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 讀後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你曾經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死亡嗎?作者葛文德,是一位外科醫師,出生在父母都是醫師的家庭中。在他的醫療經驗中,看見了許多患者,一步一步的逐漸邁向死亡,但卻陷於慌亂無助的境地。而他也分享了許多他的親友,甚至是最親近的父親,如何面對老化、疾病以及死亡的經驗,實實在在的讓讀者身歷那個,充滿灰暗難解問題,但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的情境。
對於死亡,大部分的人都是選擇迴避,或者是刻意忽視。但是,死亡並不會因此而遠離你。我們越了解死亡,就越有機會在生命歷程裡接受死亡,與死亡共舞。而書中指出的老年照護,更是邁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現在就迫在眉睫的問題,作者所分享的經驗,如老年公寓、老年社區、或是經過改善經營理念的安養院,都是值得我國取經的成功經驗。
而從作者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傾向認為,安寧照護的優點大過於安樂死,他雖不反對安樂死,但是也指出有相當多的問題。這讓我想到,台灣數年前也曾經進行安樂死公投的連署,但卻未通過連署門檻,反而連署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提案。這或許可以看出,民眾潛意識裡對「死亡」這個議題的抗拒,表現於外的行為大概就是這樣的漠不關心吧。
『小時候,父親常教我要不屈不撓,不要對眼前的限制投降。但在他過世前那幾年,我看到了他如何接受現實,與限制妥協,畢竟很多限制不是你憑藉意志就能消除的。』作者如是說。在我們汲汲營營,以為人定勝天的時候,其實死亡早已伴隨著我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存放讀書心得,與一些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多壞人,其實只是壞掉的人。在成為壞人以前,他們早已被弄壞了…」 聖山環菜,一個在不健全的環境中成長的女大學生,一天,他刺殺了他的父親。真壁由紀,一個過去充滿創傷的心理師,為了將環菜的故事成書,接觸了她。故事就在不完美的女一女二互相推演之下,一步一步的走向劇情的真相。
「同理心是我們的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布倫教授將他拉下聖壇,做了一番生動又有趣的重新檢視。」—紐約時報 闔上書本,關掉網路。其實我們可以再想想。
余英時,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本書是他的回憶錄,不稱為自傳是作者並無以自身觀點出發做完整記錄的打算,僅是將從小到大所見所聞,重點回憶,並且偏在學術歷程,讀者可以以輕鬆的角度閱讀本書,了解那段歷史的流變。
為何要研究法制史 法制史不是現行國家考試之科目,在教師學生間的功利考量之上,自然不會花太多心力教授與學習這門科目,但是了解法制史,可以針對自己現行社會運作的法制問題,找到調和傳統與當代間對話可能。因為西洋法律根植於西洋的社會,未必能夠全盤適用於我國。 傳統中華法系並非如想像般落後 律與例的關係
「透過宋、遼、金三方的完整歷史細節,發掘錯誤決策的多元成因。從一部帝國衰亡史,學會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宋朝的問題,還有黨爭。我們耳熟能詳的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及蘇軾,都曾經插上一腳。鬥爭在這些人死後仍舊延續到北宋末年,寬容對待文官的傳統,或許也導致了皇帝無法平息黨爭,團結上下的結果。
「所謂釣愚,就是使人做出有利於釣者、而非本人的決定。由於我們的決定通常是依據當下所處情境告訴自己的故事,這能夠使我們更了解動機,也因此了解大多數的釣愚是如何發生的。  如此一來,我們也為經濟學增添了一個新的變數:人們對自己述說的故事。」
「許多壞人,其實只是壞掉的人。在成為壞人以前,他們早已被弄壞了…」 聖山環菜,一個在不健全的環境中成長的女大學生,一天,他刺殺了他的父親。真壁由紀,一個過去充滿創傷的心理師,為了將環菜的故事成書,接觸了她。故事就在不完美的女一女二互相推演之下,一步一步的走向劇情的真相。
「同理心是我們的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布倫教授將他拉下聖壇,做了一番生動又有趣的重新檢視。」—紐約時報 闔上書本,關掉網路。其實我們可以再想想。
余英時,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本書是他的回憶錄,不稱為自傳是作者並無以自身觀點出發做完整記錄的打算,僅是將從小到大所見所聞,重點回憶,並且偏在學術歷程,讀者可以以輕鬆的角度閱讀本書,了解那段歷史的流變。
為何要研究法制史 法制史不是現行國家考試之科目,在教師學生間的功利考量之上,自然不會花太多心力教授與學習這門科目,但是了解法制史,可以針對自己現行社會運作的法制問題,找到調和傳統與當代間對話可能。因為西洋法律根植於西洋的社會,未必能夠全盤適用於我國。 傳統中華法系並非如想像般落後 律與例的關係
「透過宋、遼、金三方的完整歷史細節,發掘錯誤決策的多元成因。從一部帝國衰亡史,學會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宋朝的問題,還有黨爭。我們耳熟能詳的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及蘇軾,都曾經插上一腳。鬥爭在這些人死後仍舊延續到北宋末年,寬容對待文官的傳統,或許也導致了皇帝無法平息黨爭,團結上下的結果。
「所謂釣愚,就是使人做出有利於釣者、而非本人的決定。由於我們的決定通常是依據當下所處情境告訴自己的故事,這能夠使我們更了解動機,也因此了解大多數的釣愚是如何發生的。  如此一來,我們也為經濟學增添了一個新的變數:人們對自己述說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對許多人而言,為了溫飽而奮鬥理所當然成為其生活的主軸。就像任何一名偉大照顧者一樣,他們將生命的多數時間用在維繫某個人的生命與基本生活。這個被照顧的對象與照顧者有著相同的姓名與身體,照顧者早晨帶著時間出門,夜間帶著餐食回家。這一個成為自己的父母與子女,無私地奉獻自身,來讓自己被豢養的生命得以繼續。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文/晨光暖果醬   你曾想過死了會去哪嗎?有想過未來的某一天,終於老到困難去聽、困難去看,或許也困難去走了,那麼,還支撐自己的盼望是什麼?假如你突然生病,將要離開,你想過留在世上的有什麼嗎?   在以前的我,常常希望自己無聲無息的離開。或許一不小心出個意外,就離開了,那就好了。因為我不想面對,看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對許多人而言,為了溫飽而奮鬥理所當然成為其生活的主軸。就像任何一名偉大照顧者一樣,他們將生命的多數時間用在維繫某個人的生命與基本生活。這個被照顧的對象與照顧者有著相同的姓名與身體,照顧者早晨帶著時間出門,夜間帶著餐食回家。這一個成為自己的父母與子女,無私地奉獻自身,來讓自己被豢養的生命得以繼續。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文/晨光暖果醬   你曾想過死了會去哪嗎?有想過未來的某一天,終於老到困難去聽、困難去看,或許也困難去走了,那麼,還支撐自己的盼望是什麼?假如你突然生病,將要離開,你想過留在世上的有什麼嗎?   在以前的我,常常希望自己無聲無息的離開。或許一不小心出個意外,就離開了,那就好了。因為我不想面對,看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