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的你不要把孩子拴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夜間打疫苗,照理要留置觀察20~30分鐘,診所只我一個病人,想是醫生怕我太無聊,低著頭對我說,過兩週來打流感疫苗,然後他抬眼看了我一下,又說,雖還沒滿六十歲,但是應該自費打肺炎疫苗。我諾諾地說好。
接著醫生談起北歐老人臥病平均三個月,台灣則超過6年。他問我,我想要怎麼準備晚年。我說,我從小多病,本來就活得很累,也不想拖累DJ,一旦三期我就不會接受治療,如果老到自己沒辦法自理,有安樂死就是安樂死,沒安樂死就去「那種」安養院等死。醫生說,你看得很開,不錯喔!
因為這樣,醫生與我談到兩個故事。
故事一:
有個大戶人家,家裡出了意外,第二代過世了,老人家九十歲了,多病,需要人照顧,但是一直家裡都沒請看護,自己人看著。悲劇發生,辦了後事,家裡除了孫子就沒人了,老人家不願意去住安養院,頂多願意讓步請看護。你是知道的,這麼老邁多病,只有看護,沒有親人是不太行的。孫子都在外地,怎麼辦?最後家族討論的結果是一個剛唸完書退伍的孫子回來顧老人家最後一程。
故事二:
有個老人家,孩子都願意接老人家一起住,但老人家怎麼都不肯離開家鄉,只好請了看護,然後幾個孩子輪流回去探望。老人家一有點小動靜,就嚷著讓孩子飛奔回去,類似狼來了的小孩,還好小孩很孝順,怎麼樣都還是趕一兩百公里回去。有天老人家跟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出生沒多久就過敏鼻塞到現在(也快90了),你阿公為什麼把我生成這樣子?這孩子自小多病,生下來有些骨頭沒長好很容易就受傷,一有點傷到就要吃藥止痛。他對老人家說,我從沒抱怨爸媽把我生成這樣,雖然這麼辛苦,我很開心可以來這個世間當個人。老人家聽完愣了一下後哭得唏哩花啦地說,你會這麼說,我很感動。
故事進行中,我也要負責湊其他故事來幫腔,讓故事更精彩,很快時間到了,醫生讓我回家,臨別吩咐我要回去打流感疫苗。
回家路上,我對自己的未來很堅定,就是不要麻煩人,但是那也可能只是現在的我,等到我也八十好幾,應該也會如這兩個故事的老人家一樣吧??希望那時有人點醒我。
一路玩到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跟已故柯逸郎醫師是好友,當時他診所裡用的機器我大概都知道,昨日朋友傳了張照片給我,照片裡是一部管機,上面還有柯醫師的名字,但我沒在他診所樓上看過,想必是在花園新城的家中?? 我是贊成用運算放大器的,但我騎牆,用晶體來堆砌也很棒,用真空管也好,沒甚麼偏好,好玩就好。
小時批了流年,如果準,那麼剩4年,最近有人幫我也估了餘命,大約16~18年。不管是4年,還是18年,都不算長,我到成大超過20年, 連Program The World都快十年了。 所以我決定無論如何都不要讓自己不開心。
孩子不一定在當下能夠,或是願意講出她的困境,有時講了,我們也不一定理解。 有老師朋友說,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孩子多半很好奇,問題很多,但是到了五年級,甚至是國一,就完了。經過兩年,在去嘉義學琴的路上,我問D,看你現在算數學算整天也還是願意算,為什麼國中時你那麼討厭數學? #考試太多XD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傳統文化給「老師」二字的束縛與壓力蠻大的,明明領沒多少錢,不管是外界與自己,卻有一種要每個老師都非比肩至聖先師不可的想法,當然也還要是「聖之時者」,意思是要跟上時代,以最近的事件來看,就是要能「體察」「體會」「體諒」「體貼」學生的心。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認為世間所謂的"愛"所帶來的傷害可能遠比想像的要大得多,尤其是自以為是,理所當然的那種愛。 例如,"我是你的父親,所以你就必須要無條件愛我",或是"我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必須要照單全收我所教的",等等。 尊重通常會贏得愛,沒有尊重的愛很快就會腐爛。
我跟已故柯逸郎醫師是好友,當時他診所裡用的機器我大概都知道,昨日朋友傳了張照片給我,照片裡是一部管機,上面還有柯醫師的名字,但我沒在他診所樓上看過,想必是在花園新城的家中?? 我是贊成用運算放大器的,但我騎牆,用晶體來堆砌也很棒,用真空管也好,沒甚麼偏好,好玩就好。
小時批了流年,如果準,那麼剩4年,最近有人幫我也估了餘命,大約16~18年。不管是4年,還是18年,都不算長,我到成大超過20年, 連Program The World都快十年了。 所以我決定無論如何都不要讓自己不開心。
孩子不一定在當下能夠,或是願意講出她的困境,有時講了,我們也不一定理解。 有老師朋友說,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孩子多半很好奇,問題很多,但是到了五年級,甚至是國一,就完了。經過兩年,在去嘉義學琴的路上,我問D,看你現在算數學算整天也還是願意算,為什麼國中時你那麼討厭數學? #考試太多XD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傳統文化給「老師」二字的束縛與壓力蠻大的,明明領沒多少錢,不管是外界與自己,卻有一種要每個老師都非比肩至聖先師不可的想法,當然也還要是「聖之時者」,意思是要跟上時代,以最近的事件來看,就是要能「體察」「體會」「體諒」「體貼」學生的心。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認為世間所謂的"愛"所帶來的傷害可能遠比想像的要大得多,尤其是自以為是,理所當然的那種愛。 例如,"我是你的父親,所以你就必須要無條件愛我",或是"我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必須要照單全收我所教的",等等。 尊重通常會贏得愛,沒有尊重的愛很快就會腐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以前想要有個女兒,但在急診待久了,感覺生小孩就像抽盲盒,最怕抽到都20多歲了,還要你幫他收拾善後的,有這個風險,我不如多存點錢讓自己日子過好一點。』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如果逐漸年老的父母,因為怕打攪、麻煩子女,就自己主動表示以後要去住養老院。這個父母會想自己要去養老院,他不要麻煩子女;或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是救好了,也怕自己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他已經被傷心了,做子女的自己要檢討。要去檢視正常老人不講
Thumbnail
這是一位孤僻老人的故事。說他老?不過將近七十罷了,以現代人平均壽命真的不老。他也經常不承認,人都是這樣的:看別人怎麼一陣子不見就變老很多?殊不知他人見我必也如此。 老人生來好命。身為長孫,又長得可愛,自小備受阿公寵愛,不像小他五歲的弟弟,因為活潑好動又頑皮,自小被阿公罵「爛材」。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父母會這麼講:「要去養老院,不要麻煩子女,或者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救好了,也怕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已經被(子女)傷心了!做子女的要檢討、檢視,正常老人不講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這樣!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0 #老年生活 看到國小同學賴群組的訊息,一位同學生病住院治療,孩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工作,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請看護照顧。同學們也都將近70高齡,單獨生活已是正常,父母大多不在,孩子也長大成人,自立工作生活。 晚年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照顧好自己,不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以前想要有個女兒,但在急診待久了,感覺生小孩就像抽盲盒,最怕抽到都20多歲了,還要你幫他收拾善後的,有這個風險,我不如多存點錢讓自己日子過好一點。』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如果逐漸年老的父母,因為怕打攪、麻煩子女,就自己主動表示以後要去住養老院。這個父母會想自己要去養老院,他不要麻煩子女;或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是救好了,也怕自己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他已經被傷心了,做子女的自己要檢討。要去檢視正常老人不講
Thumbnail
這是一位孤僻老人的故事。說他老?不過將近七十罷了,以現代人平均壽命真的不老。他也經常不承認,人都是這樣的:看別人怎麼一陣子不見就變老很多?殊不知他人見我必也如此。 老人生來好命。身為長孫,又長得可愛,自小備受阿公寵愛,不像小他五歲的弟弟,因為活潑好動又頑皮,自小被阿公罵「爛材」。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父母會這麼講:「要去養老院,不要麻煩子女,或者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救好了,也怕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已經被(子女)傷心了!做子女的要檢討、檢視,正常老人不講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這樣!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0 #老年生活 看到國小同學賴群組的訊息,一位同學生病住院治療,孩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工作,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請看護照顧。同學們也都將近70高齡,單獨生活已是正常,父母大多不在,孩子也長大成人,自立工作生活。 晚年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照顧好自己,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