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生氣」?打開影響情緒的3道門

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生氣」?打開影響情緒的3道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聊天中,伴侶突然串起為什麼以前時常感到憤怒?

這個細微的發現太重要了!像是一把又細又小的鑰匙,毫無存在感,但沒了它就無法轉動下個情境。此景轉換到另一個景,就像是「轉變心情」一樣。這些細微的轉變與發酵,正是心情驟變的關鍵(鑰匙)。

事件是如何影響情緒的?

從事件到憤怒情緒的過程有多遠?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扭開了一道道的情緒門鎖?以下透過對話整理出事件與情緒之間,血淋淋的關聯性與轉變。這次舉例的情緒轉變有3個歷程,我譬喻成3道門。

先從結論說起,3道門是: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raw-image

|抵達第一道門|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我想問你一件我想不通的事。」我說。

「好啊,你問。」伴侶說。

「為什麼朋友只是說可以換歌,就讓那個人這麼生氣?」我問。

「這讓人很生氣啊。」伴侶回。

「為什麼?我不懂這之間的關聯,為什麼這件事情會通往生氣?播放的也不是他的愛歌啊。」

「喔!我不確定他,但如果是我的話,因為一開始自信滿滿的,覺得很有把握可以選出當下最適合的歌,所以我就主動播歌。」

「嗯嗯!這個我理解。」我說。

「但是突然被說:可以換歌沒關係。我會覺得:什麼意思?不滿意我的判斷嗎?有種被否定的感覺,就會覺得很不爽。」

「但朋友只是怕大家聽膩同一個組曲吧?畢竟一開始是朋友要求反覆播放的,不好意思很正常啊。」

「對,你說的沒錯。但對我來說那就是一種否定。」伴侶說。

伴侶曾經分享過,她覺得或許是因為帶著自戀的傾向,所以自信滿滿的覺得出手就必須是正確的,是會期望自己符合周遭期待的。

|抵達第二道門|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原來如此。即便對方只是出於好意的提醒不用再繼續陪他聽同樣的歌了?」我問。

「對。對我來說我只感受到被否定,覺得我很不重要,連做的決定都會被否決掉。」伴侶說。

「覺得自己不重要,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呢?」我問。

「就是份量很輕,沒有也沒關係的感覺。」伴侶說。

「那會怎麼樣嗎?如果沒有也沒關係,會怎麼樣嗎?」我問。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存在,如果真的沒有關係,那我為什麼要存在?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伴侶像回答又像自我提問。

「我想一下,那種感覺是浮浮的嗎?」

「對,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那樣不會很沒有安全感嗎?」

「嗯⋯⋯好像會,那種感覺會有點焦慮,因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那種焦慮是:那我現在該怎麼辦?我該怎麼去面對?一方面想著剛才應該可以怎麼做、應該要這樣說;一方面又想著自己不重要,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徘徊在過去與未來的恐慌之中。

|抵達第三道門|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這樣我就懂了。但為什麼會走到生氣這一步?」我問。

「沒有表現好所以我會覺得很焦慮,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辦⋯⋯會對自己很失望,不符合自己理想的狀態。」

「不符合自己理想的狀態,會怎麼樣嗎?」我問。

「會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會對自己很生氣。因為有期望中的自己,如果表現不好會對那個自己失望、對自己生氣。

「表現不好對自己生氣是什麼感覺呢?」

「就是那個焦慮不安的感覺需要出口,當下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會一直想要找出口。生氣就是一種發洩吧?」

「所以你覺得那個人的氣,是在生自己的氣?」我問。

「如果是我,我覺得他是在生自己的氣。他可能很挫折。」伴侶說。

當情境的反饋不如自己的預期,也代表自己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甚至不被當下群體與情境所需要。這種受挫感與失望,堵塞在心頭需要有個出口,而唯一能夠解氣的方式就是生氣,對自己生氣。

⚠️我也發現,較少練習自我覺察的人更常將情緒歸為外因(對他人生氣)。

結語

伴侶有問必答,讓我清楚地看見「事件」是如何影響「情緒」的。再次整理:

  • 起初情境發生➡️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此時是自信滿滿的階段
  • 反饋不如預期➡️對自己失望感到挫折➡️此時是焦慮與自我懷疑
  • 沒有存在意義➡️對自己存在感到質疑➡️生氣是釋放焦慮的出口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陪伴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

avatar-img
碎進時間的裂縫
21.0K會員
316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伴侶的表情無預警地變得嚴肅。明明氣氛好好的,朋友們相聚也只是閒聊而已,為什麼會突發這樣的轉變呢?「就很不爽啊。」伴侶不假思索地說。「那是什麼感覺?」「就覺得那麼快樂是什麼意思?很像在嘲諷我。」伴侶以身置其中的語氣說。我太好奇他人的快樂與嘲諷間的關聯,因而與伴侶展開一連串的對話。
「嗨~停車順利嗎?」在餐廳的我打電話給伴侶。「嗯,停好了。你們先吃。」她聲音輕微僵硬。「你在附近嗎?平安嗎?」我覺得有點不對勁。我到餐廳巷子裡找到蹲坐在地上的她,確認正在哭泣哽咽的她身體沒有不舒服。
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羅列的憂鬱症症狀,日常的自我檢測其實已經足夠看出端倪。本篇將分享我是如何觀察到伴侶進入憂鬱狀態,與我如何陪伴這樣的她,還有一些依經驗而來的陪伴心法。
過往的她只想著要符合家人的期待,也暗自期待著家人終有一日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但這一天隨著一次次的配合演出,而變得遙不可及。
被承認的女兒來自媽媽的詮釋,並非自我認同的自己。在坦承性向後,從媽媽的言語中浮現了這個難以忍受的事實。
美好的快樂貼文,讓她證實了自己的「失敗」。我試著釐清:別人的快樂與成就,為什麼會讓她的意志消沈。
伴侶的表情無預警地變得嚴肅。明明氣氛好好的,朋友們相聚也只是閒聊而已,為什麼會突發這樣的轉變呢?「就很不爽啊。」伴侶不假思索地說。「那是什麼感覺?」「就覺得那麼快樂是什麼意思?很像在嘲諷我。」伴侶以身置其中的語氣說。我太好奇他人的快樂與嘲諷間的關聯,因而與伴侶展開一連串的對話。
「嗨~停車順利嗎?」在餐廳的我打電話給伴侶。「嗯,停好了。你們先吃。」她聲音輕微僵硬。「你在附近嗎?平安嗎?」我覺得有點不對勁。我到餐廳巷子裡找到蹲坐在地上的她,確認正在哭泣哽咽的她身體沒有不舒服。
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羅列的憂鬱症症狀,日常的自我檢測其實已經足夠看出端倪。本篇將分享我是如何觀察到伴侶進入憂鬱狀態,與我如何陪伴這樣的她,還有一些依經驗而來的陪伴心法。
過往的她只想著要符合家人的期待,也暗自期待著家人終有一日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但這一天隨著一次次的配合演出,而變得遙不可及。
被承認的女兒來自媽媽的詮釋,並非自我認同的自己。在坦承性向後,從媽媽的言語中浮現了這個難以忍受的事實。
美好的快樂貼文,讓她證實了自己的「失敗」。我試著釐清:別人的快樂與成就,為什麼會讓她的意志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