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概述

本書提出了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透過在單位時間內多次的閱讀次數增進對於書本的理解力來提高閱讀效率。此外,作者還提出了許多關於閱讀的見解,閱讀的好處多多,透過三次閱讀法更可以讓自己的短時間內成長!



在本書中得到的收獲及成長

  • 了解「間歇高效率三次閱讀法」是如何運作的。
  • 了解閱讀可以帶來的好處。
  • 如何閱讀才能夠讓自己真正成長。



探討點

聲明:以下論述基點為本人閱讀書籍後的理解,有可能並非作者要表達的原意。

作者提出的間歇高效率三次閱讀法,以一本200頁的商業書,100分鐘讀完為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 第一次閱讀:10分鐘閱讀書本大綱,以及快速翻閱整本書,了解書本的整體架構。
  2. 第二次閱讀:50分鐘詳細閱讀,將重點使用螢光筆標記,這一次主要的功是在抓出整本書的重點。
  3. 第三次閱讀:共40分鐘,前10分鐘再次閱讀第二次閱讀畫出來的重點,並使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標記(此為真正的重點),後30分鐘試著對於重點做抄寫或者對話(有自己的感悟)。

可以看出作者提出的方法是利用短時間內多次閱讀讓自己加強理解,且可以對於重點部分做加強。透過與書本(作者)對話更可以讓書本的觀念內化,真正讓自己有所成長。

以下為作者提出的概念,我也對此提出自己的想法:

有目的的閱讀,把閱讀當成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訂立計劃表去執行它

作者對閱讀分成兩種種類,一種為「散步式」的閱讀,像是讀小說;一種則是「登山式」的閱讀,像是讀商業書、紀實書之類的。通常前一種就是娛樂用的,對於自身成長較沒有幫助,而後一種是真正讓人有助益的書籍。我認為作者使用登山來比喻非常好,因為會有登向峰頂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會對要如何達成有所規畫及想法。此部分其實是我先前有所欠缺的,我目前讀書都只在於挑一本書,並未先預想書本可能給我帶來的助益,所以在閱讀時就比較沒有專注在抓重點,我想從下一本書開始,可以先試著預想我要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再來讀,看是否能夠更快速抓住重點。

但是作者提出的三次閱讀法,我認為比較適用於紙本書籍,因為內含了畫重點以及寫感悟,對於我這種使用手機閱讀的讀者較不適用。其次,我認為50分鐘的時間其實不是很好抽出來,因為現階段要找到一個50分鐘不被打擾的時間,我認為有點困難,所以這本書提出的方式其實不太適合我目前的生活。最後一點,在第三次閱讀,需要抄寫(抄寫內容可以幫助記憶)或是寫自身心得,我認為40分鐘對我來說還蠻難達成的,我認為寫字其實還蠻耗費時間的,如果書本的內容真的很空泛,那才有可能。

還有一點,單位時間內快速閱讀多次以及緩慢閱讀一次,前者帶來的效益會大於後者,這點我是贊同的,相同的內容讀了多次真的好像會比較容易理解。以我目前的讀書方式其實也是花三個步驟,與作者的方式有點類似,以下是我的閱讀步驟:

  1. 閱讀書籍大綱,並繪製心智圖。
  2. 閱讀書籍內容,以自身習慣做閱讀(可能一日一個章節,依據書籍內容作調整),對於步驟1的大綱心智圖寫下各章節重點。
  3. 利用心智圖再總覽書籍內容,寫出心得文分享。

有進行「分享」這個操作會比較有進行思考的過程,對於吸收書籍內容幫助會比較大,這部分我自身的體驗與作者想法是吻合的。對於各章節內容有抒發自身感悟,才是真正有思考過書本內容,而不是讀過去就算了。

大部分的商業書只有20%是重點,所以學會如何挑重點很重要!

其實以本書來說,三次閱讀法的操作篇幅其實只佔了書本不到20%(個人認為),本書其餘篇幅都是在說明對於閱讀作者的想法,像是閱讀的好處,以及重複描述為何要進行三次閱讀,每一次閱讀的步驟可以帶來什麼。如果只是要說三次閱讀法的操作步驟,其實我上述就有說明了,與作者說的商業書只有20%是重點相符。但我認為其實作者其餘篇幅對我的幫助其實也蠻大的,所以在此部份我也是在思考,是真的只要抓住重點嗎?還是其餘篇幅也要留意?這部分我想等我在閱讀多一點書籍,可能會更有感觸。

不過作者也有提出了,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最好要讀3~5本的書,不要害怕其中重複的概念,重複的部分才是重點。這個觀點對我來說蠻有啟發的,以前我讀了相同領域類似的兩本書就會覺得怎麼都差不多,這個觀念可以讓我重新審視該領域真正重要的知識,以及不同作者間帶來的差異性,即便這個概念不是所謂的本書重點,但我仍認為讓我有所獲益。


推薦給以下人群

  • 想要提升閱讀效率的人。
  • 想要了解閱讀好處的人。
  • 讀完書總是一下子就忘記(或是抓不住重點)的人。


閱讀過程心得

對於我的閱讀過程心得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觀看我的每日閱讀筆記記錄喔!

閱讀筆記 |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Day1

閱讀筆記 |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Day2

閱讀筆記 |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Day3

閱讀筆記 |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Day4

閱讀筆記 |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Day5



結尾

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雖然我個人是已經有一套自己的閱讀方式,但是此書帶來的關於閱讀的好處還是讓我有所獲益,如果你對於閱讀有任何看法,迎留言或來信跟我一起討論分享喔!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佩姬觀點的沙龍
20會員
66內容數
這個專欄主要是紀錄佩姬個人的學習歷程及觀點分享,學習及分享的素材主要來自於與兒子共讀的童書、經由彭蒙惠英語學習時得到的新知、過去閱讀過的書籍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悟以及新閱讀的書籍筆記。內容可能會有些過於雜亂,但可以確保的是隨著每次發布文章我都會有所成長,也希望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到閱讀此專題的你。
佩姬觀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13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六—「鑽石寶地」,原作者為美國的拉賽爾.康維爾。
Thumbnail
2023/05/13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六—「鑽石寶地」,原作者為美國的拉賽爾.康維爾。
Thumbnail
2023/05/06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五—「向你挑戰」,原作者為美國的威廉.丹佛。
Thumbnail
2023/05/06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五—「向你挑戰」,原作者為美國的威廉.丹佛。
Thumbnail
2023/04/29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四—「激發無限的潛力」,原作者為美國的安東尼.羅賓。
Thumbnail
2023/04/29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一場關於積極的練習」這本書,本書匯集了15本振奮人心力量的書籍,有點像是每本書籍的重點整理。我把這本書二次整理後,分享給各位讀者。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卷四—「激發無限的潛力」,原作者為美國的安東尼.羅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閱讀方法有各式各種,作者提供一種在一百分鐘內可以快速抓到重點閱讀,讓嘗試想大量閱讀的讀者有更好的讀書方式。
Thumbnail
閱讀方法有各式各種,作者提供一種在一百分鐘內可以快速抓到重點閱讀,讓嘗試想大量閱讀的讀者有更好的讀書方式。
Thumbnail
一開始完全沒想到《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這本書會帶我突破閱讀瓶頸,第一遍閱讀我還是依循舊有方式,從第一頁逐頁閱讀到最後一頁。 才看完第一章,發現我的閱讀毛病都被作者講中,瞬間有如芒刺在背🦔,像是: 🎯 沒有依據書籍類型調整閱讀方式,導致閱讀續航力很弱,總是看個兩天或是只讀了前兩章就跑去看別
Thumbnail
一開始完全沒想到《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這本書會帶我突破閱讀瓶頸,第一遍閱讀我還是依循舊有方式,從第一頁逐頁閱讀到最後一頁。 才看完第一章,發現我的閱讀毛病都被作者講中,瞬間有如芒刺在背🦔,像是: 🎯 沒有依據書籍類型調整閱讀方式,導致閱讀續航力很弱,總是看個兩天或是只讀了前兩章就跑去看別
Thumbnail
如果你是個常逛書店的人,也許會對「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一書有印象,而我實際翻閱後,認為它是一本滿適合閱讀新手的心法和工具書,其中提到的一些閱讀策略也真的很實用,不僅我自己平常閱讀的時候會用,連需要教學生怎麼閱讀(寫作)時,這些策略同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Thumbnail
如果你是個常逛書店的人,也許會對「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一書有印象,而我實際翻閱後,認為它是一本滿適合閱讀新手的心法和工具書,其中提到的一些閱讀策略也真的很實用,不僅我自己平常閱讀的時候會用,連需要教學生怎麼閱讀(寫作)時,這些策略同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Thumbnail
1.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己觀點或學習到新的認知,書中並沒有適用全部人的真理。 2.閱讀一定要試著了解或是意會作者的思考模式。 3.一百分鐘讀三次的高效閱讀法 (1) 第一次:先花10分鐘,先試著掌握書籍架構及大概內容 (2) 第二次:花50分鐘,開始用螢光筆劃出重點 (3) 第三次:花40分鐘,留意
Thumbnail
1.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己觀點或學習到新的認知,書中並沒有適用全部人的真理。 2.閱讀一定要試著了解或是意會作者的思考模式。 3.一百分鐘讀三次的高效閱讀法 (1) 第一次:先花10分鐘,先試著掌握書籍架構及大概內容 (2) 第二次:花50分鐘,開始用螢光筆劃出重點 (3) 第三次:花40分鐘,留意
Thumbnail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心得與感想。 在書中,我學到了一些閱讀的方法,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希望透過下面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作為一位閱讀者,我想提供我的觀點,讓大家可以參考我的理解 進而內化。 https://imgur.com/a/aGeZIrN (
Thumbnail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心得與感想。 在書中,我學到了一些閱讀的方法,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希望透過下面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作為一位閱讀者,我想提供我的觀點,讓大家可以參考我的理解 進而內化。 https://imgur.com/a/aGeZIrN (
Thumbnail
你常常不知道讀書時重點在哪? 常常覺得沒有時間讀書嗎? 讀了又讀,卻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甚麼嗎?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這本書,一定能幫你找到閱讀的技巧!
Thumbnail
你常常不知道讀書時重點在哪? 常常覺得沒有時間讀書嗎? 讀了又讀,卻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甚麼嗎?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這本書,一定能幫你找到閱讀的技巧!
Thumbnail
書的價值,會隨著你當下的心情和目的改變。你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p.126 在我尚未建立穩定的閱讀習慣時,雖然很喜歡買書,但看書的速度很慢。不是容易分心,否則就是抓不到重點,看過的書總是過目即忘。 以下我將會介紹書中「三次閱讀法」的概念,與建立閱讀習慣的六個要點。
Thumbnail
書的價值,會隨著你當下的心情和目的改變。你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p.126 在我尚未建立穩定的閱讀習慣時,雖然很喜歡買書,但看書的速度很慢。不是容易分心,否則就是抓不到重點,看過的書總是過目即忘。 以下我將會介紹書中「三次閱讀法」的概念,與建立閱讀習慣的六個要點。
Thumbnail
本書提出了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透過在單位時間內多次的閱讀次數增進對於書本的理解力來提高閱讀效率。此外,作者還提出了許多關於閱讀的見解,閱讀的好處多多,透過三次閱讀法更可以讓自己的短時間內成長!
Thumbnail
本書提出了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透過在單位時間內多次的閱讀次數增進對於書本的理解力來提高閱讀效率。此外,作者還提出了許多關於閱讀的見解,閱讀的好處多多,透過三次閱讀法更可以讓自己的短時間內成長!
Thumbnail
(本篇是《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的讀書心得) 標題新穎,然而內容再簡單不過。作者以大量閱讀的經驗,用淺白易懂的文字破除「好好閱讀一本書」的刻板印象和成見,並傳授讀者運用閱讀技巧來選書、讀書、和說書。
Thumbnail
(本篇是《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的讀書心得) 標題新穎,然而內容再簡單不過。作者以大量閱讀的經驗,用淺白易懂的文字破除「好好閱讀一本書」的刻板印象和成見,並傳授讀者運用閱讀技巧來選書、讀書、和說書。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閱讀其實也是有方法的呢?這次要替大家介紹的『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是一本實用導向的書籍,我們可以將書中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如何透過三次的閱讀達成閱讀的目的,與如何擬定閱讀的策略,後續的內容大H也會根據這兩個部份做重點的解析。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閱讀其實也是有方法的呢?這次要替大家介紹的『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是一本實用導向的書籍,我們可以將書中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如何透過三次的閱讀達成閱讀的目的,與如何擬定閱讀的策略,後續的內容大H也會根據這兩個部份做重點的解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