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3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一段是說明佛法「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解脫道的核心思想。
首先,「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說明苦諦中無常之理。有情世間、以及外在的器世間,都是無常的。大地震說來就來,火災、水災等種種災害頻頻發生,很多人在猝不及防中,喪失了生命。
經典中舉了個公案:有一個人死去後,被帶到閻羅王面前,他向閻羅王抱怨說:「您老人家把我叫到這裡來,為什麼不先通知一下,我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閻羅王道:「我怎麼沒通知你!在你四十多歲的時候,眼睛慢慢看不清楚,老花眼了,那是我派去通知你的第一個使者;在你五、六十歲時,你的頭髮漸漸花白,那是我派去通知你的第二個使者;後來你的牙齒都掉光了,吃東西困難了,那就是我派去的第三個使者。我怎麼沒有通知你呢?」
所以這個世間的常態就是:一切皆無常。因為無常,所以外在的山河大地,是危脆不安的;我們所執著的這個色身,也時刻籠罩在生老病死、以及種種無常的陰影中。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坐禪三昧經》所說:「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主,無主故空。」因為無常,所以生命的本質畢竟是苦、空(我所不可得)、無我(我不可得),這是苦諦中苦、空、無我的行相。

關於生命是「苦」的本質,佛陀告訴我們可以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方面來觀察。

何謂「苦苦」?只要有生命,就擺脫不了生老病死,這些本身就是逼迫性的苦,使人身心不安。從在母胎中的不自在,到出生時的艱難擠迫(生);以及之後伴隨一生的各種病苦(病);乃至老來,一天天看著自己色身種種機能不斷地衰退,記憶力減弱,各種病痛相繼生起(老);終究距離死亡越來越近,因此身心憂愁苦惱(死)……這些都屬於「苦苦」的範疇。因為有色身,終其一生,我們都無法擺脫。
何謂「壞苦」呢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我們認為快樂的境界,其實它的本質也是苦的。因為世間的快樂,必然會感召到「愛別離」、「求不得」等苦。
例如:我們認為家庭美滿是一種幸福,但是生命短暫,即使能與家人相聚幾十年,也是轉瞬即逝,終究要面臨生離死別的痛苦。
還有「求不得苦」:世間人都認為名利、財富、好的姻緣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因此不惜耗盡畢生心力孜孜以求。固然,這些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且不說在追求的過程中,要付出遠超於快樂的萬般辛苦;大多數的人由於沒有這個福報,即使付出再多,也未必能求到自己想要的。
於是內心的渴望、對他人的羡慕、求不得的焦慮乃至挫敗感……這方方面面的壓力,無不折磨著人們的內心,因此想要追求快樂,就必然伴隨著求不得苦、愛別離苦。
即使熬過前面漫長追求階段的種種辛苦,終於獲得了快樂,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它遲早會失去。當快樂失去時,便是後面更加漫長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開始之時。
所以我們認為能帶來快樂的五欲境界,其本質實際上是痛苦的。因為它與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就像手心與手背一樣,不可分割。這就是壞苦。
所謂「行苦」是說我們的身心,於一切時一切處,都恒常處於一種不安穩的狀態中。比如我們坐著,剛開始覺得很舒服,但坐久了,因為氣血不通,就會想站一站。但站久了又覺得累,又想坐一坐……人就是這樣子,身與心根本無法達到真正的安定,總是有微細的遷流躁動之苦。這就是行苦。
或者,我們靜坐時感覺身心的輕安,此時再回顧平時身心的悶重,那就是行苦。
佛陀為什麼又說,這個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身體是空呢?
所謂「空」,就是它的真實性不可得。我們舉個譬喻,就像做夢。我們在夢中所見聞覺知的境界,都是清楚分明的,讓我們快樂、痛苦的境界,都是那麼的真實。但當我們夢醒後會發現,除了這一念能夠做夢的心,夢中那一切歷歷分明的境界,原來都是了不可得的。
現實中的境界也是一樣。我們會覺得外在的境界,一切的人、事,都是很真實存在的。而實際上,它們就像夢境一樣,也是由業力所顯現,是不真實的。
舉個例子來說,經典中講「一水四見」:同樣是一杯水,人道眾生看它是清澈的水,而餓鬼道眾生因為業力的緣故,看它卻是熾然猛火,所以他再渴也喝不到水。而天上的天人來看這水,是清淨的琉璃;水族的眾生來看水,就像我們看到的空氣一樣。
同樣是水,眾生的業力不同,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境界。那究竟誰看到的是真實相呢?事實上根本沒有對與錯、是與非,只是眾生業力不同,所顯現的境界也就不同罷了。
再比如說我們覺得非常真實的牆壁,如果撞到牆,會很痛。然而在鬼神看來,牆壁猶如空氣一般,他們可以穿越而毫無障礙,牆壁究竟有沒有真實性呢?這就是「空」——一切法的真實性不可得,就像夢境一樣。所以四大的身體是空的
五陰無我
「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我們的身與心。在我們的身心當中,並沒有「我」的存在。
我們可以觀察:這個身體完全由細胞構成,而細胞不斷不斷地在變化、生滅當中,所以色身有老病死;這念心也完全由念頭組成,而念頭一直在不斷地變化、生滅。所以無論在色身還是內心中,都沒有一個恆常住、不會改變的、具有主宰性的「我」的存在。
在《大智度論》中舉了一個公案: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一直有很多信徒來供養他。後來這位老和尚年紀大往生了,他的弟子們很擔心信徒們一旦知道老和尚往生的消息後,就不再供養了,但是又不能打妄語說老和尚還在,怎麼辦呢?他們就在老和尚的床鋪上,用棉被和枕頭,堆出一個形狀,像有個人躺著的樣子。每當信徒來,想見老和尚的時候,弟子們就指指那個床,代表老和尚躺在床上。信徒們一看,以為那就是老和尚,於是都很高興,也就繼續供養。
後來有一天,來了一位信徒,也想拜見老和尚,弟子們又把棉被指給他看,但這位居士很有智慧,他說:「我是要拜見老和尚,不是要看棉被。」於是,假像終於被揭穿了。
我們的身心,就像這個假像,看似有個「我」的相狀,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實「我」的存在。我們的身體雖然能夠說話、吃飯、走路……有它的作用在;我們的心,雖然能夠思考、記憶、念佛……也是有它的作用在。事實上在這些作用當中,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主體。
我們總認為這念心是「我」,是「我」在控制它,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念心一直在刹那刹那的生滅,念頭一直不斷,有時善、有時惡,我們根本控制不住它的生滅,究竟哪一個念頭才是「我」呢?
我們會覺得他人傷害了「我」的心、傷害了「我」的自尊,然而心是無常的,在念念生滅的遷變中,究竟是誰被傷害了呢?
可見這所謂的「我」,都不過是我們自己假名安立的。終其一生,我們的身心都在不間斷的念念生滅中,我們根本無法做主或支配,所以身也好,心也好,事實上都只有暫時的使用權,沒有真正的支配權。這就是五陰「無我」的道理。
既然無我,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身心當中有個「我」存在呢?
經典中舉了個譬喻:就像在黑暗中,遠遠看到一棵枯木,猙獰的形狀,我們以為那是鬼。走進一看,哦!原來不是鬼,只是一棵枯木而已。枯木的形象是存在的,但鬼卻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我們的一種錯覺。
「我」的概念也是一樣,我們認為這是「我的身體」、「我的內心」,其實就只有身心的「作用」,但我的「概念」,卻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它只是一種錯覺。
所以在面對境界時,要常常觀察:「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別人讚歎我們,就想:是誰受到讚歎?是「我」受到讚歎,那麼「我」在哪裡?
尋遍色身,也找不出一個真實的「我」;而這念心刹那、刹那地生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哪裡又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呢?
可見受到讚歎,感覺快樂的這念心,雖然有其作用存在,但其中具足常主宰,「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得的。
就像做夢一樣,雖夢到被人讚歎,但是夢境本身是沒有真實性的。
同樣道理,當別人誹謗我、傷害我時,就問自己:是誰受到傷害?是誰在痛苦?是「我」在痛苦,那、「我」在哪裡?不可得。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樣的法義,我們若能常常記在心中,不斷提起、憶念思維,那絕對是對自己最好的加持。
常常有人會問:佩戴哪尊佛菩薩像,能夠保平安?能加持自己?其實,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佛法的正念!即使身上掛滿了佛像,如果失去正念,佛菩薩也很難加持。但若心中有正念,就算沒有佩戴佛菩薩的像,一樣能得到三寶的加持。
很多人到寺院裡立牌位、燒高香、做佛事……希望能夠消災免難。固然,這些會有一定的幫助,但那畢竟是心外求法。若我們在面對境界時,能夠常常思惟「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些法義,那才真正地能夠消災免難。
要知道災難是從哪裡來的?它不是外境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打妄想,內心離開了正念,甚至起了惡念,於是刺激我們過去生所累積的惡業起現行,自然感召而來。
一切法因緣生,過去所造作的惡業種子為因,內心的不正念就是刺激它生長的助緣,因緣和合,感召到災難的降臨。所以若自己心中的惡念、妄想、執著不去消除,一味只是事相上做功德,想要消災免難,那是很難的。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6.12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 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刻剝怨恨極則中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八大人覺經》良因法師 隨筆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12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 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刻剝怨恨極則中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八大人覺經》良因法師 隨筆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法中對人生的四個重要概念:無常、苦、空、無我。這些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引導我們從執著中解脫。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化,苦揭示了人生命中的痛苦,空說明瞭事物的無自性,而無我則使我們明白執著的自我是虛幻的。透過修行,我們可以提升修養,找到內心的真正幸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苦從何來? 愛別離苦,得不到苦,生病苦,欲求苦,得到後失去苦,比較的人生苦。 世上種種的苦,纏繞多情的人生,無情多變的生命。說多了好像消極了人生,其實恰恰相反。當一個人對生命有略略的感受時,你必然會知道。為什麼古人說【無欲則剛】,佛經更提醒著我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在你每一個感恩的當下,每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無常離我們很遠嗎?視乎很近不遠,無常瞬息萬變下一秒發生什麼事?都是不清楚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人在世間上生存,隨時隨地都有風災、水災、火災、地震、刀兵等災難發生;國土的不安、不實,讓
Thumbnail
在人的一生當中這是必經之路,何時到來何時結束,都是未知數,時時感恩每一天的到來⋯ 人生八苦 佛經說「人身是一大苦聚」。生而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以外,我與境、我與事、我與心,甚至我與人的不協調,都會產生身心的各種苦。 1.生苦:胎兒在母腹時,處溷穢中,頭下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無常所伴隨的通常是死亡、敗壞、消失、離散的負面現象。人一出生就注定死亡,但是死亡的時間、方式都是不定,就是因為死亡如此無常、不定,才令人感到恐懼。觀音山 《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法中對人生的四個重要概念:無常、苦、空、無我。這些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引導我們從執著中解脫。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化,苦揭示了人生命中的痛苦,空說明瞭事物的無自性,而無我則使我們明白執著的自我是虛幻的。透過修行,我們可以提升修養,找到內心的真正幸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苦從何來? 愛別離苦,得不到苦,生病苦,欲求苦,得到後失去苦,比較的人生苦。 世上種種的苦,纏繞多情的人生,無情多變的生命。說多了好像消極了人生,其實恰恰相反。當一個人對生命有略略的感受時,你必然會知道。為什麼古人說【無欲則剛】,佛經更提醒著我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在你每一個感恩的當下,每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無常離我們很遠嗎?視乎很近不遠,無常瞬息萬變下一秒發生什麼事?都是不清楚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人在世間上生存,隨時隨地都有風災、水災、火災、地震、刀兵等災難發生;國土的不安、不實,讓
Thumbnail
在人的一生當中這是必經之路,何時到來何時結束,都是未知數,時時感恩每一天的到來⋯ 人生八苦 佛經說「人身是一大苦聚」。生而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以外,我與境、我與事、我與心,甚至我與人的不協調,都會產生身心的各種苦。 1.生苦:胎兒在母腹時,處溷穢中,頭下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無常所伴隨的通常是死亡、敗壞、消失、離散的負面現象。人一出生就注定死亡,但是死亡的時間、方式都是不定,就是因為死亡如此無常、不定,才令人感到恐懼。觀音山 《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