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品牌的對外溝通分為付費媒體以及自媒體兩種管道,付費媒體屬於對外單向溝通,自媒體是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
付費媒體廣告分類大致為,電視媒體、置入性行銷、GOOGLE聯播網、YAHOO原生、報章雜誌、大眾運輸、EDM、電話訊息廣告等等相關行銷。
自媒體主流為,FACEBOOK、IG、YOUTUBE、LINE@等等社群媒體。
品牌的單向溝通,通常目的在於品牌形象、產品露出、購物促銷導流,而雙向溝通重視與消費者的互動,每一筆反饋都是相當重要的品牌體驗。品牌的雙向溝通,除了商品的傳達之外,客戶諮詢的過程、專業內容的解析、甚至退貨的金流及物流便利性,都是經營的重點。不只是品牌在傳達商品訴求,消費者同時也再提出需求,雙方達到某種程度的共鳴,造就了訂單成交的契機。
選擇經營溝通管道要先確定目標對象
受眾族群的年齡分佈、生活習性與慣用平台,甚至在不同的平台,主推不同的商品線,將正確的產品放到對的位置上。
因為媒體廣告的成本攀升,許多品牌已經不再像過往那樣在大型通路砸廣告預算,轉向操作精準行銷,尤其在
[email protected]上線後,這個趨勢更是明顯,過去吃到飽的訊息廣發,轉成以訊息量計費,讓擁有上百萬會員的品牌與購物平台完全吃不消,促使各家廠商紛紛轉向其他平台操作。
品牌溝通的另一個面向,從文宣設計上傳達給消費者,透過圖像、影像、字體、版面編排等元素,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呈現出品牌價值、產品效果等目的,創造自身的商業價值。
在文宣的製作上,無論原本的初衷再好,最終呈現的效果無法傳達商業價值,這樣的設計就沒有任何意義。商業價值有可能是,品牌形象、品牌族群訴求、商品曝光、產品行銷、公益活動等等目的,只要達到其中之一,都是有價值的文宣。
以上相關廣告文宣,充滿我們每天的生活日常,從社群平台FACEBOOK、IG、LINE官方,到多媒體平台YOUTUBE、各種APP平台上無所不在,而我們其實也已經習慣這種模式,不想看,就略過、關閉就好。
但通常我們總是會被幾個莫名的文案、圖片、旋律、廣告歌曲吸引,多停留一下看看它再說甚麼,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契機就在這時開啟,或許當下的你不一定需要它,一旦當你需要時,就會想起它。
當消費者開始了商品體驗後,考驗的就是品牌的實力與經營能力,如何讓消費者在品牌所設定裡面的情境展開體驗,把商品價值最大化,品牌溝通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用圖像、影音各種方式引導,在引導體驗過程中,加入其他產品線帶入更多的情境模式,各個單品串連起來就成了一個面,將品牌故事與價值傳達給受眾族群,階段性的去達到品牌想要傳達的訴求,最後達到銷售的目的。
再優秀的品牌都會有疏失,再好的商品都會有瑕疵,無論如何,記得留下一個暢通的「客訴管道」,讓你的消費者們方便「抱怨」。
有些時候並不是商品不好,而是在過程中某些地方認知不同,造成了誤解,而我們只有解決客戶的情緒,才能有下一次服務的機會,品牌能走多遠,來自於客戶有多高的回購率,只要在合理範圍內,都盡可能地協助客戶解決問題。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購物經驗,買到不適合的商品,但卻很難找到品牌客服回應,甚至是退換貨窗口,最後因為商品本身也沒多少錢,就算了吧,不想浪費時間。
在廠商的角度來看,確實減少了一次退貨造成的損失,但這個消費者永遠不會再回購,對於一個用心經營的品牌,這才是最大的傷害。
近幾年許多產業嘗試轉型,當線下購物轉成線上銷售,看似已經不再需要「人」作為購物的媒介,一切由系統完成銷售行為,雖然減少了人事成本的支出,但也減少了人所帶來的銷售溫度,一切必須仰賴廣告文宣及影音的溝通傳達力,更是另一種品牌實力的考驗。
而面銷帶來的「過多關心的協助」,其實會延伸不少壓力,許多實體店家已經會主動與顧客保持距離,不再主動交談,僅有眼神的交流或點頭的示意,來創造舒適的購物空間,但實際上我們仍然希望享受人所帶來的服務,差別只在於「主動打擾」與「被動打擾」,當你需要,我們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