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舒服的感覺3—寧願小病小錯,不要大病大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前,我希望事前要考慮週到,不要做錯、漏掉或忘記;事情要照著預定的行程走,不要發生意外的情況;不要預想錯誤,當場才發現,臨時修改,多花時間和心力,或是留下遺憾的心情……
這種情緒是【情緖22—要求完美,有潔癖】
【情緒32—規則很多,很堅固】生活系統化,做事有條不紊,完美主義,頑固不化
像:生病時,會懊惱自己為什麼沒做好預防的準備?東西壞掉,原來是沒看說明書,沒小心使用;牙齒痛,因為牙縫沒好好清乾淨;迷路中,沒事先查好地圖……

不是年紀大退化或失智症

這幾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漏掉、忘記、做錯、資訊接錯了的的情形發生,我準備了一本簿子將那些情形記錄下來。一般人會說,是因為年紀大,腦筋退化,還有記憶力減弱的原因,只是很奇怪,如果是因為退化或減弱的原因的話,應該會一直弱下去,但是我的情形不是這樣的,錯誤或漏掉的情形有時多有時少,一天之中有時件數多,有時件數很少,所以我的判斷不是退化的原因。而且退化是漸進式的,不會那麼明顯,有時候3分鐘之內錯了好幾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告訴我什麼呢?錯誤的事情多到讓我懷疑人生。
還有,我看過一個說法,如果知道自己忘記或做錯的話,就不是失智症了,因為失智症的人自己不知道做錯或忘記,嗯!說得真好。

之前對這些事的解讀是:

一、我腦袋的資訊連結不佳。那就一樣一樣連起來,就是細胞本身或細胞間的連結退化的話,我相信細胞是活的,只要我看到了,知道了,好好照顧它,它可以再活過來,恢復活力的;
【情緒43—資訊的連結不佳】資訊比較多時,資訊之間的連結不好,組織不起來;
尤其是同時接收不同層面的資訊時連結不起來,因為不能跳脫過去的認知
二、這是在修正我要求完美的情緒,也在向我呈現:事情不可能都是完美的,要時時修正。所以就讓我一直體驗,也不斷地修正,讓我好好經歷和練習這些過程。
然後,我接受了這些不完美、不完整的情況,發現錯誤,就改正;忘記了,稍後會從其他的線索中想起來再補做,不能補的就算了。

最近想到的是:

三、有「轉軌」的說法—我的人生在轉型中,想法和做法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就跟機器或系統轉軌一樣,轉過去後,零件會混亂,得一個一個重新排好才行。目前我正在這個過程中,得將它們一個一個揀好,再重新組織起來。
四、因為這幾年我很少和別人在一起,也很少出去,我的潛意識特地出實習的題目讓我事先練習,存進資料庫,下次真的碰到了,可以馬上拿出來用。也是去年才搞清楚,我的特質是要有經驗了,才會學習到要怎麼做。
五、有時候出點小狀況是可以接受的,別出大事就好;生點小病也好,免得哪天生大病。像女兒和孫女從月子中心回來後幾天,女兒發現嬰兒的皮膚有問題,她說她從小是異位性皮膚炎,很清楚狀況,馬上去買了嬰兒可以用的保養品回來擦,後來從朋友中問到醫生,帶去看,擦了藥就比較好了。
當我初聽到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時,覺得很煩躁,心想怎麼那麼麻煩,會像女兒小時候那麼難過嗎?那時選擇不多,女兒吃了很多類固醇,幾歲之後,我就讓她自己管了。
後來想到,這種皮膚炎雖然麻煩,不會好,但是如果有了這樣,不用生大病的話,那也是好的。
當我這麼想的時候,對於小病小狀況就比較能坦然接受了。人總會生病,事情總會有出狀況的時候,讓我們生點小病小痛就好,別生大病;出點小狀況沒關係,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好好解決,別出大事就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9會員
666內容數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我的email: slowee55@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紀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有幾項特性,一直持續著,讓我很困惑,我將它們放在<不舒服的感覺>系列裏,看起來沒關係,其實內在的元素是一樣的。 前註: ․1-最初看到、想到的表面原因、理由、說法 ․2-往內一點的原因 ․3-更往內找,比較基本的原因 節儉、惜物愛物嗎?我看不只這樣而已 一、我的東西很少,儘量用到、用完,很少丟掉
我們碰到不舒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或人的時候,往往抱怨、責怪那人的不是,那件事情的難纏、不合理、不順心,如果事情重覆發生的話,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了,為什麼老是碰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人呢?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一、 當人家在教導、指導我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不耐煩 2.沒有跟著情況改變,改變做法。
媽媽告別式的前幾天,我在想我要穿哪件衣服?哪件褲子?哪雙鞋?還有重要東西隨身帶著的小袋,要避免紅色的,要將它們集中到出發處的台北家中,每天穿的球鞋是淺淺的粉紅色,回新店時換了一雙灰灰的咖啡色。 突然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我為什麼要聽妳的呢?」,我可以: 2.回答她:「嗯!是啊!」
以前的「美德」,不是適用一輩子的 做事情時改為以「愉快」和「舒服」的條件和標準 其中改變最大的是,選擇的條件改為舒服、愉快、方便、喜歡,比如說:吃東西時,想的是我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店裏乾靜、舒服,而不是以往的營養、衛生、便宜;購物時,講求的是方便、順路、服務好,不再指定某家店、省錢等。
我換到羅東這家診所看糖尿病有2年多了。醫師專長看和研究糖尿病,加上衛教做得很好,我除了按時吃藥外,學習了分辨食物的性質,蛋白質、醣類或是油脂;一份醣的份量有多少?先秤秤看,看有多少體積?之後用眼睛估;東西拿到手時,先看營養成分表;保持運動等,其中自己驗血糖也是每天要做的事情。 早餐的飯前血糖
進入老年期的疾病,我最擔心的是突然的中風,不知原因的,自己的身體細胞增生不停止的癌症,還有更不知道原因的失智症。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 1.瞬間記憶喪失 2.沒有好奇心 3.沒感覺   對照我自己:   1.瞬間記憶喪失   ○我的瞬間記憶喪失,只是一下子而已,事後(馬上,幾秒鐘,或
我有幾項特性,一直持續著,讓我很困惑,我將它們放在<不舒服的感覺>系列裏,看起來沒關係,其實內在的元素是一樣的。 前註: ․1-最初看到、想到的表面原因、理由、說法 ․2-往內一點的原因 ․3-更往內找,比較基本的原因 節儉、惜物愛物嗎?我看不只這樣而已 一、我的東西很少,儘量用到、用完,很少丟掉
我們碰到不舒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或人的時候,往往抱怨、責怪那人的不是,那件事情的難纏、不合理、不順心,如果事情重覆發生的話,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了,為什麼老是碰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人呢?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一、 當人家在教導、指導我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不耐煩 2.沒有跟著情況改變,改變做法。
媽媽告別式的前幾天,我在想我要穿哪件衣服?哪件褲子?哪雙鞋?還有重要東西隨身帶著的小袋,要避免紅色的,要將它們集中到出發處的台北家中,每天穿的球鞋是淺淺的粉紅色,回新店時換了一雙灰灰的咖啡色。 突然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我為什麼要聽妳的呢?」,我可以: 2.回答她:「嗯!是啊!」
以前的「美德」,不是適用一輩子的 做事情時改為以「愉快」和「舒服」的條件和標準 其中改變最大的是,選擇的條件改為舒服、愉快、方便、喜歡,比如說:吃東西時,想的是我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店裏乾靜、舒服,而不是以往的營養、衛生、便宜;購物時,講求的是方便、順路、服務好,不再指定某家店、省錢等。
我換到羅東這家診所看糖尿病有2年多了。醫師專長看和研究糖尿病,加上衛教做得很好,我除了按時吃藥外,學習了分辨食物的性質,蛋白質、醣類或是油脂;一份醣的份量有多少?先秤秤看,看有多少體積?之後用眼睛估;東西拿到手時,先看營養成分表;保持運動等,其中自己驗血糖也是每天要做的事情。 早餐的飯前血糖
進入老年期的疾病,我最擔心的是突然的中風,不知原因的,自己的身體細胞增生不停止的癌症,還有更不知道原因的失智症。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 1.瞬間記憶喪失 2.沒有好奇心 3.沒感覺   對照我自己:   1.瞬間記憶喪失   ○我的瞬間記憶喪失,只是一下子而已,事後(馬上,幾秒鐘,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我經常對那些別人可能會一笑置之的細微錯誤有高度的警覺,所以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敏感,可是每當我去放大檢視那些錯誤,我也經常可以看見更深入的潛在風險,不知道讓我躲過了多少意外損失。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總對於小錯耿耿於懷,卻對於大錯置之不理?上週意外碎了牙齒,回公館看牙醫。在到診所報到以前,我抽空走進誠品台大店,站著讀了兩本書:第一本書告訴我犯錯未必是不正確的,並區分出三種不同的錯誤;第二本書告訴我大腦有個匱乏循環,它讓我們更容易犯下暴食或酗酒等錯誤。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從以前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擅長紀錄的人,沒有養成習慣,很多事情做過就遺忘掉了,活到了三字頭,才驚覺似乎要記錄一些事情。 不過思考要記錄什麼,好像又有困難,畢竟自己有著完美主義強迫症的性格:想要做的完美,卻中途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半途而廢,或者,從有這念頭時猶豫太久,過了就覺得不新鮮。 這其中也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我經常對那些別人可能會一笑置之的細微錯誤有高度的警覺,所以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敏感,可是每當我去放大檢視那些錯誤,我也經常可以看見更深入的潛在風險,不知道讓我躲過了多少意外損失。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總對於小錯耿耿於懷,卻對於大錯置之不理?上週意外碎了牙齒,回公館看牙醫。在到診所報到以前,我抽空走進誠品台大店,站著讀了兩本書:第一本書告訴我犯錯未必是不正確的,並區分出三種不同的錯誤;第二本書告訴我大腦有個匱乏循環,它讓我們更容易犯下暴食或酗酒等錯誤。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從以前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擅長紀錄的人,沒有養成習慣,很多事情做過就遺忘掉了,活到了三字頭,才驚覺似乎要記錄一些事情。 不過思考要記錄什麼,好像又有困難,畢竟自己有著完美主義強迫症的性格:想要做的完美,卻中途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半途而廢,或者,從有這念頭時猶豫太久,過了就覺得不新鮮。 這其中也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