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常見的烘豆名詞誤解

兩個常見的烘豆名詞誤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都知道烘豆的過程中分為好幾個階段,其中最容易產生誤解的兩個階段便是脫水期風味發展期,誤以為在烘豆中這兩個階段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分別代表著影響咖啡豆脫水及風味發展,不能說是錯誤,但有必要進一步解釋。

脫水期

有些人會將烘豆的過程中入豆到梅納反應開始(轉黃)這個階段稱為脫水期,但其實烘豆的整個過程都在脫去水份,並不會只有在這個階段才脫水,有些人會為了追求咖啡豆色的一致性,而將所謂的脫水期拉長,確實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但不應該盲目的追求豆色一致性,而失去特色風味,因為接下來的梅納反應及焦糖化反應都需要有一定的水份才能夠進行,如果過度的將此階段拉長,會導致咖啡豆本身的特色風味平淡(焦香還是會有),嚴重一點的話會讓咖啡產生焦苦味,因為在焦糖化反應時沒有足夠的水分保留部分蔗糖,大部分的蔗糖都轉化為焦糖,有煮過天然焦糖的都知道,蔗糖甜度比較高,而焦糖是帶焦香及些微的苦味,不要被人工製成的焦糖糖漿給騙了。

發展期

通常發展期指的是咖啡豆一爆到下豆這段期間,風味發展不完全會帶有不討喜的風味,有些人覺得像草味,有些人覺得像穀物味,風味發展完全的咖啡豆則是可以呈現完整的特色香氣風味,因此有些人主張應該要延長發展期,讓咖啡豆達到風味發展完全,但是其實風味的發展並不只有這段期間,在梅納反應及焦糖化反應的過程中,咖啡豆的風味其實就已經在慢慢的成形中,如果過度延長發展期,反而會導致烘焙味太重,掩蓋掉特色風味,無論如何這個階段太長或太短都會帶來不討喜的風味,我個人在烘豆時其實不太在意發展時間,而是著重在烘焙總時間上。


蝦皮逛逛 https://shopee.tw/ice830922

官網逛逛 https://www.lidowcoffee.com/

粒豆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dowcoffee/

粒豆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0RTTs65bRy9C6jbrbSAlQ/videos

avatar-img
粒豆阿杰的沙龍
8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粒豆阿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個人的心得是,多喝多想,不管是喝別人的還是喝自己的,調整上要相信自己的味嗅覺,因為每個人所使用的設備都有所不同,所以千萬不要去抄別人的參數,可以參考,但對咖啡要有自己的喜好及想法。
不管是不是創業的人都難免會自我懷疑,有時候目標太遠大反而會讓自己更容易陷入焦慮,看完這本書可以重新檢視現在建立的生活習慣/商業模式,有沒有哪裡可以修正,除了遠大的目標,也要開始把每一步走的踏實,朝你想要的方向前進,即便每一步都非常的微小。
品質的好壞不是單不單品,而是素材的選用,在新潮流咖啡下,如果說單品豆是探索咖啡的風土特色,那綜合豆就是烘焙師對風味組合的想像與結果。
1. 味覺 許多人會把味覺和嗅覺搞混,味覺負責的是酸、甜、苦、鮮、鹹這五件事,拆解味嗅覺可以用簡單的捏鼻子喝咖啡來達成,當你捏著鼻子喝咖啡,不會感受到任何風味(香氣)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味覺上。 2. 嗅覺
若只是比較單一杯咖啡,磨豆機影響的風味層面會比咖啡機來得重要許多,但這個前提還是要考量到店內客座數以及咖啡師的出杯熟練度,才不會買了雙孔咖啡機卻沒有發揮最大效益。
濃縮咖啡萃取在咖啡機上的重點在於1. 溫度及保溫性2. 壓力,溫度的穩定度取決於鍋爐的加熱方式、大小及有無保溫棉,壓力則是幫浦形式。
我個人的心得是,多喝多想,不管是喝別人的還是喝自己的,調整上要相信自己的味嗅覺,因為每個人所使用的設備都有所不同,所以千萬不要去抄別人的參數,可以參考,但對咖啡要有自己的喜好及想法。
不管是不是創業的人都難免會自我懷疑,有時候目標太遠大反而會讓自己更容易陷入焦慮,看完這本書可以重新檢視現在建立的生活習慣/商業模式,有沒有哪裡可以修正,除了遠大的目標,也要開始把每一步走的踏實,朝你想要的方向前進,即便每一步都非常的微小。
品質的好壞不是單不單品,而是素材的選用,在新潮流咖啡下,如果說單品豆是探索咖啡的風土特色,那綜合豆就是烘焙師對風味組合的想像與結果。
1. 味覺 許多人會把味覺和嗅覺搞混,味覺負責的是酸、甜、苦、鮮、鹹這五件事,拆解味嗅覺可以用簡單的捏鼻子喝咖啡來達成,當你捏著鼻子喝咖啡,不會感受到任何風味(香氣)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味覺上。 2. 嗅覺
若只是比較單一杯咖啡,磨豆機影響的風味層面會比咖啡機來得重要許多,但這個前提還是要考量到店內客座數以及咖啡師的出杯熟練度,才不會買了雙孔咖啡機卻沒有發揮最大效益。
濃縮咖啡萃取在咖啡機上的重點在於1. 溫度及保溫性2. 壓力,溫度的穩定度取決於鍋爐的加熱方式、大小及有無保溫棉,壓力則是幫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