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店裡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屬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正是作者李白在五年的街頭擺攤中,透過一張張似顏繪,接觸到三十個生命故事的紀錄。
這些故事有的幽默、有的悲傷、有的憤恨難平,雖說風貌不同,但在施了作者的「療傷似顏繪」魔法後,這些故事都變得很有溫度。
相信每個人生命中,多少都會經歷一段極度悲傷、痛苦、絕望的時光,那種痛就像烙印一樣,會深深扎在心裡,一碰就痛得不行,所以人們往往會逼自己不去回想這些痛苦,希望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然而這並無法抹消這些傷曾經存在過並足以讓人崩潰的事實。
「療傷似顏繪」的創作過程,會請客人在等待似顏繪完成前,分享自己的一段故事。作者原本只是想避免客人等待的過程過於沉悶,卻意外發現人們能在傾訴故事的過程中,治癒內心的傷口,就算無法完全痊癒,至少不會再那麼疼痛。
他質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傷口每摸一次,不就會越來越痛嗎?
但後來他了解到,其實傷口會在傾訴的過程裡,慢慢變成傷疤。
傷口摸起來很痛;但是傷疤摸起來卻只會感到癢癢的。
── E 先生
作者會將 E 先生的故事放在最前面,或許是因為 E 先生教會他的事,正是他在創作似顏繪時找尋到的價值。
這世間有太多怵目驚心的傷痕被掩藏在平靜之下,這些受傷的人往往會礙於社會的眼光、現實的考量,打消尋求協助的念頭,只能獨自繼續忍痛下去。
而「療傷似顏繪」正好給了人們一個抒發的出口,讓他們能在說故事的同時療癒自己內心的傷,能在看見畫中的自己時得到一份溫柔。
作者李白筆下的似顏繪雖不如肖像一般擬真,卻因為融入了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使這一張張畫作顯得別具意義。
記得我大學時,曾聽過系上一位學姊──旅行插畫家陳柔安──分享過這麼一段內容:
「原來,一張畫可以不只是一張畫, 街頭販賣也可以不只是一場交易,它可以是生命的交流、是回憶的載體,更可以讓原本只是平行線的兩個人出現交集,發生更多的可能性。」
──節錄自「旅行插畫家」陳柔安 帶著一盒彩筆走遍世界畫人生
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將一個人或一幕場景畫得唯妙唯肖早已不是繪畫主要的目的,如何將那些人的眼睛看不見、雙手摸不到的情感描繪在眼前,我想才是藝術創作永遠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價值。
若說這一張張似顏繪療癒了那些來到攤上的客人;街頭故事這系列創作,便療癒了所有在故事中尋得共鳴的人。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要能感同身受理解別人的情感並不容易。可是透過這些創作,我們都能在一個個故事中找到一部份的自我。也許是至親離開後的絕望傷痛、也許是失戀後的自我質疑、也許是不敢鼓起勇氣的掙扎、也許是像傻子追著夢想跑的熱忱。
看著故事中和自己相似的遭遇和處境,都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同一片天空下,總有人和自己一樣煩惱著、奔跑著、療傷著;也總有人說的一句話、做的一件事能成為救贖自己的良藥。
在這本書推出之前,我就已經追蹤了「街頭故事」系列好一段時間。一開始到底是被哪則故事吸引,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過當初被打動的理由倒還記得一清二楚。
我自己是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簡稱 HSP),對周遭的情緒跟刺激十分敏感。在人多的場合待久了會忍不住掉眼淚,面對強烈的光線、聲音、味道都會覺得不舒服。
在不曉得自己是 HSP 之前,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自己跟這個世界是脫節的,那些人們喜歡的、希望我去做的事我幾乎都不喜歡,而那些隨處可見的玩笑、指責和惡意在我看來都像把利刃,會不自覺想像自己若站在刀口前,被傷害的瞬間會有多麼難受。這種對外界刺激過度反應的特質使我常被身邊的人認為「想太多」或「玻璃心」。
由於多數人並無法理解高敏感族群承受負面刺激的壓力,在我尚未覺察自己高敏的特質前,我只會認為這個世界的冷漠令人心寒,並覺得自己的多愁善感似乎和社會格格不入。
而「街頭故事」的溫暖正療癒了那時陷入自我懷疑的自己。
這些故事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溫度,使我明白人與人之間並不只有冷漠。作者對待每位客人的尊重與諒解,更讓我領悟這世上還是有人願意以溫柔去擁抱其他人。
當然,現在的我早已不像過去一樣總是困在自我懷疑的泥沼中,可我依然很喜歡李白筆下的故事。我認為這些故事所傳遞的溫柔,絕對是這個社會難能可貴的寶藏。
真的很感謝李白用這一張張的似顏繪療癒了許多受傷的人,也用一筆一筆畫出的故事溫暖了更多正在迷惘的人。
無論你現在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身處順境或是逆境,這本書記錄下的三十個暖心故事,都很值得陪伴你度過疲累不堪的時刻,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療癒自己的那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