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3

2022/04/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一段是說明佛法「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解脫道的核心思想。
首先,「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說明苦諦中無常之理。有情世間、以及外在的器世間,都是無常的。大地震說來就來,火災、水災等種種災害頻頻發生,很多人在猝不及防中,喪失了生命。
經典中舉了個公案:有一個人死去後,被帶到閻羅王面前,他向閻羅王抱怨說:「您老人家把我叫到這裡來,為什麼不先通知一下,我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閻羅王道:「我怎麼沒通知你!在你四十多歲的時候,眼睛慢慢看不清楚,老花眼了,那是我派去通知你的第一個使者;在你五、六十歲時,你的頭髮漸漸花白,那是我派去通知你的第二個使者;後來你的牙齒都掉光了,吃東西困難了,那就是我派去的第三個使者。我怎麼沒有通知你呢?」
所以這個世間的常態就是:一切皆無常。因為無常,所以外在的山河大地,是危脆不安的;我們所執著的這個色身,也時刻籠罩在生老病死、以及種種無常的陰影中。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坐禪三昧經》所說:「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主,無主故空。」因為無常,所以生命的本質畢竟是苦、空(我所不可得)、無我(我不可得),這是苦諦中苦、空、無我的行相。

關於生命是「苦」的本質,佛陀告訴我們可以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方面來觀察。

何謂「苦苦」?只要有生命,就擺脫不了生老病死,這些本身就是逼迫性的苦,使人身心不安。從在母胎中的不自在,到出生時的艱難擠迫(生);以及之後伴隨一生的各種病苦(病);乃至老來,一天天看著自己色身種種機能不斷地衰退,記憶力減弱,各種病痛相繼生起(老);終究距離死亡越來越近,因此身心憂愁苦惱(死)……這些都屬於「苦苦」的範疇。因為有色身,終其一生,我們都無法擺脫。
何謂「壞苦」呢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我們認為快樂的境界,其實它的本質也是苦的。因為世間的快樂,必然會感召到「愛別離」、「求不得」等苦。
例如:我們認為家庭美滿是一種幸福,但是生命短暫,即使能與家人相聚幾十年,也是轉瞬即逝,終究要面臨生離死別的痛苦。
還有「求不得苦」:世間人都認為名利、財富、好的姻緣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因此不惜耗盡畢生心力孜孜以求。固然,這些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且不說在追求的過程中,要付出遠超於快樂的萬般辛苦;大多數的人由於沒有這個福報,即使付出再多,也未必能求到自己想要的。
於是內心的渴望、對他人的羡慕、求不得的焦慮乃至挫敗感……這方方面面的壓力,無不折磨著人們的內心,因此想要追求快樂,就必然伴隨著求不得苦、愛別離苦。
即使熬過前面漫長追求階段的種種辛苦,終於獲得了快樂,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它遲早會失去。當快樂失去時,便是後面更加漫長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開始之時。
所以我們認為能帶來快樂的五欲境界,其本質實際上是痛苦的。因為它與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就像手心與手背一樣,不可分割。這就是壞苦。
所謂「行苦」是說我們的身心,於一切時一切處,都恒常處於一種不安穩的狀態中。比如我們坐著,剛開始覺得很舒服,但坐久了,因為氣血不通,就會想站一站。但站久了又覺得累,又想坐一坐……人就是這樣子,身與心根本無法達到真正的安定,總是有微細的遷流躁動之苦。這就是行苦。
或者,我們靜坐時感覺身心的輕安,此時再回顧平時身心的悶重,那就是行苦。
佛陀為什麼又說,這個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身體是空呢?
所謂「空」,就是它的真實性不可得。我們舉個譬喻,就像做夢。我們在夢中所見聞覺知的境界,都是清楚分明的,讓我們快樂、痛苦的境界,都是那麼的真實。但當我們夢醒後會發現,除了這一念能夠做夢的心,夢中那一切歷歷分明的境界,原來都是了不可得的。
現實中的境界也是一樣。我們會覺得外在的境界,一切的人、事,都是很真實存在的。而實際上,它們就像夢境一樣,也是由業力所顯現,是不真實的。
舉個例子來說,經典中講「一水四見」:同樣是一杯水,人道眾生看它是清澈的水,而餓鬼道眾生因為業力的緣故,看它卻是熾然猛火,所以他再渴也喝不到水。而天上的天人來看這水,是清淨的琉璃;水族的眾生來看水,就像我們看到的空氣一樣。
同樣是水,眾生的業力不同,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境界。那究竟誰看到的是真實相呢?事實上根本沒有對與錯、是與非,只是眾生業力不同,所顯現的境界也就不同罷了。
再比如說我們覺得非常真實的牆壁,如果撞到牆,會很痛。然而在鬼神看來,牆壁猶如空氣一般,他們可以穿越而毫無障礙,牆壁究竟有沒有真實性呢?這就是「空」——一切法的真實性不可得,就像夢境一樣。所以四大的身體是空的
五陰無我
「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我們的身與心。在我們的身心當中,並沒有「我」的存在。
我們可以觀察:這個身體完全由細胞構成,而細胞不斷不斷地在變化、生滅當中,所以色身有老病死;這念心也完全由念頭組成,而念頭一直在不斷地變化、生滅。所以無論在色身還是內心中,都沒有一個恆常住、不會改變的、具有主宰性的「我」的存在。
在《大智度論》中舉了一個公案: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一直有很多信徒來供養他。後來這位老和尚年紀大往生了,他的弟子們很擔心信徒們一旦知道老和尚往生的消息後,就不再供養了,但是又不能打妄語說老和尚還在,怎麼辦呢?他們就在老和尚的床鋪上,用棉被和枕頭,堆出一個形狀,像有個人躺著的樣子。每當信徒來,想見老和尚的時候,弟子們就指指那個床,代表老和尚躺在床上。信徒們一看,以為那就是老和尚,於是都很高興,也就繼續供養。
後來有一天,來了一位信徒,也想拜見老和尚,弟子們又把棉被指給他看,但這位居士很有智慧,他說:「我是要拜見老和尚,不是要看棉被。」於是,假像終於被揭穿了。
我們的身心,就像這個假像,看似有個「我」的相狀,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實「我」的存在。我們的身體雖然能夠說話、吃飯、走路……有它的作用在;我們的心,雖然能夠思考、記憶、念佛……也是有它的作用在。事實上在這些作用當中,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主體。
我們總認為這念心是「我」,是「我」在控制它,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念心一直在刹那刹那的生滅,念頭一直不斷,有時善、有時惡,我們根本控制不住它的生滅,究竟哪一個念頭才是「我」呢?
我們會覺得他人傷害了「我」的心、傷害了「我」的自尊,然而心是無常的,在念念生滅的遷變中,究竟是誰被傷害了呢?
可見這所謂的「我」,都不過是我們自己假名安立的。終其一生,我們的身心都在不間斷的念念生滅中,我們根本無法做主或支配,所以身也好,心也好,事實上都只有暫時的使用權,沒有真正的支配權。這就是五陰「無我」的道理。
既然無我,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身心當中有個「我」存在呢?
經典中舉了個譬喻:就像在黑暗中,遠遠看到一棵枯木,猙獰的形狀,我們以為那是鬼。走進一看,哦!原來不是鬼,只是一棵枯木而已。枯木的形象是存在的,但鬼卻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我們的一種錯覺。
「我」的概念也是一樣,我們認為這是「我的身體」、「我的內心」,其實就只有身心的「作用」,但我的「概念」,卻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它只是一種錯覺。
所以在面對境界時,要常常觀察:「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別人讚歎我們,就想:是誰受到讚歎?是「我」受到讚歎,那麼「我」在哪裡?
尋遍色身,也找不出一個真實的「我」;而這念心刹那、刹那地生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哪裡又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呢?
可見受到讚歎,感覺快樂的這念心,雖然有其作用存在,但其中具足常主宰,「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得的。
就像做夢一樣,雖夢到被人讚歎,但是夢境本身是沒有真實性的。
同樣道理,當別人誹謗我、傷害我時,就問自己:是誰受到傷害?是誰在痛苦?是「我」在痛苦,那、「我」在哪裡?不可得。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樣的法義,我們若能常常記在心中,不斷提起、憶念思維,那絕對是對自己最好的加持。
常常有人會問:佩戴哪尊佛菩薩像,能夠保平安?能加持自己?其實,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佛法的正念!即使身上掛滿了佛像,如果失去正念,佛菩薩也很難加持。但若心中有正念,就算沒有佩戴佛菩薩的像,一樣能得到三寶的加持。
很多人到寺院裡立牌位、燒高香、做佛事……希望能夠消災免難。固然,這些會有一定的幫助,但那畢竟是心外求法。若我們在面對境界時,能夠常常思惟「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些法義,那才真正地能夠消災免難。
要知道災難是從哪裡來的?它不是外境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打妄想,內心離開了正念,甚至起了惡念,於是刺激我們過去生所累積的惡業起現行,自然感召而來。
一切法因緣生,過去所造作的惡業種子為因,內心的不正念就是刺激它生長的助緣,因緣和合,感召到災難的降臨。所以若自己心中的惡念、妄想、執著不去消除,一味只是事相上做功德,想要消災免難,那是很難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