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繪本】我是小孩, 我有權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Children,縮寫為CRC)由聯合國第44/25號決議通過,並且在1990年正式生效,正式認可兒童作為權利主體,應該給予特別的保護,而台灣政府也於2014年11月20日施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在兒童人權的範疇與國際正式接軌。
想像我們年幼的時候,是否時常被教導小孩子不要多問只要聽命於大人即可,即便是現在為人父母的觀念依舊停留在兒童沒有選擇及發表意見的權利,當我誕下孩子的那一刻起,我的周遭就聽過許多朋友告訴我關於他們的育兒概念,有些人的想法是嬰兒出生就必須要適應大人的環境,是小孩必須要配合大人,而不是大人要配合小孩,倘若大人站在孩子的立場著想,就很容易被冠上「寵小孩」的標籤,小孩確實是未成熟的人類,但不代表他們必須任人擺佈,也不該壓抑他們的思想與意志,大人甚至有義務告知孩子屬於他們的所有相關權利。
CRC主要把兒童視為獨立的個體,也是權利的主體,著重在以下四點的權利:
生存及發展權:包含有充足的食物、乾淨的飲用水、基本的醫療服務與適當的生活水準。
受保護權:每一位兒童都有權利不受任何形式的虐待、疏於照顧與剝削。
教育權:每一位兒童都有受基本教育、休息、遊戲、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也有權利了解自己應該享有哪些權利。
參與權:每一位兒童都有權利享受文化、社會、經濟、宗教生活,也有權利表達意見。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影片來看看這本繪本所講述的內容:(粵語版)
還記得最近有一個新聞表示一位媽媽為了教育不聽話的兒子,於是帶兒子一起去公園當流浪漢一天,新聞一出來不少家長鼓掌叫好,但也有反方意見,認為是虐待小孩及滿滿的情緒勒索。
新聞裡提到媽媽故意餓了兒子一天,也不幫他洗澡,然後給他換上薄長袖上衣、破褲,拿著垃圾袋後,母子倆就去公園當一日流浪漢,「我們今天就睡在這裡」,原PO也向兒子解釋會教他寫作業、要叫他穿外套,都是因為愛他,「但是我真的好累了,我跟你一起當流浪漢吧,從今天開始我不想再理你了,我把我愛你的名字都收回,以後我都叫你『欸~』。」
我認為這個新聞很充分顯示出這位媽媽並沒有讓小孩知道他們該有的權利是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及三餐溫飽的生活,媽媽採取的懲罰方式是讓小孩誤以為如果不乖就會流落街頭,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拒絕父母的這種威脅恐嚇,並不是沒有好好吃飯、不寫作業就該受到這樣的虐待結果,我認為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好好去認知到並非身為父母就是威權的行使者,我們有義務照顧與保護孩子,甚至容許他們發表我們反對的所有意見。
尊重兒童、拒絕任何暴力對待,都是值得大眾去重視的議題。
推薦閱讀:
avatar-img
208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來新聞媒體報導王力宏買網軍一事正式把買網軍(水軍)的話題浮上檯面,過往多是謠傳某某政治人物或名人有操作網軍,但卻從沒有實際的證據可以直接證明,這次李靚蕾提供的證據清楚載明消費紀錄,也使得一些網紅名人紛紛跳出來承認確實是有這種商業行為來操控輿論風向。
大家是否有遇過當自己生氣時,旁人冷不防一句話讓你的怒火燃燒得更加旺盛?看似安慰的話語卻充滿批評與諷刺,甚至讓人覺得冷眼旁觀不被同理?
雖然我身為愛狗一族,但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真正翻閱這本書之時,還傻傻天真地以為有藝術家的名字裡有Cat,事實上不然,這些都是作者替喜歡的藝術家變身為貓,並且把每位藝術家的特色風格融入在貓的外型上,用此種方式介紹藝術家還真是前所未聞,非常新鮮而且生動有趣。
最近一個偶然的時間遇到同社區的鄰居,閒聊之下才得知對方在20年前買下房子的時候,竟然不需要頭期款!!!!鄰居並且告訴我,當時只準備了13萬即入住,這是真的嗎?
剛剛看完了一本書離職吧!再撐也不會變好:逃離黑心企業的血淚真實見聞,開除慣老闆,到下一間公司笑著工作,雖然已經離開職場幾年,看了還是覺得心有戚戚焉,也深感於職場黑暗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危害。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比如服務業員工在顧客面前所展現的高度耐心、和善態度及親切的微笑,為了展現如此高EQ的表現需要有面面俱到的能力及承受高壓的韌性,這一點也被用來形容一位已婚女性在婚姻中所承擔的無形勞務。
近來新聞媒體報導王力宏買網軍一事正式把買網軍(水軍)的話題浮上檯面,過往多是謠傳某某政治人物或名人有操作網軍,但卻從沒有實際的證據可以直接證明,這次李靚蕾提供的證據清楚載明消費紀錄,也使得一些網紅名人紛紛跳出來承認確實是有這種商業行為來操控輿論風向。
大家是否有遇過當自己生氣時,旁人冷不防一句話讓你的怒火燃燒得更加旺盛?看似安慰的話語卻充滿批評與諷刺,甚至讓人覺得冷眼旁觀不被同理?
雖然我身為愛狗一族,但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真正翻閱這本書之時,還傻傻天真地以為有藝術家的名字裡有Cat,事實上不然,這些都是作者替喜歡的藝術家變身為貓,並且把每位藝術家的特色風格融入在貓的外型上,用此種方式介紹藝術家還真是前所未聞,非常新鮮而且生動有趣。
最近一個偶然的時間遇到同社區的鄰居,閒聊之下才得知對方在20年前買下房子的時候,竟然不需要頭期款!!!!鄰居並且告訴我,當時只準備了13萬即入住,這是真的嗎?
剛剛看完了一本書離職吧!再撐也不會變好:逃離黑心企業的血淚真實見聞,開除慣老闆,到下一間公司笑著工作,雖然已經離開職場幾年,看了還是覺得心有戚戚焉,也深感於職場黑暗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危害。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比如服務業員工在顧客面前所展現的高度耐心、和善態度及親切的微笑,為了展現如此高EQ的表現需要有面面俱到的能力及承受高壓的韌性,這一點也被用來形容一位已婚女性在婚姻中所承擔的無形勞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 你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代表的含義嗎? 還是對於自己一直被寫錯或叫錯名字而興起改名的念頭呢? 這兩天聽孩子說學校的老師一直把她的名字唸錯而不自知,恰好想到可以來與大家分享《我的名字是爸爸媽媽給的第一個禮物》這本關於「名字」的繪本。 如同書名所述,作者想表達
Thumbnail
最近才剛看過一個影片是Youtuber到消防局體驗一日消防員的企劃,在一連串的體驗與挑戰過後,Youtuber忍不住向消防員致上最高敬意,因為光是基本的體能測試就幾乎讓人身體承受不住,實在是需要非常精實又不間斷地練習才能達成,也讓人看到消防員這個職業的艱辛與專業。 《我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描
Thumbnail
許多人對於「藝術」這兩個字總會想到是展示在美術館裡的作品,認為「藝術」對於自己而言層次太高而難以企及,所以選擇保持距離,深怕一接觸會感到太過抽象難懂,不如把時間投入自己相對熟悉且了解的領域。 其實,「藝術」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艱澀又難以親近,反而舉目所及都是「藝術」,比如路上的變電箱彩繪、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優勢,也同樣有所限制,但我們都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長處而感到自卑沮喪。 《我有我的辦法,讓我試試看》這本繪本講述的是一隻身體柔軟的鼻涕蟲看著其他動物們都可以盡情地奔跑、跳躍或飛翔,但自己卻只能緩慢地移動,不過牠仍然能感受到這世界的美好,也沈浸在充滿朝氣的每一天。 某天,當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網路上常說一句話:「那些性犯罪的人,不會等你的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夠等到孩子長大,才教他們有關兩性與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家長應該主動出擊: 一、給予孩童「知」的權利 二、給予孩子「反抗」的權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倘若有一個人總是個性開朗,不時散發著燦爛的笑容,很可能就會被認為如同陽光般溫暖的存在而備受喜愛,但卻很少人能察覺到他們內心偶爾也會有感到憂鬱的時刻,那些看似貼心不給他人帶來困擾的舉措,其實並不代表著他們永遠都是如此正向樂觀。 《我是太陽,我也需要休息一下!》這本繪本便以「太陽」來比喻那些總
Thumbnail
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 你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代表的含義嗎? 還是對於自己一直被寫錯或叫錯名字而興起改名的念頭呢? 這兩天聽孩子說學校的老師一直把她的名字唸錯而不自知,恰好想到可以來與大家分享《我的名字是爸爸媽媽給的第一個禮物》這本關於「名字」的繪本。 如同書名所述,作者想表達
Thumbnail
最近才剛看過一個影片是Youtuber到消防局體驗一日消防員的企劃,在一連串的體驗與挑戰過後,Youtuber忍不住向消防員致上最高敬意,因為光是基本的體能測試就幾乎讓人身體承受不住,實在是需要非常精實又不間斷地練習才能達成,也讓人看到消防員這個職業的艱辛與專業。 《我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描
Thumbnail
許多人對於「藝術」這兩個字總會想到是展示在美術館裡的作品,認為「藝術」對於自己而言層次太高而難以企及,所以選擇保持距離,深怕一接觸會感到太過抽象難懂,不如把時間投入自己相對熟悉且了解的領域。 其實,「藝術」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艱澀又難以親近,反而舉目所及都是「藝術」,比如路上的變電箱彩繪、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優勢,也同樣有所限制,但我們都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長處而感到自卑沮喪。 《我有我的辦法,讓我試試看》這本繪本講述的是一隻身體柔軟的鼻涕蟲看著其他動物們都可以盡情地奔跑、跳躍或飛翔,但自己卻只能緩慢地移動,不過牠仍然能感受到這世界的美好,也沈浸在充滿朝氣的每一天。 某天,當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網路上常說一句話:「那些性犯罪的人,不會等你的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夠等到孩子長大,才教他們有關兩性與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家長應該主動出擊: 一、給予孩童「知」的權利 二、給予孩子「反抗」的權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倘若有一個人總是個性開朗,不時散發著燦爛的笑容,很可能就會被認為如同陽光般溫暖的存在而備受喜愛,但卻很少人能察覺到他們內心偶爾也會有感到憂鬱的時刻,那些看似貼心不給他人帶來困擾的舉措,其實並不代表著他們永遠都是如此正向樂觀。 《我是太陽,我也需要休息一下!》這本繪本便以「太陽」來比喻那些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