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2022/04/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一次有個機會,在非治療的情境下,跟一個10歲的孩子在遊戲室裡頭一起做勞作,我跟他開始閒聊。
「老師,你玩過傳說嗎?」他問我。
「沒有。」我據實以告。
孩子開始跟我說起關於傳說這個手遊的種種,包括裡面的角色分配、怎麼跟人組隊、每個角色的強項、用哪一個角色是他最擅長的,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因為在我的腦海中,我只能用一些簡單的圖像來拼湊他口中說起來超級好玩的手遊。
很多時候的我們,可能因為長大了或是有更多其他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方式,我們不會主動去玩網路遊戲或是手機遊戲,但是,對我身邊的孩子或是青少年來說,這是他們的「生活」。 我常常得用有限的腦袋去想像他所說的那個浩瀚的世界。
「那你為什麼喜歡玩這個遊戲?」我只能像門外漢一般的問這種喜歡或不喜歡的問題。
「因為可以跟同學在一起啊!而且網路上的人也會跟我一起玩!」他興奮的描述。
我試著多問孩子一些關於「跟同學在一起」這個部分,聽起來孩子對手遊裡面各種角色的熟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跟同學在一起。
他興奮地說著他們如何在下課後約上線,五點開打四點集合,各式各樣的戰略。
我還是聽得一愣一愣的,因為我不懂,但我想,對他來說,網路的遊戲不只是他的「遊戲」,而是他跟朋友共有的「世界」。
很多時候,因為我們不熟悉孩子正在接觸的東西,看著他似乎出現著迷或是過度喜歡的時候,我們會開始有反感出現,希望孩子能夠離這個東西遠一點,但有趣的是,如果孩子著迷的是看書,我們可能不會有這般的狀態出現,可能在我們心裡,很早就已經幫網路遊戲上了一個標籤-那是不好的。因著這個標籤,我們開始跟孩子出現一種拉扯,我們認定不好的東西,他覺得好極了,於是乎雙方的對立因而開始。
網路遊戲真的不好嗎?
電競已經是一種國際認可的賽事,就我跟孩子對話中的「傳說對決」,在2018 年第 18 屆雅加達亞運會,台灣選手可是拿了銀牌。
先拿掉我們對網路的恐懼跟標籤,可能才能真正幫我們看清楚孩子在網路上追求的是什麼。就如同我們一般,我相信我們也透過網路在尋找一些什麼,比如說個人空間、比如說受歡迎的感受。
孩子或是我們,都透過網路在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我們需要的是了解,而非矯治。
勞作做完了,我問了孩子:「這個有比傳說好玩嗎?」
「當然啊!如果可以有人這樣陪我玩,我也不會想要一直玩傳說啊!」他說。
傳說,是一種滿足需求的方法。
他需要滿足的,是陪伴。
成材不成癮
成材不成癮
我們是心理師,也是生於80年代的網路移民。原以為已是網路老手,與千禧年後出生的網路原民互動後,赫然發現自己的水土不服,有時還滿頭黑人問號!於是積極展開對網路議題的學習與研究,並在這裡發表,歡迎來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