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用什麼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看古人的書法,可以看到紙墨效果和紙張、墨的種類,但用什麼筆卻一直沒有什麼資料。
〈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是唯一記載用什麼紙、筆寫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一文中稱:〈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鬚筆所書,這一提法為後人津津樂道,卻很值得懷疑。
唐朝距離王羲之的年代將近千年,這位何延之是根據什麼資料說〈蘭亭序〉是用鼠鬚筆、蠶繭紙?似乎沒有其他更早的記載。
我曾經和大陸的做筆師傅討論過〈蘭亭序〉的鼠鬚筆的所謂鼠鬚,應該只是形容詞,就好像蠶繭紙的蠶繭應該也是形容詞,形容紙張潔白、有光澤、紋理,如蠶繭,如果真的是用蠶繭做的,那應該叫絹,而不是紙。
由於現在所存效果最好的〈蘭亭序〉版本是唐太宗時期臨摹的,無法作為王羲之用紙的證明,但乾隆珍藏的王珣的〈伯遠帖〉、陸機〈平復帖〉都是楮皮一類的紙張。王羲之用紙或者近似。
蠶繭紙不是蠶繭做的,鼠鬚筆不是鼠鬚做的,那麼鼠鬚筆是什麼做的。
大陸的做紙師傅認為,應該是狼毫,狼毫是用黃鼠狼尾巴的毛做的,所以應該就是狼毫,很好很好的狼毫。
趙孟頫臨摹的〈蘭亭序〉是石刻本,筆畫精細處表現不出來,所以他說〈蘭亭序〉用的是退鋒的筆,這顯然是錯的,如果他見過馮承素、趙模臨摹的〈蘭亭序〉,就會知道〈蘭亭序〉用的絕對是一枝極為鋒利的新筆。
近十幾年大陸的毛筆產業迅速發展,各地都有很好的毛筆生產,有了精良的毛筆,好多臨摹〈蘭亭序〉的高手都可以寫出逼真的字體。
我做的「書懷」也是以寫出〈蘭亭序〉、趙孟頫〈赤壁賦〉為目標,當然用料、工法都是上乘之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侯吉諒首創以數學、幾何、物理、力學來解析書法觀念及賞析,系統化闡釋學習書法的觀念、知識、技法,以及筆墨紙硯等相關知識,讓書法的學習更容易、簡單、快速、有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多夢,夢中多奇遇。 有人說夢是現實的反射,我覺得未必,因為我夢中的人物事時地多不可解,和現實完全毫關係。 也有些夢際遇離奇,如果能及時記下,就會是很好短篇小說。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夜深忽夢少年事」,自描的句子藏了多少情懷,要從後面的句子中去尋找答案。
藝術史學者盧慧紋到剛剛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主持當代書藝座談,她的觀察是,「當代書法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想擺脫傳統,另一方面又比任何人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 我長期的觀察有點不一樣,有些觀點,可能是屬於那種「大家心知肚明,卻從來不說」的情形。 首先是,學書法的人大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理論上,是這樣沒
大二時擔任校刊《興大青年》的總編輯,每天都要到社團辦公室去走一下,看看有沒有人投稿。 當時的社團辦公室是原來的女生宿舍,新的女生宿舍蓋好後就撥作學生的社團辦公室。那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單層四合院,中間有很大的空地老舊的樹木不少,雜草叢生,加上屋子老舊(大三那年就拆了),加上晚上到社團的人不多,感覺頗為
(此詩寫於1992年,當時故宮同時展出范寬〈谿山行旅圖〉與蘇東坡〈寒食帖〉,北宋就在范、蘇兩人的生活年代之間,對比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民心流向,有感而作)   江山如畫 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它低頭看了看一身的裂痕和碎片 一再補過、修過和黏過的絹布與紙面 不敢相信,這就是人稱與山傳神 氣奪造化的筆墨
1980年代寫字最苦惱的,就是沒有好的墨條。 好墨的基本條件是要能黑,但當時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墨,無論是大陸墨還是台灣墨,都不容易磨黑,日本墨大部份都可以黑,可是很貴。 後來聽畫畫的朋友說,故宮的墨很好,好奇去買了來用,果然是很好,而且做得很漂亮,應該是當時最好的墨了,1991年跟隨江兆申老師之後,
我在〈張豐吉與鳳梨紙〉一文中最後說,「簡單來說,我覺得菠蘿宣兼具宣紙與皮紙的特性,所以墨色表現極佳(宣紙),而又非常強韌(皮紙),寫字在篆、隸、行、草、楷各體的表現都很漂亮,墨色可以黑到立體感非常強烈,水墨的表現淡墨的效果則極其漂亮,不但層次分明,複筆疊韻厚重,濃淡墨都非常溫潤,很少有紙張可以達到這
最近多夢,夢中多奇遇。 有人說夢是現實的反射,我覺得未必,因為我夢中的人物事時地多不可解,和現實完全毫關係。 也有些夢際遇離奇,如果能及時記下,就會是很好短篇小說。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夜深忽夢少年事」,自描的句子藏了多少情懷,要從後面的句子中去尋找答案。
藝術史學者盧慧紋到剛剛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主持當代書藝座談,她的觀察是,「當代書法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想擺脫傳統,另一方面又比任何人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 我長期的觀察有點不一樣,有些觀點,可能是屬於那種「大家心知肚明,卻從來不說」的情形。 首先是,學書法的人大都強調自己深基於傳統,理論上,是這樣沒
大二時擔任校刊《興大青年》的總編輯,每天都要到社團辦公室去走一下,看看有沒有人投稿。 當時的社團辦公室是原來的女生宿舍,新的女生宿舍蓋好後就撥作學生的社團辦公室。那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單層四合院,中間有很大的空地老舊的樹木不少,雜草叢生,加上屋子老舊(大三那年就拆了),加上晚上到社團的人不多,感覺頗為
(此詩寫於1992年,當時故宮同時展出范寬〈谿山行旅圖〉與蘇東坡〈寒食帖〉,北宋就在范、蘇兩人的生活年代之間,對比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民心流向,有感而作)   江山如畫 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它低頭看了看一身的裂痕和碎片 一再補過、修過和黏過的絹布與紙面 不敢相信,這就是人稱與山傳神 氣奪造化的筆墨
1980年代寫字最苦惱的,就是沒有好的墨條。 好墨的基本條件是要能黑,但當時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墨,無論是大陸墨還是台灣墨,都不容易磨黑,日本墨大部份都可以黑,可是很貴。 後來聽畫畫的朋友說,故宮的墨很好,好奇去買了來用,果然是很好,而且做得很漂亮,應該是當時最好的墨了,1991年跟隨江兆申老師之後,
我在〈張豐吉與鳳梨紙〉一文中最後說,「簡單來說,我覺得菠蘿宣兼具宣紙與皮紙的特性,所以墨色表現極佳(宣紙),而又非常強韌(皮紙),寫字在篆、隸、行、草、楷各體的表現都很漂亮,墨色可以黑到立體感非常強烈,水墨的表現淡墨的效果則極其漂亮,不但層次分明,複筆疊韻厚重,濃淡墨都非常溫潤,很少有紙張可以達到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次嘗試了墨水畫,因為宣紙太軟,圖畫紙當底,老師有個提議,可以畫個畫軸掛起來 宣紙有分為粗糙面和光滑面,粗糙適合可以控制力道的成年人,一般初學者或孩童適合光滑面。 丹頂鶴特色在頭上方有紅點,頸部黑色,腳纖細。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
Thumbnail
回台灣後,跑去彰化員林學書法。是朋友的老師,在員林教書法十幾年了。告訴老師想學趙孟頫的小行書,因此從前赤壁賦練起。帶了一枝狼毫,結果太粗,寫起來也不挺。老師走過來說:「我看看。」
Thumbnail
故事描述了方術學者洛曼帝的故事,他渴望成為合格的方士,為此耗盡了大部分的財富。
Thumbnail
  如果把我目前四卷電子書的封面圖案,各自排好生產時間,最早出爐的是第二卷的牛頂天,再來是第三卷的鳳靈仙子和書名檔。半年後是第一卷的劉騰撫琴,最後則是第四卷的夏憂患(逆龍仙帝)。   因此,第二卷的書名字體是最早的版本,因為當時的第一卷封面是朋友畫的,還沒有請人設計整套書名字體的計畫......
Thumbnail
《在獄詠蟬》(679年7月) 初唐 · 駱賓王 引用典故:南冠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tshim。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gim5。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tim5。 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sim。 文人寫景,繪物,多有移情作用,是以實物烘托內心的感觸與發抒心志!蟬,自古在古詩詞的意象有
Thumbnail
回顧人類書寫的歷史,在受夠了泥板刻字的生活後,埃及人、西亞人和漢人分別開發出了莎草紙、羊皮紙和樹皮纖維紙。   但是,遮濟郎毋知的是,光是皮紙和纖維紙在古代的中美洲文明就曾經被獨立發明出來(紙莎草礙於物種分布限制,因此未能在地中海文明外見到。)
開始閱讀《青蚨子》。首先是古典式的大量短句,悠悠喚起一種古老漢語詩歌情懷的「風格」。然而,以「物質」而言,它是本厚重的小說。短語長書,予人之印象不是經年累月縫接起的、如捲軸的連續性書寫,反倒像是某件物事摔落在地後,無限的裂解到碎屑以如星點般閃現的整體圖景。雖以書寫的實踐而言不可能,但,成就這麼長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次嘗試了墨水畫,因為宣紙太軟,圖畫紙當底,老師有個提議,可以畫個畫軸掛起來 宣紙有分為粗糙面和光滑面,粗糙適合可以控制力道的成年人,一般初學者或孩童適合光滑面。 丹頂鶴特色在頭上方有紅點,頸部黑色,腳纖細。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
Thumbnail
回台灣後,跑去彰化員林學書法。是朋友的老師,在員林教書法十幾年了。告訴老師想學趙孟頫的小行書,因此從前赤壁賦練起。帶了一枝狼毫,結果太粗,寫起來也不挺。老師走過來說:「我看看。」
Thumbnail
故事描述了方術學者洛曼帝的故事,他渴望成為合格的方士,為此耗盡了大部分的財富。
Thumbnail
  如果把我目前四卷電子書的封面圖案,各自排好生產時間,最早出爐的是第二卷的牛頂天,再來是第三卷的鳳靈仙子和書名檔。半年後是第一卷的劉騰撫琴,最後則是第四卷的夏憂患(逆龍仙帝)。   因此,第二卷的書名字體是最早的版本,因為當時的第一卷封面是朋友畫的,還沒有請人設計整套書名字體的計畫......
Thumbnail
《在獄詠蟬》(679年7月) 初唐 · 駱賓王 引用典故:南冠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tshim。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gim5。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tim5。 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sim。 文人寫景,繪物,多有移情作用,是以實物烘托內心的感觸與發抒心志!蟬,自古在古詩詞的意象有
Thumbnail
回顧人類書寫的歷史,在受夠了泥板刻字的生活後,埃及人、西亞人和漢人分別開發出了莎草紙、羊皮紙和樹皮纖維紙。   但是,遮濟郎毋知的是,光是皮紙和纖維紙在古代的中美洲文明就曾經被獨立發明出來(紙莎草礙於物種分布限制,因此未能在地中海文明外見到。)
開始閱讀《青蚨子》。首先是古典式的大量短句,悠悠喚起一種古老漢語詩歌情懷的「風格」。然而,以「物質」而言,它是本厚重的小說。短語長書,予人之印象不是經年累月縫接起的、如捲軸的連續性書寫,反倒像是某件物事摔落在地後,無限的裂解到碎屑以如星點般閃現的整體圖景。雖以書寫的實踐而言不可能,但,成就這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