台風穩健」、「想學習那樣」。
許多學生把「同溫層」和「玻璃心」掛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高中生現在最討厭的制度大概就是學習歷程吧~每個老師講的都不一樣,也不知道誰講的才是對的?聽了一大堆講座,但真正要動手的時候又不知該從何做起? 你碰到的很多問題我也經歷過,希望能透過這篇說明一些問題和寫學習歷程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藉此走的更順利一些。祝 學弟妹順利學測就上~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我會因為只想著讓別人覺得好用,從未發覺自己也可以有用人的一天。
Thumbnail
高中職學生需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紀錄社會參與與服務學習。本文探討不同學習歷程選項以及營隊活動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應該沒有人會否認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吧!我們都知道學無止盡、學海無涯,但是卻不知道出了社會之後,該學習些什麼。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時候,總是會有人找東西給我們來讀,就算我們不想學還是得學,但是現在沒有人逼我們學習了,卻有一種漫無目標的感覺。 證照的迷思 我看到很多人有對於證照的迷思,覺得拿了一堆證照之後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台灣高中生現在最討厭的制度大概就是學習歷程吧~每個老師講的都不一樣,也不知道誰講的才是對的?聽了一大堆講座,但真正要動手的時候又不知該從何做起? 你碰到的很多問題我也經歷過,希望能透過這篇說明一些問題和寫學習歷程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藉此走的更順利一些。祝 學弟妹順利學測就上~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我會因為只想著讓別人覺得好用,從未發覺自己也可以有用人的一天。
Thumbnail
高中職學生需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紀錄社會參與與服務學習。本文探討不同學習歷程選項以及營隊活動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應該沒有人會否認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吧!我們都知道學無止盡、學海無涯,但是卻不知道出了社會之後,該學習些什麼。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時候,總是會有人找東西給我們來讀,就算我們不想學還是得學,但是現在沒有人逼我們學習了,卻有一種漫無目標的感覺。 證照的迷思 我看到很多人有對於證照的迷思,覺得拿了一堆證照之後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