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衝突我這樣解PART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承上篇,分享我們家調整手足衝突的階段性歷程
【調整前】孩子們在生氣時會使出: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本能。
在決定要調整手足問題後,我開誠佈公地與孩子們說明:
「因為…的經驗,我發現我插手後沒有幫助,所以媽媽決定,之後不會再在們吵架時介入,當我看到你們在吵架,我就會離開現場,讓你們自己處理。」

【第一階段】此時的孩子還沒有溝通能力
放手不介入,等於是讓兩個失去理智的孩子相處
結果是…他們吵得更兇了、當然也會互相動手,
於是,有一段時間,我直接「允許」他們打架
並且找時間與孩子一起共同劃清打架的規則:
1. 身體界線:臉和生殖器官不能打(有說明原因)。
2. 什麼狀況不能再打:當有一方說『我不要再打了』就必須停手。
若有一方喊停,另一方卻繼續動手,大人就會介入。
此時的介入,大人做的只有:「將孩子分開」,不做其它任何的評論。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我「讓孩子打架」很瘋狂?

現在我回顧起來很理智
其實當時我的心裡也是有極大的拉扯
不過,真實發生的狀況是
當我跟孩子們說「我可以接受你們吵架打架」
並且在他們吵架打架時,退出「觀眾席」
完全不介入、就讓他們自行解決後,
印象中不到1週,孩子們就雙雙來向我表示:「媽咪,我們不想再打架了。」

當我不當拯救者、不當法官、不當觀眾、不對孩子的動手起反應,
打人的得不到(負向)關注、被打的也得不到靠山,
孩子反而覺得打架沒意思了!即沒觀眾、又不能解決問題,孩子們就自己喊停了。

另外說明,孩子動手,排除4個錯誤目的之外,還有幾個可能:
1. 他們還不懂得控制力道,想玩,卻因力道過大而被誤會成是「打」人
2. 他們不知道,除了動手之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解決問題
→若是這兩種狀況,孩子需要大人的教導:
教他“打”跟“玩”哪裡不一樣、
教他如何用說的表達自己、
教他什麼叫「尊重別人」。
3. 孩子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因為情緒怪獸有時候太大了,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便不小心動手了。
以這個狀況來說,孩子知道但做不到
→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包容
1. 大人可以先同理孩子(先連結、再處理)
例如:「你知道不能動手,但還做不到對嗎?不小心動手了,你也很懊腦是嗎?」
2. 接著再引導孩子與情緒相處
也許可以讓孩子去他的「冷靜角」調整一下
3. 最後問題也是要解決
例如:「我們一起想看看,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協助你不再動手?」
(之前燁也會動手,後來自發性想出用跺腳代替動手,文章請看https://alulukao.com/angry-hit/)

?如果予許孩子打架後,孩子們打得很起勁怎麼辦?
我自己沒遇到,不過我想它也透露了訊息:
可能孩子是「體覺型」學習者、
也可能孩子身體有大量的能量需要流動
Anyway,當我們看懂了孩子的需求,也許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討論、安排一些足以大量消耗能量的活動或學習,像是出門跑跑跳跳、練習騎腳踏車、或是學跆拳、學跳舞、學直排輪…等。

這個階段執行處的困難有三…
1. 照顧者要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吵架甚至打架
2. 如果家中有教養不同步的伴侶或長輩,家人有時候會看不懂媽媽在演哪齣?
可能就會對媽媽施壓,或介入媽媽的教養,這時就很考驗媽媽的「被討厭的勇氣」
3. 拿捏介入的時機點不易
何時要堅持?何時要插手?需要運用智慧
也需要照顧者能接納自己會犯錯

如果能有教養同好、或是老師、教練,可以針對情境做討論,
調整起來會比較有確定感和感到有信心。

?至於孩子受傷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讓孩子受一點小傷,可以練皮厚、也算是訓練抗壓力
讓孩子從適當的挫折經驗中學習,沒關係的。
幫孩子擦擦藥、關心他的感受、陪伴他,
這些都是照顧者依然能有所為之處

【第二階段】當孩子們都說「我們不想再打架了」,我們就重新討論做法
這個階段演變成,孩子們還是會吵,但孩子們彼此有共識了:#我們家不動手
這時候,「受害者」和「施壓者」還是存在
在我們家,扮演被害者的較常是翎(扮演被害者的較常是年紀較小的孩子,但沒有一定)
當翎哭著來找我時,我的做法是:
同理人,但不處理事情、協助兩個孩子分開,待兩個孩子都冷靜下來,願意再與對方玩了,再在一起。
也就是說,媽媽要介入,但不是當「拯救者」,也不當「法官」
只是溫和且堅定地執行一起討論好的規則。
幾次爭吵下來,孩子會感受到媽媽的堅定和確定,
他們會發現「受害者」和「施壓者」的角色都失效了!
孩子的心理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接下來要快點往下進行「賦能」的動作:
教導孩子如何表達及解決問題,
否則孩子的情緒張力一直往上走、就會退回第一階段的爬蟲腦、開始違規、動手打架!
這個階段媽媽的「拯救者」和「施壓者」角色很容易重新被喚醒,
如此,整個家庭星座的排列,就又退回原點了。
因此媽媽在這個階段要努力hold住自己!(幫喊:加油~~~)

【第三階段】練習溝通
在孩子們養成 #有情緒先分開 的習慣之後,
媽媽要試著當兩個孩子「連結的橋梁」,
在孩子都冷靜下來之後,讓孩子流輪表達情緒和需要。
(一定要在沒有負向情緒的狀態下才適合溝通)
一個表達、一個等待,孩子也能練習互相尊重。
一開始真的非常困難,因為孩子會一直插嘴、或又吵起來
然後大人就跟著也爆了
(是的,我也爆過好幾次xd)
再者是大人若自己也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
在帶孩子練習時可能也會覺得卡卡的、或是心存懷疑
但是,
一旦練習的次數多了
孩子們的學習力驚人無比
很快地孩子就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了。
(其實大人反而學得比較慢,真的要向孩子學習)

這裡也有2個關卡
1. 情緒
因為孩子可能只說得出生氣,然後就沒了
無法精細的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情緒(其實大人也是啊)
因此也需要在日常經經中帶著孩子多認識不同的情緒字彙
(我們家使用賴馬的情緒寶盒陪孩子認識情緒)
2. 需要
一樣,孩子需要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才有可能說出自己的需要
(一樣,很多大人也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需要時,不見得都能得到滿足
例如翎的需要為「我希望燁跟我說對不起」
但燁不見得做得到在當下就能道歉
因此也需要帶著孩子學習: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怎麼做,或事情會怎麼發展
#我們永遠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第四階段】這是我們家現在多數時候的狀態
就是媽媽我不用再當橋梁,孩子們也能自己在吵架後相互連結與溝通了
(前三個階段真的很阿雜,現在真的不錯輕鬆)

整個四個階段的歷程,大概調整了1年多左右。
不過即使是現在,孩子們還是有做不到、或倒退回去的時候
媽媽就適時的「不介人」或是「當橋梁」,
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又當了指責者或拯救者時,趕緊下來就行了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要調整1年多好久哦
俗話說的好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孩子自心自信的培養、溝通技能的進步
都需要歷程、無法速成

【彩!蛋!】
調整手足衝突的過程中,還有幾個重要的環節:
1. 正向關注
2. 單獨約會
3. 平常在看見孩子們相親相愛時,刻意點出他們對對方的關心或幫助。
日子久了,他們就順著大人的引導,也越來越愛自己的手足了,
會自己說出『因為我很愛燁燁/翎』這類的話。(幫手足感情錦上添花篇請看這篇https://alulukao.com/increase-kids-harmony/)

現在,只要孩子吵得特別厲害的時候,我就會回頭檢視:
是否最近自己的事情較多,少了與孩子的單獨約會?
或是少給了孩子正向關注?
從冰山底層,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著手,盡量不讓自己被孩子冰山表面的爭吵行為捲入。

【彩蛋2】
文未額外分享我的自身經驗:
以前我總覺得小的弱小、會被大的欺付,所以身為大人,當然要保護小的,因此我在行為上是有偏心的。當我放手不介入後,開始看見小的很「悍」的那一面(其實一直都是這樣只是以前不知道為何媽媽都看不見這樣)後來也觀察到:其實翎會先對燁有一些不太明顯的挑釁行為、逼燁出手!通常燁不會馬上還手,但忍無可忍時,就...(接著小的就會大哭、或受傷),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因此,要打破這個手足衝突的循環,還是老話幾句:
#大人要退出拯救者和法官的位置
#不介入不插手也不當觀眾
#沒事多正向關注
#多正向關注沒事
#高小露的育兒學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41會員
285內容數
2025/04/30
很多人以為,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是個好父母。 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為的:愛孩子,不就夠了嗎? 有時候,他們也會說:「以前我們爸媽也沒學過,不是也把我們帶大了?」 是的,帶大了。 但你仔細看,真的沒有留下傷嗎? 真的懂得好好愛自己、接納自己嗎? 還是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壓抑、害怕衝突
Thumbnail
2025/04/30
很多人以為,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是個好父母。 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為的:愛孩子,不就夠了嗎? 有時候,他們也會說:「以前我們爸媽也沒學過,不是也把我們帶大了?」 是的,帶大了。 但你仔細看,真的沒有留下傷嗎? 真的懂得好好愛自己、接納自己嗎? 還是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壓抑、害怕衝突
Thumbnail
2025/04/30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害羞內向,是不是亞斯?」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
Thumbnail
2025/04/30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害羞內向,是不是亞斯?」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
Thumbnail
2025/04/29
#放下對方有讀心術的幻想 妞每天都用小紙條向我表達愛 像是提醒我記得睡前要抱抱她 偷偷在我筆記本裡夾小卡片、小愛心 送我她珍藏的貼紙、親手設計的咕卡、作品… 我身邊,隨處可見妞的愛 前天睡前溫聲時光 妞問我:「媽咪,我問妳一個問題哦」 我:好呀。 妞:「為什麼我寫那麼多紙條給妳,妳
Thumbnail
2025/04/29
#放下對方有讀心術的幻想 妞每天都用小紙條向我表達愛 像是提醒我記得睡前要抱抱她 偷偷在我筆記本裡夾小卡片、小愛心 送我她珍藏的貼紙、親手設計的咕卡、作品… 我身邊,隨處可見妞的愛 前天睡前溫聲時光 妞問我:「媽咪,我問妳一個問題哦」 我:好呀。 妞:「為什麼我寫那麼多紙條給妳,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一定會面臨競爭或合作,而且這兩者彼此循環缺一不可,一昧地避免競爭,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負向情緒,不見得能減少衝突,反而會阻礙孩子對手足自然地發展出友愛,很多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間最融洽最感人的互動,往往發生在激烈衝突之後,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想要修復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只要有人際互動就一定會面臨競爭或合作,而且這兩者彼此循環缺一不可,一昧地避免競爭,鼓勵孩子壓抑自己的負向情緒,不見得能減少衝突,反而會阻礙孩子對手足自然地發展出友愛,很多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間最融洽最感人的互動,往往發生在激烈衝突之後,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想要修復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Thumbnail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Thumbnail
修正孩子的打人行為方法不難,難的是,在每次事件的衝擊下,不管是接到老師打給我的電話,說他在學校又打人了。還是我在家中一次次看著弟弟被兇,錯愕且無辜的表情,我都要先記得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連結自己,不被我的自我懷疑打敗,相信用愛出發跟他溝通的教養方式,效果也許很慢,但這樣的關係品質才是我想要的。
Thumbnail
修正孩子的打人行為方法不難,難的是,在每次事件的衝擊下,不管是接到老師打給我的電話,說他在學校又打人了。還是我在家中一次次看著弟弟被兇,錯愕且無辜的表情,我都要先記得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連結自己,不被我的自我懷疑打敗,相信用愛出發跟他溝通的教養方式,效果也許很慢,但這樣的關係品質才是我想要的。
Thumbnail
上個周未和孩子處了兩天 兩個孩子也吵了兩天。 週六一早我還在睡 就聽到兩個孩子輪流對彼此大吼 甚至後來還互相動手,推來打去的。 「我就已經說了你是聽不懂嗎??!!」 『你講話不要那麼兇!!!』 「因為我已經說了!!你還一直問!!!」 『阿我就聽不懂啊…!嗚嗚…』 『而且你還動手推我耶!』 「是你先打
Thumbnail
上個周未和孩子處了兩天 兩個孩子也吵了兩天。 週六一早我還在睡 就聽到兩個孩子輪流對彼此大吼 甚至後來還互相動手,推來打去的。 「我就已經說了你是聽不懂嗎??!!」 『你講話不要那麼兇!!!』 「因為我已經說了!!你還一直問!!!」 『阿我就聽不懂啊…!嗚嗚…』 『而且你還動手推我耶!』 「是你先打
Thumbnail
手足間戰火連連?!手足為什麼愛吵架?每一次處理孩子的紛爭都可以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手足共處,沒有捷徑與速成法
Thumbnail
手足間戰火連連?!手足為什麼愛吵架?每一次處理孩子的紛爭都可以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手足共處,沒有捷徑與速成法
Thumbnail
講到手足衝突,重點幾乎都放在「如何讓兄弟姊妹不要互相殘殺」XD。但其實處理衝突本身是個假議題:手足間的衝突當然有個人間的個性、需求上的不合,但更關鍵的是父母的教養原則、家庭整體氣氛,甚至與父母的婚姻狀況、價值觀皆有干係。 ----
Thumbnail
講到手足衝突,重點幾乎都放在「如何讓兄弟姊妹不要互相殘殺」XD。但其實處理衝突本身是個假議題:手足間的衝突當然有個人間的個性、需求上的不合,但更關鍵的是父母的教養原則、家庭整體氣氛,甚至與父母的婚姻狀況、價值觀皆有干係。 ----
Thumbnail
承上篇,分享我們家調整手足衝突的階段性歷程 【調整前】孩子們在生氣時會使出: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本能。 在決定要調整手足問題後,我開誠佈公地與孩子們說明: 「因為…的經驗,我發現我插手後沒有幫助,所以媽媽決定,之後不會再在們吵架時介入,當我看到你們在吵架,我就會離開現場,讓你們自己處理。」
Thumbnail
承上篇,分享我們家調整手足衝突的階段性歷程 【調整前】孩子們在生氣時會使出: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本能。 在決定要調整手足問題後,我開誠佈公地與孩子們說明: 「因為…的經驗,我發現我插手後沒有幫助,所以媽媽決定,之後不會再在們吵架時介入,當我看到你們在吵架,我就會離開現場,讓你們自己處理。」
Thumbnail
  各位爸媽們,在疫情持續且停課時間延長的日子裡,大家都還好嗎?想先跟各位說聲:辛苦了。當孩子們在家學習、遊戲,手足間的相處時光變長,有沒有覺得互相計較、一言不合就衝突的情形變多了呢?以下有幾點衝突處理的原則,供各位爸媽參考
Thumbnail
  各位爸媽們,在疫情持續且停課時間延長的日子裡,大家都還好嗎?想先跟各位說聲:辛苦了。當孩子們在家學習、遊戲,手足間的相處時光變長,有沒有覺得互相計較、一言不合就衝突的情形變多了呢?以下有幾點衝突處理的原則,供各位爸媽參考
Thumbnail
孩子停課在家自學期間,家人間在家相處的時間拉長,可能原先兄弟姊妹互動就常常吵來吵去,這陣子長時間湊在一起,不知道家有雙寶或三寶的家長,是不是常覺得育兒之路更艱辛了呢?
Thumbnail
孩子停課在家自學期間,家人間在家相處的時間拉長,可能原先兄弟姊妹互動就常常吵來吵去,這陣子長時間湊在一起,不知道家有雙寶或三寶的家長,是不是常覺得育兒之路更艱辛了呢?
Thumbnail
會議中,朋友來電,只好待會聯絡。會議結束後,我回撥了電話,了解他面對的狀況。原來是身為活動主辦人的他,在跟其他家長討論事情時,一旁的小孩玩著玩著,其中一個最年幼的孩子突然大哭起來。  朋友簡單了解情況後,安撫了在哭的孩子。事情看似過去,但事件主角的家長卻感到受傷。進一步了解事情始末,大概是孩子們說好
Thumbnail
會議中,朋友來電,只好待會聯絡。會議結束後,我回撥了電話,了解他面對的狀況。原來是身為活動主辦人的他,在跟其他家長討論事情時,一旁的小孩玩著玩著,其中一個最年幼的孩子突然大哭起來。  朋友簡單了解情況後,安撫了在哭的孩子。事情看似過去,但事件主角的家長卻感到受傷。進一步了解事情始末,大概是孩子們說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