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使用成語和形容詞不見得是好事。當孩子應該要展現觀察力,描摹細節時,卻用一個現成的語詞輕輕帶過,不就大幅限制探索的可能性,弱化了思維的開展嗎?那麼,成語和形容詞究竟該放在什麼地方比較恰當呢?
寫文章,使用的越多成語越好!--這是許多家長的迷思,因此在帶小朋友寫作文時,會要求他們填塞過多的成語進去。
不過呢,文章寫得好的關鍵在於:讀者是否能夠在閱讀你的文字的同時,在腦海中產生具體的畫面,身歷其境。而成語畢竟是古代的典故,是抽象的,和讀者有一定的距離,縱使他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但也很難想像出畫面。隨便舉個例子:
我和宇翔是管鮑之交。
看到這個句子,讀者當然知道你們倆是好朋友。但如果將句子改成:
我和宇翔很要好,上課坐在一起、下課黏在一起,連上廁所都要一起去。
你看,是不是更容易想像出鮮明的畫面呢?
因此,過度使用成語不見得是好事。當孩子應該要展現觀察力,描摹細節時,卻用一個現成的成語輕輕帶過,不就大幅限制探索的可能性,弱化了思維的開展嗎?
形容詞的使用也是要適可而止,例如:
阿嬤玩刮刮樂,中了一萬塊,她雀躍不已。
何不如詳細描摹她的反應呢?
阿嬤玩刮刮樂,中了一萬塊,「中了!中了!」她突然大叫數聲,並且轉過身來緊抓著我的肩膀拼命搖晃。
閱讀第二句的同時,我們更能夠體會阿嬤的心情。
那麼,成語和形容詞究竟該放在什麼地方比較恰當呢?其實不難判斷--
當你描寫到事件的高潮,最需要讀者用心閱讀的地方時,就要減少成語和形容詞的比例,多用名詞和動詞來強化敘述;反之,如果是無關緊要的地方,那就可以用成語和形容詞幾個字帶過。
〈寫出讀者腦海裡的畫面〉是我刊登在《全國兒童週刊》上的文章,透過故事的情境,引導小朋友站在讀者角度、理解讀者心理,並且領會這個修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