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可能會有點沉重,雖然「生命」本來就是沉重的話題。
不知道身為讀者的你有沒有想過「我不想死」和「我不能死」之間的差別?
先說我自己的結論吧,我認為在面對死亡或可能死亡的情境時,「我不想死」比較注重在情感上。「不想死」的重點在於它可能是出於恐懼而產生的一種心情,不信你可以去試試找出生活中使用「不想」這個詞的時刻,看看是否多跟情境下的心情有關。
相對於「我不想死」,「我不能死」的重點則是在於一種行動或行為。通常會有「不能死」的念頭,都會和某件非做不可的事情有關。
像是:
「我不能死,如果我死了那妹妹怎麼辦?」
從上述這句話,我們能推敲出說出這句話的主人,不能死是為了照顧妹妹。想照顧妹妹這個行動隱藏在「不能死」這個詞的反面。
回歸正題,為什麼我會談到這件事呢?
前幾天,我在路邊目睹了一場車禍。
我看到時救護車剛到,當下我盡可能地閃遠一些,因為我害怕看見受傷的人。
刻意繞路的我,心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句話:
「我不想死,我還想替竹北西區的孩子做點事。」
當下的我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心境與以前大有不同,而是直到打文章的現在才驚覺。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腦海經常出現「我想死」這樣的念頭。
我記得自己開始出現這樣的念頭,是在國中吧。
學校建築物有五層樓,有幾次看見對面屋頂有學生爬上去玩。
聽著他們嬉鬧的聲音,我想著:「要是我也有這樣的膽量就好了。往下一跳是什麼感覺呢?」
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沒什麼意義。
當時我不喜歡考試,而讀教科書對我來說彷彿是考試的附屬品。
但我媽說:「你要是不讀書就去工廠當女工好了。」
現在想起來,這句話實在是很歧視女性。
在學校,我得罪了班上排名前幾名的男生,從此就不斷地被數落。
前陣子,我看見《人間失格》的摘錄中寫著:
「小丑是我和人類連結的最後一到底線。表面上總是笑臉迎人,內心卻是拼命地,汗水淋漓地盡最大的努力扮演著。」
說真的,我國中三年的社交生活就像是小丑一般的存在。
提到我時,同學總是在笑,我甚至不清楚他們在笑什麼。
到最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像是漂流木一樣。
然後,我遇見了另一個跟我一樣厭世的女生。
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但她跟我不一樣的是,她盡可能地在反抗這個世界和他所認為不公平的事。
我們一樣都有嚴格的母親。我的母親把我的精靈牌卡說明書剪的破破爛爛,然後丟在我的書桌上。她的母親則是把她一本一本買來珍藏的漫畫,拿去回收了。但不同於我每天從教室外的陽台往下看,希望自己有勇氣登出地球;我倒是從來沒聽過她說她想死,反而常常聽她對當時一些白目的男生罵「去死啦」。(雖然這也不是多好的示範)
我想表示的是,我的少女時代是在「我想死」以及「人生沒有價值」的氛圍當中度過的。沒想到在20年後的今天,我竟然會覺得「我不能死」;這比「我不想死」的想法更加積極哪!這大概是20年前的我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