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不管用讀的、聽的或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種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便是坐在咖啡廳和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關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正是作者李白在五年的街頭擺攤中,透過一張張似顏繪,接觸到三十個生命故事的紀錄。
這些故事有的幽默、有的悲傷、有的憤恨難平,雖說風貌不同,但在施了作者的「療傷似顏繪」魔法後,都變得很有溫度。

▌傷口會在傾訴的過程中,變成傷疤

為什麼叫療傷似顏繪?
大家都受傷了嗎?
相信每個人生命中,多少會經歷一段極度悲傷、絕望的時光。那種痛就像烙印一樣,會深深扎在心裡,一碰就痛得不行,所以我們往往會逼自己不去回憶這些痛苦,希望它隨時間慢慢消失。
然而再怎麼假裝雲淡風輕,也無法抹消這些傷痛曾經存在、並足以讓人崩潰的事實。
「療傷似顏繪」的創作過程,會請客人在等待似顏繪完成前,分享一段故事。起初作者只是想避免客人等待的過程太無聊,卻意外發現人們能在傾訴故事的過程中,治癒內心的傷口。就算無法完全痊癒,至少不會那麼疼痛。

他質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傷口每摸一次,不就會越來越痛嗎?
但後來他了解到,其實傷口會在傾訴的過程裡,慢慢變成傷疤。傷口摸起來很痛;但是傷疤摸起來卻只會感到癢癢的。
── E 先生
我想作者會將 E 先生的故事放在最前面,或許是 E 先生教會他的事,正是他在創作似顏繪時找到的價值。
世間有太多怵目驚心的傷痕,被藏在風平浪靜之下。許多受傷的人總會礙於社會眼光,打消尋求協助的念頭,獨自忍痛下去。
而「療傷似顏繪」正好給了人們一個抒發的出口。讓他們得以在說故事時,療癒傷痕;在看見畫中的自己時,得到些許溫柔。
作者筆下的似顏繪,雖不如肖像一般擬真,卻因融入了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顯得別具意義。

記得我大學時,也聽過系上學姊──旅行插畫家陳柔安──說了這麼一段話:
「原來,一張畫可以不只是一張畫,街頭販賣也可以不只是一場交易,它可以是生命的交流、是回憶的載體,更可以讓原本只是平行線的兩個人出現交集,發生更多的可能性。」
──節錄自中原大學新聞報導
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繪畫的目的早已不是將眼前所見畫得唯妙唯肖。如何將那些眼睛看不見、雙手摸不到的東西描繪出來,我想才是藝術永遠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在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

若說這一張張似顏繪,療癒了那些來到攤上的客人;街頭故事這系列創作,便療癒了所有在故事中尋得共鳴的人。
雖然大家的經歷都不同,難以切身理解別人的遭遇。可是透過這些創作,我們都能在故事中找到一部份的自我。也許是至親離開後的絕望傷痛、失戀後的自我質疑,也許是不敢鼓起勇氣的掙扎徬徨、像個傻子追著夢想跑的滿腔熱血。
看著故事中和自己相似的遭遇,都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並不孤單。在同一片天空下,總有人和自己一樣煩惱著、奔跑著;也總有人說的一句話、做的一件事,能成為救贖自己的良藥。
原來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治癒別人。
──《療傷似顏繪》
▌溫柔的力量
其實在這本書推出之前,我就已經追蹤了「街頭故事」好一段時間。當初是被哪一則故事吸引,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過那時被打動的理由,倒還記得明明白白。
我是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簡稱 HSP),對周遭的刺激十分敏感。在人多的場合待久了會忍不住掉眼淚,面對強烈的光線、聲音、味道都會覺得不舒服。
在不曉得自己是 HSP 前,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自己跟世界是脫節的。那些人們喜歡的、希望我去做的事,我幾乎都不喜歡;而那些隨處可見的玩笑、指責和惡意,在我看來都像把利刃,會不自覺想像自己若站在刀口前,會多麼難受。
對外界刺激過度反應的特質,使我常被身邊的人認為「想太多」或「玻璃心」。
由於世上多數人無法理解 HSP 承受負面刺激的壓力,當時我只會認為這世界的冷漠令人心寒,並感覺自己和社會格格不入。
而「街頭故事」正療癒了那時陷入自我懷疑的自己。
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世上還有很多人和我一樣迷茫、挫折過;而作者對待每位客人的包容,更讓我領悟到世上還是有人願意以溫柔擁抱他人。

即便現在的我早已不像過去一樣,總困在自我懷疑的泥沼中,可我依然很喜歡李白筆下的故事。我認為這些故事裡埋藏的溫柔,絕對是這個社會難能可貴的寶藏。
真的很感謝李白用這一張張似顏繪,療癒了許多受傷的人;也用一筆筆故事,溫暖了更多正在迷惘的人。
無論你在人生的哪個階段,身處順境或是逆境,這本書記錄下的三十個暖心故事,都很值得伴你度過疲累不堪的時刻。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療癒自己的那段故事。
更多【聊本書】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