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玩」不要「完美」,3個觀念陪你學以自用,邁向新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最近在學些什麼?」「回顧去年你,有比過去的自己又更進步了嗎?」這樣的開頭,是不是覺得逼人?你是不是也曾經興奮的買了線上課程卻遲遲沒有打開?或是加入某個學習型社群,想讓自己一年多看幾本書,但沒想到加入不到一個月後就關閉提醒或是退群了呢?

因為這樣的學習,太假了!

大多數的我們,每天只會又胖了一點、老了一點,或是光為了維持不退步就耗費了許多心思,但你無法馬上就精通一件事,並不表示你永遠都無法征服這件事,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時間點上,都是某些人眼中的「菜鳥」,我們其實都一樣。

當初看到這本由美國專欄作家 Tom Vanderbilt 所寫的書《學以自用》,我原本以為又是搭著「自學風潮」的雞湯書,細看後才發現,是一本結合科學理論與發展心理學原理,同時揭露作者長大後透過女兒視角重新學習,寫出許多菜鳥的遭遇跟困窘、無知與受挫,讓我們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孤單的書。

raw-image

書籍《學以自用》針對幾個我過去也問過自己,卻沒有好好梳理過得好問題做出了回應,包含:「什麼才是好的學習?」「看影片就能自主學習嗎?」「小時候愛畫畫的我們,為什麼愈長大愈無法自在畫畫?」這本書用嬰兒學習 (78頁)、學習衝浪(206頁)、學畫素描(258頁)、學習唱歌(107頁)等親身學習經歷,讀完書後,我依照個人經驗梳理出三個學習的本質跟觀念,試著整理作者這種,非功利主義,沒有目的性的像個孩子一樣,對各種新事物保有熱情和新鮮感的自用式學習。

觀念一、實驗、犯錯與渴望對話,才是學習的本質

閱讀這本書時,我正好在參加李佳達老師的《決策思考力》第二階段培訓,佳達老師有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因此也正在重新自學如何當一個「菜鳥爸爸」,他跟我們分享嬰兒發展學教授阿道夫(Karen Adolph)曾說過的一段話:

「嬰兒才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一個嬰兒有能力學會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而讓他們擁有這種學習超能力的動力是,他想參與和父母的對話,想和世界連結。」

這是多麼美的學習動機呀!嬰兒的學習真的道出了學習跟本的目的,難怪聖修伯里的《小王子》中會說:「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不要叫一群人去採集木頭,或是分派他們任務與工作,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那個想要與海跟世界對話的渴望,才是能讓人去到遠方的動機與目的,在《學以自用》書中,也提到嬰兒是怎麼學會爬行跟走路?向嬰兒學習,他們是如何具體做出這些技能的?

書中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嬰兒實驗,正是由紐約大學神經醫學中心的嬰兒行動實驗室負責人,嬰兒發展學教授阿道夫(Karen Adolph)所負責,她說:

「從嬰兒走路的研究結果顯示,12 個月到 19 個月大剛學會走路的嬰兒,每小時可以走8個足球場的距離(約 4400 步),其中嬰兒會來回走動,並且「拖、拉、提、推自己的身體」,用各種姿勢爬行移動占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另外有五分之一的時間會坐著「用屁股前進」。」

( Karen Adolph演講影片:嬰兒是如何學會走路?1小時05分45秒有嬰兒走路研究圖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rllhiG1ls)

「嬰兒行走很容易恍惚,跌倒跟撞到地面是很常見的,他們的肌肉很鬆,身體也圓滾滾的,很有彈性也很柔軟,當他們跌倒時,就像是一片優雅的葉子。」在阿道夫眼中,像嬰兒這種「超級菜鳥」對陌生、充滿挑戰性世界卻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擁有持續性的好奇心跟承受反覆犯錯的心理,當我們都認為跌倒會帶來危險,盡可能不要讓自己犯錯跟跌倒時,我們卻從嬰兒身上學到,「要想學習不要跌倒其實跟跌倒有關」,疏於「練習跌倒」的大人,跌倒的風險才是更高。

raw-image

阿道夫 (Karen Adolph) 從嬰兒如何學會走路中發現,28 個嬰兒從會爬到會走的過程,竟然可以有 25 種完全不同的學習路徑,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定義這25 種學習路徑哪一條才是最好?什麼樣叫做發展遲緩?哪一種嬰兒需要被矯正?其實根本沒有答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探索跟認識世界的方法,家長應該像園丁一樣,提供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讓他自由生長,而不是像個木匠,把孩子當成我們內在投射出的完美傢俱,訂做出這桌椅的桌腳該有多長、桌面該有多大,因為個人都是特別的,學習也是獨一無二的。

觀念二、意念放空,身體放鬆,隨興變化才能應對未知持續學習

我們每天都靠著身體完成許多事情,然而我們卻鮮少思考身體對我們來說是什麼?身體動作的控制,難道只來自於我的意念嗎?那身體只是一個負責執行我意念的容器而已嗎?其實,身體也有感覺,只是我們一直處在移動的慣性,不停的奔波忙碌,忘記讓身體靜止與療癒自我的內在智慧。

青春喜劇電影《飆舞追夢》(work it)中,女主角葵恩從一個不會跳舞的學霸,為了考上好大學,從初學到最後成立舞團的波折,最後找到自己喜歡跳舞的理由,最終贏得舞蹈大賽冠軍的故事,在影片中,編舞家好友傑克泰勒對葵恩說:

「跳舞時,不能用妳的腦袋想,妳得讓身體來帶領妳,這是無法透過看書學的。」

這一點跟《學以自用》作者在學習雜耍技巧時(229頁),教練沃夫強調:「不要去想。」觀念是如出一轍。但如果我就是會去想怎麼辦?學習一項新技能遇到瓶頸時,有該如何突破呢?《學以自用》書中談到一個美國奧運跳高金牌選手迪克.福斯貝里(Dick Fosbury)如何在跳高過程中,「發明」出「背越式」跳高法的故事。

迪克.福斯貝里從小就練習跳高,過去1960年代的跳高都是用「剪刀式」或是「腹滾式」的跳高法,但迪克.福斯貝里的跳高表現總是卡在5英尺6英吋的高度就無法再突破,怎麼辦呢?他在一次跳高的半路上,突然出現一個念頭:「既然我身體跟肚子很容易會撞到橫竿,那我就把身體往後仰。」這個臨時想出來的動作在當時看來雖不優美,還被媒體嘲笑,但是卻給了迪克.福斯貝里在空中額外的支撐力量,而這個即興的改變,因為他的堅持而改變了整個跳高界,也就是現在所有奧運跳高選手幾乎都在使用的「背越式」跳高法。

瑞典知名DJ Avicii的MV《Broken Arrows》談的就是1968年墨西哥奧運金牌跳高名將迪克.福斯貝里(Dick Fosbury)的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iKSUoUN48&t=2s

你會想要一直用意識去控制自己的身體,那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信心,不相信身體的本能,但回想一下,迪克.福斯貝里是怎麼突破自己的障礙跳出最佳成績的?他的學習是模仿誰嗎?是教練教他的嗎?都不是,他是有意識的調整練習跟反覆自我修正中,在跳高比賽時的空中,身體自己做到的。

我長時間跟選手相處,其實很佩服運動員的生活,我們不該沉浸在自己擅長的地方,有時候把意念放空,甚至不帶目的的,從你的生活圈中去尋找學習一件能夠遠離電腦、手機的事情(作者認為是衝浪、素描、金工、即興劇、自由潛水、唱歌等),去使用身體少使用到的肌肉,你將會對自己更有信心,更能感到滿足跟幸福。

觀念三、打破慣性,從他人的視角中學習,更能學的自在,玩的開心

學以自用》提到,過去幾十年的科學研究中有一項重大的發現,就是打破慣性隨機的「變異練習」(variable practice,或稱開放練習),雖然訓練時會有比較多的錯誤,但長時間來看卻更能學得更好,因為練習的過程中必須更努力的去記住不同的練習和解決方法,就像是嬰兒學習走路一樣,透過不同的路線、姿勢的多樣性,卻能夠幫助嬰兒「沒有重複的重複練習」走路這件事,以至於學得更快更好。

這讓我想起 2019年自己第一次挑戰鐵人三項賽事時的訓練畫面。當時的我硬是在繁忙的講課行程中塞入游泳、自行車跟跑步訓練,請我在台體大的學生謝育宏跟學弟陳佳駿擔任我的教練(沒錯,就是請學生來教我這位菜鳥老師) 。我印象很深刻,教練訓練時會帶我到游泳池、開放水域或是不同的地點去做「沒有重複的重複練習」,讓我在不同的環境刺激下將游泳學會,這或許就是為什麼移地訓練對需要反覆執行相同動作的運動員來說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raw-image

書中提到一個關於打破慣性的很棒例子就是畫素描,目前公認最難的素描就是人像畫,我們都很容易會用我們大腦的理解想要繪製出完美的人像,腦中印照出我們認為應該有的樣子,但手卻怎麼樣都畫不出來;《學以自用》作者的素描老師愛德華教他的方法非常的簡單:「把你要臨摹的這張人像上下顛倒擺放。」因為放顛倒,你的大腦無法辨識這是人像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畫什麼,因此你更可以打破慣性,讓右腦跟手充分發揮,畫出更具有創造力的作品。

要「玩」不要「完美」,這樣學習才會是我們終身的運動

美國作家 Dallas Clayton 曾說過:

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something new.

學習真的永不嫌遲,當我開始投入學習這些跟我專業工作完全無關的「運動訓練」時,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故事,因為很多事情,「做」不是為了讓別人感動,而是讓付出的本身就值得。

學以自用》這本書用真摯的口吻,誠懇的語氣告訴我們:「能學的最好的那個人,一定是能玩得最開心的那一個。」讓我們在實驗、對話與犯錯中,讓意念放空,身體放鬆,打破自己原有的慣性,好好花時間玩得開心,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而你我都一定可以活出更精采好玩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荃鈺的閱讀學習沙龍
102會員
71內容數
羅斯福每天早餐前都會看一本書。卡特進了白宮後開始學速讀,兩次訓練後,閱讀速度提升了四倍。鈴木治雄勸商務人士多看一些古典名著,正因為處於這物質豐富的享樂時代,才更應該深入地探討人類活著的價值。關於生命,很多答案無法親身經歷,但閱讀,可以累積力量,甚至改變你我的人生。
2025/04/23
黃豪平的「說到心坎裡的舞臺級表達力」音頻課程,內容涵蓋表達技巧、主持心法及提升說服力的五大步驟。課程著重於透過行為+受詞的定位方式,創造說話動機並提升說服力,並強調在表達中掌握節奏感的重要性。課程適合國高中生、社會新鮮人及想提升表達能力的任何人。
Thumbnail
2025/04/23
黃豪平的「說到心坎裡的舞臺級表達力」音頻課程,內容涵蓋表達技巧、主持心法及提升說服力的五大步驟。課程著重於透過行為+受詞的定位方式,創造說話動機並提升說服力,並強調在表達中掌握節奏感的重要性。課程適合國高中生、社會新鮮人及想提升表達能力的任何人。
Thumbnail
2025/03/08
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讓你的思考可視化,已不僅是選擇,而是必需。《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不僅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還讓讀者學會如何以結構化思維呈現資訊,系統性地連結腦海中的知識碎片。這是一種可遷移的軟技能,在AI時代,將幫助我們建立競爭優勢。
Thumbnail
2025/03/08
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讓你的思考可視化,已不僅是選擇,而是必需。《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不僅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還讓讀者學會如何以結構化思維呈現資訊,系統性地連結腦海中的知識碎片。這是一種可遷移的軟技能,在AI時代,將幫助我們建立競爭優勢。
Thumbnail
2024/12/09
「你覺得洞察比較重要,還是落地比較重要?」如果一開始你的洞察錯誤,後面做的一切,可能都是白忙一場。 ​ 洞察,是要 #找到你的美 落地,是要 #放大你的美 洞察的主體有三個:消費者、對手跟自己 想想看,世界在改變 消費者會變、對手也在改變,但你自己,有改變嗎?
Thumbnail
2024/12/09
「你覺得洞察比較重要,還是落地比較重要?」如果一開始你的洞察錯誤,後面做的一切,可能都是白忙一場。 ​ 洞察,是要 #找到你的美 落地,是要 #放大你的美 洞察的主體有三個:消費者、對手跟自己 想想看,世界在改變 消費者會變、對手也在改變,但你自己,有改變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學以自用:Beginners:The Jo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ifelong Learning ★★★★☆ 作者記錄初始學習一項技能的過程,花時間體會身心的變化,以及這件事對生活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在當「菜鳥」學習時感到自在。
Thumbnail
學以自用:Beginners:The Jo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ifelong Learning ★★★★☆ 作者記錄初始學習一項技能的過程,花時間體會身心的變化,以及這件事對生活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在當「菜鳥」學習時感到自在。
Thumbnail
#學以自用 的作者,從跟女兒一起學了西洋棋、因為講話發聲的問題去學唱歌,進而參加社區合唱團、學衝浪、學素描、學游泳、學雜耍、學鑄造戒指,看得我心癢癢。 中年學習,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升遷;在孩子面前學習,是為了當榜樣,告訴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Thumbnail
#學以自用 的作者,從跟女兒一起學了西洋棋、因為講話發聲的問題去學唱歌,進而參加社區合唱團、學衝浪、學素描、學游泳、學雜耍、學鑄造戒指,看得我心癢癢。 中年學習,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升遷;在孩子面前學習,是為了當榜樣,告訴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不要被書名給嚇跑了,這本書其實讀來很輕鬆有趣的。 同步發表於個人網站<在閱讀路上> 學習是什麼?能吃嗎?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把書本都丟了,一點都不想再碰書,因為過去的回憶太痛苦,那是個沒有獎賞或懲罰就不想做的事。要翻轉這樣的印象確實不容易,為了特定目的學習總是讓人倒盡學習的胃口。 別吃掉自己的大腦
Thumbnail
不要被書名給嚇跑了,這本書其實讀來很輕鬆有趣的。 同步發表於個人網站<在閱讀路上> 學習是什麼?能吃嗎?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把書本都丟了,一點都不想再碰書,因為過去的回憶太痛苦,那是個沒有獎賞或懲罰就不想做的事。要翻轉這樣的印象確實不容易,為了特定目的學習總是讓人倒盡學習的胃口。 別吃掉自己的大腦
Thumbnail
「人生第二曲線」讀後心得 重新登入回「人生第二曲線」這一本書 WIN:Wow Exprerience →Innvative Thinking→Networking Peple 「成功也有保鮮期」 「學海無崖、盡情遨遊」 只要想信,就做得到/達成。
Thumbnail
「人生第二曲線」讀後心得 重新登入回「人生第二曲線」這一本書 WIN:Wow Exprerience →Innvative Thinking→Networking Peple 「成功也有保鮮期」 「學海無崖、盡情遨遊」 只要想信,就做得到/達成。
Thumbnail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學習」已經變成一種負擔。就如我上一篇討論的,什麼是學習?它是一種遊戲,是一種自然的探索;一種滿足自己需求而產生的行為。
Thumbnail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學習」已經變成一種負擔。就如我上一篇討論的,什麼是學習?它是一種遊戲,是一種自然的探索;一種滿足自己需求而產生的行為。
Thumbnail
學習真的永不嫌遲,當我開始投入學習這些跟我專業工作完全無關的學習時,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故事,因為很多事情,「做」不是為了讓別人感動,而是讓付出的本身就值得。
Thumbnail
學習真的永不嫌遲,當我開始投入學習這些跟我專業工作完全無關的學習時,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故事,因為很多事情,「做」不是為了讓別人感動,而是讓付出的本身就值得。
Thumbnail
孩子出生時,我就決定要全心全意照顧他。抱著他,喝奶,牽著他走路,喊著他記得要回家,領著他騎腳踏車,走進各式各樣的演藝會場。沒有教具、沒有托嬰、沒有幼稚園,常有人會問我,如果是這樣你不會擔心嗎?問題很多種,但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不可預測,一切是空談,希望他們能「真正」的關心孩子的需求。 什麼是
Thumbnail
孩子出生時,我就決定要全心全意照顧他。抱著他,喝奶,牽著他走路,喊著他記得要回家,領著他騎腳踏車,走進各式各樣的演藝會場。沒有教具、沒有托嬰、沒有幼稚園,常有人會問我,如果是這樣你不會擔心嗎?問題很多種,但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不可預測,一切是空談,希望他們能「真正」的關心孩子的需求。 什麼是
Thumbnail
從基本學到自學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們先從閱讀中看到〝光〞,在書裡敖翔中自由閱讀,從喜好到多元學習,對未來開始有盼望。 透過教導小朋友的過程當中,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也是啟發大人們的思考,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無形之中自己也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學習路徑來幫助自己,所謂〝教學相長〞便是如此。
Thumbnail
從基本學到自學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們先從閱讀中看到〝光〞,在書裡敖翔中自由閱讀,從喜好到多元學習,對未來開始有盼望。 透過教導小朋友的過程當中,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也是啟發大人們的思考,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無形之中自己也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學習路徑來幫助自己,所謂〝教學相長〞便是如此。
Thumbnail
父母能教孩子多樣事物當然好,若不行,仍有好多事好多經驗可以聊,只要有心,親子間的小滋小味,跟家中的餐桌一樣,日後都是孩子生命的養分,成長的回憶,至於能不能擁有世俗的成功,該留給孩子自己去追尋,得來的成功,才真實且深刻。
Thumbnail
父母能教孩子多樣事物當然好,若不行,仍有好多事好多經驗可以聊,只要有心,親子間的小滋小味,跟家中的餐桌一樣,日後都是孩子生命的養分,成長的回憶,至於能不能擁有世俗的成功,該留給孩子自己去追尋,得來的成功,才真實且深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