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浪人生》: 從阿富汗到丹麥,難民回不去的故土與到不了的樂園
方格精選

《漂浪人生》: 從阿富汗到丹麥,難民回不去的故土與到不了的樂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童年本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當我們小時候在公園裡玩耍,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地球另一端的阿富汗兒童,卻是遭遇無情戰火襲擊。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動畫長片」等獎項入圍肯定的《漂浪人生》,這部色調晦暗的動畫紀錄片電影,講述著現居丹麥的阿敏,他動盪不安的童年記憶──

raw-image
raw-image


※本文涉及劇透,請斟酌閱讀

《漂浪人生》電影劇情故事介紹

在阿富汗出生長大的阿敏 (Amin Nawabi) 與父母兄姊同住,藉由阿敏口述,我們得以見到阿富汗的真實狀況。新聞媒體鏡頭下的阿富汗滿地瘡痍,民不聊生,但在電影中,阿敏童年回憶中的阿富汗卻是安居樂業的淨土──直到戰事不斷升溫,無數阿富汗青年被迫離家背景從軍,從此一去不復返。

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阿敏父母決定全家遷移至歐洲。遙遠的歐洲象徵著未來美好生活,即使不捨養育他們長大的故鄉,阿敏一家仍決定拋開未知恐懼前往歐洲。

raw-image



《漂浪人生》難民的故事,對「痛苦」的反思

從阿富汗到俄羅斯再到北歐,阿敏一家委身於俄羅斯狹小的公寓,電視節目成了串起家庭記憶的重要連結。因為沒有公民身分,所以他們無法自由行動,深怕到了街上就會被警察找麻煩。

《漂浪人生》導演喬納斯波赫拉斯穆森藉由動畫乘載著阿敏的人生,畫面中不斷出現動畫與紀錄片片段,蒙太奇手法將以想像力為號召的動畫,與強調真實的紀錄片完美融合。搭配阿敏獨白,觀眾們彷彿隨著阿敏一同經歷了漂泊的旅程。

raw-image

如果可以,誰不想在故鄉安身立命呢?回不去故土的惆悵侵蝕著所有難民的痛。數十人擠在狹小船艙內,他們就像是失根的植物隨著海浪載浮載沉。阿敏鉅細靡遺的描述偷渡客與難民們的形象,無論是老嫗,年輕人,幼童,不分老幼皆被困在冰冷狹小的貨櫃船內,空氣中夾雜著潮濕及嘔吐物的氣味。

當一行人站在甲板上等待救援,映入眼簾的是如同龐然大物般的觀光郵輪。難民們激動地揮動雙手,期待著遊客們能夠拯救他們脫離苦海。遊客們不斷按著相機快門,就像是在觀看著動物園內的珍禽異獸。


阿敏所描述的過往經歷中,正如曾獲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提名,已逝作家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內容,現代生活提供像是攝影等無數機會,讓人旁觀及利用他人的痛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世界的人,是否能同感對方的痛苦或是只能袖手旁觀?看似來自旁人的關心,是在觀看他人之痛苦,還是消費他們之痛苦?



《漂浪人生》不可言喻的身分與性向,以及認同

藉由《漂浪人生》,我們也更加了解阿敏的心理狀態。在阿富汗保守的回教家庭中,阿敏從小就了解自己與他人不同,但是在父權架構中他只能躲藏,將性向深埋在心中。

獨自被送往歐洲的過程中,阿敏遇上了一位男孩,兩個陌生的靈魂因為相同目的產生了交集,即使他們最終前往的國家不同,彼此也沒有留下聯絡方式,但藉由一條金項鍊,這位無名男孩成為了阿敏人生抹不去的美好。

raw-image

《漂浪人生》電影影評心得總結

《漂浪人生》原片名的「Flee」意旨逃離,從阿富汗到丹麥,阿敏不平凡的人生過程難以向他人訴說,那是屬於他的私密記憶,卻也可能是數萬難民的共同回憶。在歐洲難民危機爆發之時,基於人道救援收容難民,但又無法忽略難民對歐洲各國秩序與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最終電影結尾,阿敏與未婚夫結婚,在丹麥落地生根,看似苦盡甘來,阿敏最終能夠娓娓道出他不願提起的過往。《漂浪人生》提供了另一個觀點,拉近了觀眾與難民們的距離,深刻了解到這些人生故事仍然持續上演著,不曾落幕。


《漂浪人生》電影影評心得總結

《漂浪人生》原片名的「Flee」意旨逃離,從阿富汗到丹麥,阿敏不平凡的人生過程難以向他人訴說,那是屬於他的私密記憶,卻也可能是數萬難民的共同回憶。在歐洲難民危機爆發之時,基於人道救援收容難民,但又無法忽略難民對歐洲各國秩序與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最終電影結尾,阿敏與未婚夫結婚,在丹麥落地生根,看似苦盡甘來,阿敏最終能夠娓娓道出他不願提起的過往。《漂浪人生》提供了另一個觀點,拉近了觀眾與難民們的距離,深刻了解到這些人生故事仍然持續上演著,不曾落幕。

raw-image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影神搜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幫我點個愛心

▍也歡迎在底下幫我拍五次手

▍底下有更多文章



同場加映



一站連結




PODCAST



avatar-img
嘎拉嬉皮GALA的沙龍
577會員
72內容數
你將會我看完ACG中二次元(也就是平面2D作品)作品的一些感想,還有帶有輕學術性的解析文。 並用獨特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如果喜歡的話就訂閱起來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絢麗斑斕的半甲紋身,身穿筆挺黑色西裝,夜晚仍要戴著墨鏡,穿梭在夜晚的歌舞伎町,這是大眾對於日本黑道的第一印象。曾經花兩年時間深入黑幫研究的比利時攝影師Anton Kunsters曾形容日本黑道 :「讓我好奇的是,他們(黑幫分子)居然衣著講究,舉止優雅。」日本黑道題材搬運到流行文化上也是屢見不鮮。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別告訴她》這部作品就是改編自導演—王子逸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女主角比莉6歲就隨著父母移民至美國,在美國成長的過程跟爺爺奶奶感情融洽,比莉在紐約打拼的其間也經常與居住在中國長春的奶奶通長途電話。直到有一天,奶奶被診斷出為肺炎末期,家人為了不讓奶奶傷心難過選擇隱瞞。
邁入婚姻之後辭去工作成為專職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似乎是早期日本女性的通則。溫柔的母親、目送丈夫上班的好太太在流行文化中推波助瀾成為了已婚日本女性撕不掉的標籤。實栗在平匡家打掃煮飯領取薪水,不過一般家庭主婦在家庭的勞動並非能領到月薪,包含帶小孩,做家事的勞動都是不支薪的,用為愛勞動來形容。
不同世代的女人們都讀過不同世代的《小婦人》。馬區家女孩成長的過程也成為不少女性的縮影。不管是成熟,大家閨秀的大姊-瑪格,熱愛自由不願被世俗價值觀綁架的二姊-喬,婉約安靜喜歡彈鋼琴的三姊-貝絲,以及有點任性且熱愛繪畫的小妹-艾美,四位個性各異的姊妹構成了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文學。
「據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成為魔法師喔!」 30歲魔法師的都市傳說在29歲青年族群廣為流傳,不只在日本,就連台灣也有類似的傳說。傳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學會火球術!     2020秋季日劇新番《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即是以此都市傳說為基底煉成的。
絢麗斑斕的半甲紋身,身穿筆挺黑色西裝,夜晚仍要戴著墨鏡,穿梭在夜晚的歌舞伎町,這是大眾對於日本黑道的第一印象。曾經花兩年時間深入黑幫研究的比利時攝影師Anton Kunsters曾形容日本黑道 :「讓我好奇的是,他們(黑幫分子)居然衣著講究,舉止優雅。」日本黑道題材搬運到流行文化上也是屢見不鮮。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別告訴她》這部作品就是改編自導演—王子逸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女主角比莉6歲就隨著父母移民至美國,在美國成長的過程跟爺爺奶奶感情融洽,比莉在紐約打拼的其間也經常與居住在中國長春的奶奶通長途電話。直到有一天,奶奶被診斷出為肺炎末期,家人為了不讓奶奶傷心難過選擇隱瞞。
邁入婚姻之後辭去工作成為專職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似乎是早期日本女性的通則。溫柔的母親、目送丈夫上班的好太太在流行文化中推波助瀾成為了已婚日本女性撕不掉的標籤。實栗在平匡家打掃煮飯領取薪水,不過一般家庭主婦在家庭的勞動並非能領到月薪,包含帶小孩,做家事的勞動都是不支薪的,用為愛勞動來形容。
不同世代的女人們都讀過不同世代的《小婦人》。馬區家女孩成長的過程也成為不少女性的縮影。不管是成熟,大家閨秀的大姊-瑪格,熱愛自由不願被世俗價值觀綁架的二姊-喬,婉約安靜喜歡彈鋼琴的三姊-貝絲,以及有點任性且熱愛繪畫的小妹-艾美,四位個性各異的姊妹構成了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文學。
「據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成為魔法師喔!」 30歲魔法師的都市傳說在29歲青年族群廣為流傳,不只在日本,就連台灣也有類似的傳說。傳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學會火球術!     2020秋季日劇新番《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即是以此都市傳說為基底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