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作為隱喻的建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construction =建築」的觀點,來思考「deconstruction=解構」這件事。
●柏拉圖在為「哲學家」下定義的時候,曾經以「建築師」作為隱喻。笛卡兒以都市規畫者為模範,試圖為知識的建築建構堅固的立足點。黑格爾則認為,知識必須是「體系化=建築性」的。就連齊克果—黑格爾曾經嘲笑他,說他明明蓋起了宏偉的大廈,自己卻住在一旁的簡陋小屋裡—跟著大家使用這個隱喻。
●批判西方哲學中「追求建築的意志」之思想,其中以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為代表,以及批判規畫式的經濟。
●柄谷行人用建築學者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所提出的「網狀交叉」(semi-lattice)這個概念,來闡述不同的系統與結構的可能性。
●柄谷行人指出:對柏拉圖來說,建築意味著一種對抗「生成」的態度,但他則認為實際的建築有一半的成分是屬於「生成」的,也就是偶然、多樣、不被支配的。生成與製造的分別,提示了我們在「設計」之外,還有其他不可被完全設計的變數與過程。
●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其他領域的「現代主義」內容是不同的,以批判前者作為出發的「後現代主義」,意義也分歧而複雜。然而,人們卻經常將它和其他領域的現代主義批判混為一談;更糟糕的時候,甚至和對現代性(modernity)的批判也分不清楚。
●柄谷行人之所以關注都市計畫的問題,因為「作為隱喻的建築家」的問題—從柏拉圖的「哲學王」到列寧的「先鋒黨」—就濃縮在這裡。我想表達的是,想要透過國家的介入、設計或計畫來控制資本主義經濟,是不可能的事。
●建築家是如何地受到哲學言論的影響;還有,因為受到哲學言論的影響,他們看不到自己在現實中真正所做的事。在建築之外的領域,後現代主義被定義為—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說法—「大敘事的終結」。人們將它翻譯(=理解)為「大敘事=作為專有名稱的『建築』=社會主義」的結束。其實,這樣的公式套用在實際的現代主義建築上並不貼切,但是在哲學的影響之下,這個定義反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柄谷行人
~《作為隱喻的建築》
~《隠喻としての建築》
#作為隱喻的建築
#隠喻としての建築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作為隱喻的建築》】↓↓
https://idragon.info/2v_az
【金石堂購買《作為隱喻的建築》】↓↓
https://easymall.co/2v_av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4會員
2.1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其他內容
★愛情故事的循環與死亡終結令人覺得好累,不免要問,真有「愛」這回事嗎?有的。但有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必須大幅改變,才能看清楚愛究竟是什麼,並為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空間。 ●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中,女性讀者將會發現,人一旦陷入戀愛,無論男女,都會感受到一幅清晰的象徵畫面: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作祟。
在叢林裡,最能適應環境與競爭的物種將生存下來。在城市裡,最能適應環境與競爭的大腦將生存下來。 ●思維進化的三種維度: 成為時間的朋友,對品質斤斤計較,認識你的敵人。 ●敵人有許多,這裡我只講三個你最可能遇到的敵人─自我限制、盲從,以及拖延。 ~楊大輝 ~《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
★愛情故事的循環與死亡終結令人覺得好累,不免要問,真有「愛」這回事嗎?有的。但有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必須大幅改變,才能看清楚愛究竟是什麼,並為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空間。 ●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中,女性讀者將會發現,人一旦陷入戀愛,無論男女,都會感受到一幅清晰的象徵畫面: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作祟。
在叢林裡,最能適應環境與競爭的物種將生存下來。在城市裡,最能適應環境與競爭的大腦將生存下來。 ●思維進化的三種維度: 成為時間的朋友,對品質斤斤計較,認識你的敵人。 ●敵人有許多,這裡我只講三個你最可能遇到的敵人─自我限制、盲從,以及拖延。 ~楊大輝 ~《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建築是什麼? 朝天際線發展之結構物體...... 由水平綿延伸的結構物體......
Thumbnail
  「建築史提供一種避免武斷的方式,不是在讀歷史書並從中找出最美的一部分,是試圖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間的理性連接,哪些元素是形成連接的必要條件。原始的建築學,真實的建築學,原始小屋的建築學原理是骨骼,它的光線和裝飾都直接源於構造上的必要元素。」-Jacqueline Gargus   何謂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轉變,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城市設計的影響。從CIAM的討論到結構主義的空間組織,再到解構主義的材料與符號重塑,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文化的潮流,也揭示了建築師在面對多元化需求時的思考挑戰與創新嘗試。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建築是什麼? 朝天際線發展之結構物體...... 由水平綿延伸的結構物體......
Thumbnail
  「建築史提供一種避免武斷的方式,不是在讀歷史書並從中找出最美的一部分,是試圖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間的理性連接,哪些元素是形成連接的必要條件。原始的建築學,真實的建築學,原始小屋的建築學原理是骨骼,它的光線和裝飾都直接源於構造上的必要元素。」-Jacqueline Gargus   何謂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轉變,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城市設計的影響。從CIAM的討論到結構主義的空間組織,再到解構主義的材料與符號重塑,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文化的潮流,也揭示了建築師在面對多元化需求時的思考挑戰與創新嘗試。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